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在海里游泳,学校规定不让去海边游泳我们就偷偷跑去。老师也有办法,等我们回来时,他用指甲在我们晒黑的胳膊上一划,就立刻出现一条白道,那是盐的结晶,像粉笔写在黑板上一样清楚,再怎么嘴硬,也没用了,罚站还是轻的。

此时的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夜色的海面耀动晶莹)(1)

年轻时候喜欢冒险。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在大连星海公园的夜晚下海。海面看上去一片漆黑,充满未知的恐惧。但当我涉入海水中时,却有种莫名的温柔,只要划动一下手臂,便会跳耀出一串奇妙的光点,金鳞金翅,环绕着闪灼。那是一种五彩的鳞光,晶莹着,像无数的小精灵,在被惊扰后出现的狂喜。这种夜色海面的奇妙经历,想不到在许多年后,竟化成了我对交响乐的联想式解读。

此时的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夜色的海面耀动晶莹)(2)

作曲家姜万通

姜万通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他是从大连这片海域走到北京城的。他在读大学时的一个暑假,带着一身的溽热和对大海久违的激情,来到星海公园。听说台风逼近,平日里人声鼎沸的海滩不见一人。他奋不顾身跳进了大海。

海浪顿时把他狂抛到山巅般的浪峰,待他刚换口气,又猛地将他摔入低谷。而他最爽的就是猛一蹬腿,从这座厚实的山体般的浪墙中穿越而过。那是青春的绽放,也是激情的澎湃。可怕的是当风更高浪更急时,他刚靠近岸边,就被回头浪狠狠掀翻,重又抛上浪峰。这种危险的关头我也曾在金石滩海边经历过。姜万通庆幸地说,那次真是九死一生。

或许正是这种对大海有着非同一般的认知,在他日后的人生奋斗中,在他无数部成功的作品中,自然涌动着那股昂然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并融入海浪旋律,且有着闪耀的波光亮点与抒情神韵。

我与万通殊途同归于深圳交响乐团。彼此均为驻团艺术家,不久前当香港被疫情严重围困时,我们联袂创作了一部交响乐作品《拥抱春天的阳光》。这部作品突破了某些定式,有朗诵有混声合唱,还有深交乐队的激情奏鸣。优美的抒情,高亢的旋律,激越的升华,如同被激情巨浪狂卷,抛置于浪峰。

万通说他最喜欢去大海游泳。从14岁开始,每年会从五一开始一直游到十一。他特别喜欢雨天,在海里游泳,别有一番滋味。大海锻造了他的性情。

这种性情,让我在那天晚上深交“云直播”音乐会上,有了进一步认知。那是他创作的一部新作品《新时代序曲》。他采用快板乐章,一气呵成,激越豪迈,如同把漫天的阳光狂放地撒向海面,以恢宏开始,以辉煌结束。

此时的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夜色的海面耀动晶莹)(3)

作曲家、指挥家张若迪

音乐会上值得称赞的还有张若迪先生。他的《月下独酌》有很深的文人情怀。一枝一叶间,将诗仙李白的豪放与孤独,投放到宿命的大海。不论曾经多么风华绝伦,才华横溢,生命之舟注定在那个历史时空下,漂泊无羁,这是命运的定数。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诠释是这场音乐会的主旨。这便构成了原创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罗麦朔和李博禅两位年轻作曲家的《铸梦赞》与《奋进》,就是体现着这种特色。纵观四位五零后与八零后的作曲家同场,以各自对不同时代的体验思考,以交响的织体,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书写得波澜壮阔,色彩绚丽,生动感人,并以此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万通说他目前还没有一部为大海书写的作品,但是却始终在准备写一部大海交响曲。其实,我在他好多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源自大海对他的神奇影响,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

记得1986年,我们刊物在金石滩办笔会时,要求与会作家面对浩瀚的渤海湾,每人说一句话。叶楠神态立刻庄重起来,他说,我是一个跟海打过30多年交道的水兵,迄今对大海怀有深深的敬畏!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写道:“没有定型的大海……惊涛骇浪向前推涌,持续不断而又悄无声息。每个浪头只在瞬间掀动同一处海水,随即穿越而过,抛下那处海水,继续前进。我的灵魂啊!”

我曾多次盛赞深交的激情澎湃,豪迈高蹈。我也曾多次在音乐厅现场被它那种厚实的古典情怀,醇美音色所打动,所沉浸。我喜欢使用大海的意象,形容它各声部传达的魔力,我也喜欢将林大叶的指挥动作比喻游泳的舒展。他的每一次划动,在夜的水面上荡开的串串音符,汇聚成五彩的热烈,跳耀闪烁,晶莹浓郁,十分迷人。交响乐的大海深不可测,横无际涯,是永远也游不到尽头的。(刘元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