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坦克”一词由英语"tank"音译而来,这几乎人人皆知。但汉字中的同音字颇多,为何专取“坦、克”二字呢?其中奥妙就鲜为人知了。其实, “坦克”二字的使用,不仅谐"tank"其音,而且合坦克作战运用原则之意,一词双关,是外来语汉译的一着妙笔。“坦”寓意平坦,坦途易车行。

什么是坦克术语(坦克一词起源)(1)

坦克作为一种履带式战斗车辆,其越野通行能力虽优于轮式车辆,但仍十分有限,作战中对道路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在相对平坦、便于通行的地形上,坦克才能发挥出巨大威力。英国是坦克创始国,本世纪20年代其首次颁发的《坦克及装甲汽车战术运用暂行条令》上即规定:“坦克和装甲汽车只能在适合这些车辆特点的地形上使用”。近80年来,该规定已成为世界各国装甲兵作战运用的一条通则。“克”寓意攻克,进攻方能克敌。纵观坦克发展史,其最初运用于战场,就是为了引导步兵在布满堑壕、铁丝网和防步兵火器的地形上实施进攻作战的需要。从第一辆坦克在英国出现到本世纪20年代初仅4年左右的时间,西方各主要国家即生产了各型坦克近万辆,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防御战的僵局。二次大战以来大规模进攻作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为坦克这一进攻型兵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二次大战期间,前苏联、德、英、美等主要国家总共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近30万辆之多。翻开战史,诸多坦克名将正是在进攻作战这一“主旋律”下,为坦克的运用谱写出了动人心魄的乐章。“坦克主要用于进攻行动”,是实战经验的总结,是世界各国坦克兵所严格遵循的又一条重要原则。

什么是坦克术语(坦克一词起源)(2)

我军1987年版《合成军队战斗概则》,对坦克兵的作战运用规定了五条基本原则,其中最具坦克兵特点的有两条:一是“通常用于机动作战,并主要用于进攻”; 二是“力求使用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归纳起来就是:进攻方能克敌,平坦利于行动。“坦克”二字,言简意赅,是上述基本原则的生动体现。

什么是坦克术语(坦克一词起源)(3)

据考证,坦克作为一种兵器名称在我国出现,最早见于本世纪20年代初梁鉴堂先生的一部译著,其书名为《唐克战术研究》。其后一个时期中,多数资料将坦克通称为“战车”而未作音译。1932年,我军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在翻译《苏军步兵战斗条令》时,首次将俄文"TaHK"一词汉译为“坦克”, 1935年11月,北平学者胡林增在其译著《装甲兵战术》中,也使用了“坦克车”一词。此后,“坦克”一词在我国逐步传播开来。在国民党军队,由于其在军事上受日本影响较深,不少军事资料译自日文,对坦克一直沿用了“战车”的名称。我军从工农红军时期起,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仍十分重视军事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在瑞金苏区曾组织我留苏回国人员,翻译了大量俄文军事教材。其中,就使用了刘伯承元帅首创的“坦克”一词,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坦克”,既是兵器名称,又寓意了使用原则。这一音意兼收、颇具特色的汉译名词,将以其寓意之深、遣词之妙而彪炳中华军事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