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初春,我路过一户农家小院。小院很整洁,院墙上、土屋前的春联虽已褪色成粉红,但手写的字迹很清晰,字不好,却工整,单是书写着“风调雨顺”四字的小联就有三个,像是书写的人没有对联选集可以参照,信手写来,想到什么写什么,不顾重复四处张贴,全当凑数,只为喜气。或许,在书写者心目中,风调雨顺是最强烈的愿望,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到它。
对联可看作新春时的祈愿,手书对联有种神圣的仪式感,是印刷所不可替代的。如今,印制的春联遍布大街小巷,看到手书春联,心里有些别样的情绪。
若天随人愿,二十四节气,顺应农时,遵循规律,不需劳神。该种时种地,到收获时,确保颗粒归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年好光景必定能令人怡然快乐。
2013年冬,晋北无雪,人们眼瞅着气象云图,等到过年了,也没见到雪花。几千年来,农人看风云识天气,看星辰辨气候,总结出数以万计的谚语。古人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没有“天气预报”参考,阴晴冷暖跟着自身感觉走。
古代民间笑话讲到,书生赶路,过一处村舍,一位老太婆坐在门前摇扇纳凉。“歇一阵子再走吧,走不出二里路就要下雨了。”书生抬头看天,晴空万里,自以为老太婆逗笑他。摆手一笑,执拗地继续赶路。
没走一阵,晴空突变,眼看大雨将至,书生无奈返回村舍,老太婆正起身回屋,关紧门窗。
“老人家,莫非你能掐会算,通晓天文地理?”
老人不动声色说:“我哪知天公之事,只不过天阴下雨前一阵子,我的脚后跟就要发痒罢了”。
气候反常,生病的人多了,这不单纯是经验之谈,几千年前,中医就知道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会产生影响的道理。
天气越来越不随人心愿,闷热时,盼望来阵微风吧,偏偏是高温酷暑;有雾霾时,渴望大风吹过,可老天才不会听从人的调遣。
一场大雪,一场大雨,一次地震,以时间或地址命名,而台风,都有好听的名字,不乏亲昵,有的像摩登女郎,像调皮可爱的少女。叫“云娜”,叫“玲玲”的台风使数万人流离失所。据说,气象专家们为台风取动听的女性化名字,为的是期待它们能温柔些,造成的伤害尽可能地小些。渴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愿可见一斑。
顺应自然,与之融洽相处。山岭上,白色的风车旋转着捕风,风能转换为电能,冷风转化为温暖。太阳的能量更是被收集起来,听从人的安排。千百年来,无论秦皇汉武,黎民百姓在祈愿风调雨顺,一次又一次探索,虽有失落和无奈,总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