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1)

  题:孔子为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均3000元背后的深思!

  文/姜子说书

  《论语·季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唤作《季氏将伐颛臾》。说的是季氏的国家分崩离析、远人不服,孔子的弟子作为臣子,却把颛臾当作无穷的后患,要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看出了弟子的狡辩,提出了让国君内修文德的建议。孔子认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孔子还提出来“既来之,则安之”的主张,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国君像大海一样包容臣民,使远人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安定下来。

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2)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对弟子求说了一句治国之要,是天下大同的意思,原话是这样的,孔子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什么意思呢?幸福是个比较级!人们的满足感并不来自于物质本身,而是来自于精神认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差异与对立,就没有不安定因素。

  就好比70后、80后的童年,所有人都贫穷,大家都穿着补了又补的破旧衣裳,便觉得衣服只要能够保暖就足够了,不要求衣服好看,也不要求衣服多新,只要干净、整洁,就好了。

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3)

  大家都吃着窝窝头、番薯,所以,大家都觉得,没饿着就行了,因为大家都只是温饱而已,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所以,大家内心都没有焦虑。

  所有人都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便觉得房子不过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所有人都玩着泥巴,便觉得泥土就是最好的玩具。

  大家都一样,所以,不觉得贫穷,这便是“均无贫”。儒家讲中庸,中不偏,庸不易,没有特别穷和特别富的两极,没有“寡头”,所以,社会的形态是“和”,和无寡,于是,相安无事。

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4)

  所以,当大家得知人均上万,看着自己工资卡上的三千工资,看着严重拖后腿的自己,心中是焦虑不安的。而当人们听到人均三千的消息,所有的焦虑乃至于不平、怨愤,瞬间就都释然了,原来,大家都过得不容易。

  信息不对称的猜疑链,造就了人人自危的黑暗森林。而众生皆苦的平等,却让世人找到了互相取暖的集体。这就是人性,害怕落单的人性。

  没错,人们害怕的不是工资三千或者收入一千,而是,别人人均过万,就自己一个人赚不到钱。人是社会性动物,群居动物,总是习惯性和别人对比,生怕自己不同于人,会被孤立,这是刻进人类基因里的不安全感。

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5)

  基于此,姜子倒是觉得,美国给国民直接发钱的做法,特别适合中国去效仿。毕竟,我们现在面对的现状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人民购买力不足。

  如果每个成年人能够领到三万块钱,足以满足一年温饱的需求,那么,想来民众们才会真正拥有消费的勇气,而不是为了去省眼前的小钱,连长远的健康都顾不上了。

  不用担心这会造成通货膨胀,既然每个人都领到了三万块钱,通货膨胀又能影响到谁?相信我,这是最好的平衡社会财富的方法。

孔子谈贫富事件(不患寡而患不均)(6)

  若是超发货币,不直接发放到每个人手里,那么,根据二八法则,毋庸置疑,这些超发的货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会流入富人的口袋,那么,贫富差距只会越发严重。

  只有让超发的货币,尽可能平均地落到每个人的手上,才能中和社会两极分化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均,最简单粗暴的发钱给民众的方式,反而是最直接有效的劫富济贫。民众不为明天的面包忧心,才有思考的资本。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