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赵少明 责任编辑:柳晨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演讲,在揭示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为什么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凿空之旅”的壮举?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历史上张骞晚年过得怎么样(张骞何以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1)

资料图。

军功闪耀“凿空之旅”

■赵少明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演讲,在揭示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之所以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凿空之旅”的壮举,在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所体现出的五点精神风貌:

四是真诚团结异族同胞,依靠汉胡各民族力量,完成国家使命。开拓出中原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相互联系的交通要道,进而开拓出沟通东西方“丝绸之路”,这既是当时西汉朝廷制定的战略目标,也同样是西域各族人民翘首以盼的共同心愿,是一项有益于促进中原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进步性事业。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担任向导、翻译的堂邑父系匈奴人(时称胡人),对这位异族兄弟,张骞真诚信任,大胆重用,促使堂邑父忠心耿耿协助其完成使命。特别是张骞与堂邑父被匈奴抓捕又设法逃出后,在仅剩下他们两人来完成使命的艰辛旅途中,在断粮缺水、九死一生绝境的情况下,堂邑父充分发挥其射得一手好箭的技能,沿途射猎飞禽走兽、食肉充饥,使两人艰难生存了下来。正是依靠汉胡民族紧密团结的力量,张骞与堂邑父挑战人类在荒漠、戈壁中生存的极限,到达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大月氏。可以说,张骞若不依靠民族团结的力量,极有可能丧命于戈壁荒漠中,其出使西域的使命只能令人遗憾地无果告终。

五是履行政治军事使命不忘发展经济,竭诚促进中原与西域先进生产经验技术交流,实现双赢发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中心任务,是与大月氏和乌孙建立抗衡匈奴的政治军事同盟,是两次执行重大政治军事任务的外交活动,使具有经世济民、发展经济意识的张骞,在两次出使西域完成政治、军事使命的同时,一方面向西域各国无私传授中原的先进生产经验技术,另一方面吸纳学习西域的先进生产经验技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特意告诫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国的副使,要注重考察各国的生产活动,尽量多带各国的瓜果、草本种子回中原,促进中原种植业发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交流日趋密切。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养蚕制丝技术传播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则在中原落地生根、种植栽培。这对促进中原与西域两地经济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双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原与西域经济交流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闻名中外、沟通东西方经济联系的“丝绸之路”。

在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21世纪,弘扬创新2100多年前在开创丝绸之路的征程中形成的张骞“凿空之旅”的五点精神风貌,有助于中国人民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共同取得国际性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科技效益。

张骞既在外交领域建立了辉煌业绩,又在军旅生涯中建立了军功,被封为“博望侯”。张骞的“凿空之旅”精神,有助于我们在实现强军目标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实现当代军人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