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稀少的古墓(明代庆靖王古墓区共有72座古墓)(1)

明庆靖王墓内

明代最稀少的古墓(明代庆靖王古墓区共有72座古墓)(2)

远观明庆靖王陵

明代最稀少的古墓(明代庆靖王古墓区共有72座古墓)(3)

明庆靖王墓内的建筑构件

在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西3公里处的罗山东麓,有一片明代庆靖王及后代的古墓群。墓区共有72座古墓,但如今大部分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与之一同被淡忘的,还有那些与此关联着的历史往事。

一路问询,王陵鲜为人知

“老乡,罗山有一个明代的王陵,您知道在哪里吗?”在前往明王陵的途中,为了找到墓群,记者沿线询问村民不下30位,但他们给出的答案却几乎一致——“不知道。”

没办法,我们只能先来到同心县韦州镇,求助于当地的考古人员,最终才得知古墓在镇西的任庄。

出韦州镇,沿着一条乡间小路,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任庄。村子位于罗山东麓的缓坡区,零星散落着几户庄户人家。可能是天气变冷的缘由,村子只能见到几个放羊人。

“说是墓就在村子里,在哪里?”一番寻找后,记者不禁心生疑惑。继续细找,在一处羊圈旁设有围栏的地方,终于找到了一路寻找的明王陵。

眼前的它平淡无奇,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小山包,周围有几个用砖块围成的羊圈。陵墓围栏之外,一个放羊人正赶着十几只羊。

其实,一进村子,记者就看到了这个地方。只是不愿相信,它就是明王陵中的庆靖王墓。

守护王陵的,是一根铁丝

走进围栏,一些瓦砾硌的记者脚疼。这些瓦砾,在围栏外的山坡上散落得到处都是,绵延几公里,其中,还有一些琉璃瓦片,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光亮。虽说是墓群,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座墓。

透过围栏,记者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明庆靖王墓遗址”,在围栏一旁,丢弃着一把锁子。在询问了放羊的村民,得知这里无人看管后,我们解开了围栏上系着的铁丝。村民说,围栏是今年才围上去的,锁子刚挂上去就被弄坏了,路过的村民就捡了根铁丝系在上面。

在墓堆的另一侧,有一个大缺口,沿着这条坡道下行6米,就来到了墓穴的正门入口,入口大约4米宽5米高,但是被上面挖掘坍塌下来的土埋了大部分,只留有够一个人爬出的洞口。洞口散落着一些烟头和脚印,看得出这里最近不只有我们光顾。

奢华墓室,如今满是垃圾

沿着洞口,记者进了墓室。没想到的是,下去就踩到一堆东西,吱吱作响,一看才知是塑料瓶、废纸之类的垃圾。等打开手电筒一看,眼前满是狼藉,几块条石埋在潮湿的土层中,酒瓶、粪便和死兔子给古墓平添了一丝“现代”气息。

忽视这些垃圾,你会发现,墓室内部的结构其实非常精美。墓室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六部组成,全部使用磨光青色长条砖砌筑,配室为券顶,前、中、后室为穹窿顶。墓穴的砖每块尺余,结合紧密,砖缝标准一致,如刻凿而成,让人不禁浮想当年陵墓的奢华。

然而,盗墓贼总是能“独具匠心”,这么大的一个墓穴,他们竟能准确地从顶部掘开两个盗洞直入正室,墓穴里的珍贵陪葬品,正是因此不翼而飞。雨水从洞口流入,在室壁上流下了条条泥迹,像是墓主人的无奈和幽怨。

“第一次下去,已经没什么了”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任庄村的村民彭海云,今年66岁的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他是第一个下到墓室里的人。1967年,彭海云和附近的村民一起来这里取墓砖修水渠。当时,王陵地面土冢高约10余米,直径约30米。

“我下去后,看到墓室里除了残碑外,什么也没有了。”彭海云说,在之前,村民们把这座墓叫高娘娘墓。而就在这次取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大明庆靖王圹志”,才知道这座墓是明朝王爷的。

在那次取砖行动中,被损坏的古墓就有30多座。有些村民看到一些漂亮的石碑,干脆拿回家当锅台用。在彭海元的帮助下,记者在这片区域找到了多座古墓。这些古墓距庆靖王墓只有几公里,虽然已经塌陷,但还是从残存中看到当初规模。“在山坡上,只要你发现有坑的地方,大都是古墓。”彭海云说,他小的时候,还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墓疙瘩,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宁夏考古的一大缺憾

这些墓具体是什么时候被破坏的?记者联系了宁夏考古专家牛达生。在他看来,该墓群在历史中曾被两次大规模的破坏。而平时小规模的破坏,更是常事。

“第一次遭到破坏是1561年11月,鞑靼吉能部2万余骑兵攻掠宁夏铁柱泉(今盐池县境内),南下固原,然后循路同心县下马关镇至罗山,‘焚掠庆王陵园,全陕震动’。此番劫掠,使明王陵地面建筑遭大规模焚毁,所幸的是地下墓葬并未受损。此后,明王陵也曾有过盗墓贼光顾。然而,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是上世纪60年代。”

“这也是1984年,专家对韦州明王陵进行全面清理考证时,未发现重要文物的一个原因。”在牛达生看来,这几次毁灭性的打击,对宁夏考古造成了极大的缺憾。

虽然如此,但牛达生还是对古墓的保护寄予了厚望。时下,宁夏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明王陵区是古文明的再现,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明王陵区,也是保留一段宁夏的历史,文明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