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军旅·人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国防科技大学吴建平全国优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国防科技大学吴建平全国优秀(在跨界中求胜道)

国防科技大学吴建平全国优秀

【知识·军旅·人生】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云舰 曾杰

他曾是数学学士,管理学硕士,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他再次“跨界”到全新的战略研究领域。从工程技术类研究的“实验室”,到战略研究的“办公室”,他用汗水和行动在“跨界”中求胜道,这一“跨”就是12年——他就是国防科大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科技室主任、副研究员吴集。

2006年,吴集从计算机学院以优异成绩完成博士学业。此时,一所知名军队院校领导向他抛来“橄榄枝”:“来我们学校当老师。”考虑再三,吴集还是选择留在朝夕相伴的科大校园。

当时,大学科研部刚成立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单位,急需交叉学科背景人才。在熟悉领域工作固然“轻车熟路”,但在全新的战略研究领域工作,将会对未来军队建设发展更好,更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选择“跨界”,成为学校战略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写代码’与‘写报告’,完全是‘两码事’。”吴集说,由单一具体技术的课题研究,变成服务宏观决策和实际管理的理论研究,更高的要求,更广的研究范围,一开始让他感到所学“完全发挥不出来”。

第一次承担学校科技委论文的任务让吴集至今记忆犹新。起初,他仍沿用撰写学术论文的“套路”,查数据、作分析、画图表,历经数月精心创作的论文,本以为能得到认可,没想到领导看后,毫不客气指出:“战略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这篇稿子并没有实用价值。”被领导泼了“冷水”,吴集内心落差很大,调整心态后,他深刻认识到:战略研究是出思想、出方案、出政策。于是,挨个实验室跑数据、搞调研、做研究,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战略研究,要超越地平线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着眼于‘后天’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吴集这样要求自己。

2009年,总部下达学校重大战略研究任务,其中涵盖数十个科技领域和科研方向,这也是学校首次承担如此高规格的战略研究任务。

任务当前,领导“点将”:“吴集,你来担任总体组秘书。”担任此职务,相当于一人分饰“三角”:既是项目管理者,又是课题研究者和沟通协同者。

在工作协同方面,他创新建立信息推送机制,牵引各部门推进任务研究;建立资料共享机制,及时分享重要资料成果……如此一来,20多个子课题的任务高效推进。

在课题研究方面,吴集交叉学科背景的优势慢慢发挥出来。之前做战略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这一次,吴集尝试采用“定性 定量”的方法来做研究。

多名专家集智攻关,在定性研究基础上,首先“吃透”总任务要求和研究方向,然后吴集创新采取“数学建模”方式加“系统工程”思维,把任务中很多关键指标对战斗力的“贡献率”用量化的数据算了出来。

“这个方法好。”参与任务的专家不禁“眼前一亮”,此法意味着,某项技术发展和相关建设的“优先度”在报告中一目了然,显然实践性和可靠性更高。

历时两年,任务竣工。报告呈到总部,获得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学校国防科技综合实力。之后,学校相关力量和团队在国防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由以前的小课题参与单位变成战略研究总体单位。

深夜,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机关办公楼,有一盏灯还在亮着,那是吴集还在为“十四五规划”辛勤工作。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6日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