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如何拆解(拆解拆解学会拆才能解)(1)

提示:不要被刚开始的高考题迷惑双眼,只是想借它说明白这个道理。

刚看到有学生问这句话:

They represent the earth coming back to life and best wishes for new beginnings.

这个材料来自 2020 高考的全国二卷。我让他先说下自己的理解。他翻译的是:

它们代表着土地带回生命和对于新开始的最好的希望。

基本意思正确。但这么翻出来读中文都是磕磕绊绊,“土地带回生命”这么翻太直了,和“大地复苏”差距太大。

虽然这个句子意思很简单,但这么直给的翻其实就是没有完全理解。很自然他就看不出句子结构,没法理解 the earth coming back to life 这个动名词的复合结构,也就是 the earth is coming back to life 作 represent 的宾语。

这么讲看起来还是有些复杂。其实做对这个也根本没必要知道这么细。只要能看出来 the earth 和 best wishes 是并列(宾语)结构就可以,然后就是知道 the earth 和 come back to life 的关系,“大地复苏”是主动的,用−ing 动名词表主动。这是个非谓语动词的考点。

如果翻译成“它们代表大地复苏和对新开端的美好祝福”,从理解上就简单很多。我觉得更好一点的翻译是:“它们代表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所以理解英文最大的基础是中文基础。像这个句子对许多同学很简单就是他们的中文阅读基础有。英文和中文本身都是语言,词、句、段、篇章的理解上大部分是共通的。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用母语辅助思考句子结构也肯定是更便捷,对做题效率也更高。

任何一个学科,几乎所有的文本学习,我们都没有办法避开阅读能力。你仔细回想一下,数学老师讲题的时候,最关键的步骤是「读题」,用你能听懂的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把题给翻出来。翻出来这道题也就结束了。我在讲史地政时,方法论也是这种。如果讲题的人真的足够理解题目,他一定是能够翻到最最底层的学科语言那一步。所以几乎不存在什么自己会而讲不清楚的情况,除非极少数人确实不会表达。

于是有个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自己制造反馈。比方有许多学生问题的时候,通常说的很简单,这时候完全不知道这道题他具体问题在哪里,通常我都会让他自己先把这道题的问题描述清楚,就像上一道题一样,他一翻译基本就能断定是哪里卡壳。

所以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尝试第一步是把问题描述清楚,描述的越清越好,不断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的过程,许多问题自己努力说清楚之后,大部分也就迎刃而解。

为更好的说明这个过程,举个例子。我父亲年轻时通过自学,成为修摩托车高手,九十年代初还专门经营过修理店。他自学的过程就是把摩托车全部拆碎,把每一部分搞明白,然后再组装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摩托车语言。刚开始遇到问题时,就是一个字:拆。拆着拆着就发现问题,拆多了,后来就有经验提前判断问题。

于是,我这里讲的阅读能力,更精确的描述是问题的拆解能力。这能力自然需要积累和练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这样做,哪里不会就拆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