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与“胄”音义均无关联,只是一组形近字。不可误用混用。

先来看“胃”字。“胃”是一个会意字。下部的“月(肉)”说明它是一个身体组织的构件,上部的部分说明具体是哪一个构件。其字体演变轨迹为:

说文解字生(说文解字系列之)(1)

“胃”字,甲骨文所无。金文和小篆的字形,上面的部分,就是“胃”的性状。《说文解字·肉部》:“(胃)榖府也。从肉胃象形。”许慎认为,“胃”是存放摄入食物之所,上部的“田”,乃

说文解字生(说文解字系列之)(2)

之符号化的结果。其形即似胃中所储之进食之物。所以,胃的本义就是胃脏,是人和动物贮藏和消化事物的器官。许慎的这个解释是很准确的。段注于此也有更相详尽的说明。他说,“《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禀气。胃者,榖之委也,故脾禀气于胃也。”这段话讲了人体的脾胃各自的功能,也很符合我们今天对脾胃基本功能的了解与认识。段注还引《素问》进一步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明确了脾与胃的功能特征。今之所谓之“胃口”,本指人的食欲,也比喻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或欲望。

再来看“胄”字。《说文解字·肉部》:“(胄)胤也。从肉,由声。”而“胤”的意思是“子孙相承续也”(许慎),后来又以“胄”专指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胄”一词即指此而言。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冃(mao)部》还有一个和“胄”极似的字,就是“胄”的下半部是“月(肉)”,而这个字的下半部是“冃”而非“月”。这个字也读(zhou),《说文》释之曰“兜鍪也。”意为古代打战时所戴的用以保护头部的帽子,一般用皮革做成,有似于今天所谓之“盔”。

由于这两个字的字形极其相似,在写上很难区别,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两个字合并成一个“胄”字。为了以示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用数字1,2标明,以示区别。即“胄1”,义为“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子弟”,而“胄2”则为“古代打战时所戴的用以保护头部的帽子”。这也就意味着,这两个字,应该是两个同形同音而在字义上全无关联的同音字。而这个合并,却并非简化合并,而是因形近易误所作的合并。这种情况在汉字演变历史中,是极其少见的,值得我们认真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