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讲述一段传奇

1986年7月21日,我国现代天文学主要奠基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于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骨灰被埋在紫金山天文台一个角落,即使毫不起眼,但他在天文学界的传奇事迹却像一盏明灯熠熠闪光。 今天,是张钰哲先生逝世33周年。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毕生投身天文事业,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谱下了不朽的诗篇。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1)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2)

出身于艰苦世道 目光却浩瀚远大 脚踩贫寒艰苦的大地 双手撑起浩渺璀璨的天空 身在异国他乡 心系中华大地 义无反顾奔祖国 纵情天文探新知 他博古通今,满腔热血 他用一生来诠释一件事 斗转星移 沧海桑田 而探索之人络绎不绝 因为热爱,所以心中充满打破未知的渴望

一 璀璨生河:犹念匆忙峥嵘岁,爱满心头不知愁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3)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4)

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南人,我国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人,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任期35年间,他和工作人员呕心沥血,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3颗新彗星,命名为“紫金山”。张钰哲院士在天文学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重视,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Chang(张)。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10月,中国邮电部发行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一枚为张钰哲先生头像。

二 鞠躬尽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5)

1910年5月,哈雷彗星的尾部(慧尾)扫过地球,浩瀚的宇宙就在少年张钰哲的心中生根发芽。1919年,张钰哲凭借优异成绩考取清华留美预备班,1923年顺利赴美求学,但当时读的是跟机械工程、建筑有关的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本天文科普书籍,心中对天文的热爱被重新激起,并毅然决定探索。1925年,张钰哲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开始了对宇宙天文的深切探索。 在发现1125号小行星的一年后,张钰哲心系祖国,放弃了在美国的良好发展,毅然回到祖国。1929年张钰哲被聘请为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通信研究员。随着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张钰哲也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张钰哲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而天文研究所则迁到了昆明,始建凤凰山天文台。1941年初,迫于工作需要,他忍痛抛下老母和妻儿,独自前往条件艰苦的昆明任职。虽然设备简陋,但是张钰哲的科研工作从未松懈,才有了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 抗战胜利后,张钰哲于1946年率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紫金山。战争的破坏使得调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张钰哲再次奔赴美国学习先进的天文知识,并在短短的一年中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回国之路却百般曲折。国民党的阻挠和美国朋友的挽留都没有拖住张钰哲回国的脚步,1948年5月,张钰哲顺利回到祖国。 1950年5月,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工作到1984年2月,1986年7月21日病逝于南京。

三 史无前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盘点张钰哲先生在天文学取得的“第一”!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6)

(1)1928年,张钰哲于美国发现1125号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2)1941年,张钰哲组织中国日食西北观测队在甘肃临洮拍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 (3)1965年,张钰哲第一次在南京天文台发现彗星,并命名为“紫金山”。 (4)张钰哲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切入,来回答“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疑难问题。 ……

四 斗重山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揭秘人们眼中的张钰哲先生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创作张钰哲先生铜像:

星转斗移(不论星移斗转今天)(7)

2017年11月24日上午,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张钰哲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仙林园区隆重举行。张钰哲先生铜像是由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先生精心创作完成,栩栩如生的雕像凝聚着袁先生对张钰哲先生的敬仰之情。 袁熙坤在现场致辞中讲述了他对张钰哲院士的理解:“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都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奉献精神,我将这种科学精神融入其创作并真诚地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创作去理解去传播张钰哲先生的科学精神。张钰哲台长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爱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紫台人,秉承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信仰与科学精神,多少紫台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球’为祖国的天文事业孜孜以求、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几十年来的共同努力下紫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新人才辈出,科技成果累累。” 1

学者李元缅怀张钰哲先生:

张钰哲先生是一位坚持真理, 敢于提笔奋战的正直科学家。1942年他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期刊上发表了《 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 一文。在介绍中国天文学家的艰苦工作的同时, 还向全世界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热情, 爱憎分明的精神, 尤其令人敬仰! 2

张钰哲先生的助手和学生张家祥先生深切怀念张钰哲先生:

我1951年4月随张钰哲先生一起工作,直至1986年7月张先生病逝。张先生一生正直爱国。做为一位自然科学家, 在许多似乎与政治无关的事情中, 不断迸发出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一颗“中华”星, 一首七律诗, 充分表达了这位青年学者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的眷爱之心, 赤子之情。 张先生培养年轻人, 从来都是身教重于言教,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对于这一点, 我确实很有体会。我和张先生相处多年, 他从未声严色厉地命令我去做什么, 而总是循循善诱地启发我对于天文工作的自发兴趣, 自觉地想求知、探索, 想去做出工作, 求得结果。从到天文台工作开始, 我就被分配随张先生一起从事小行星、彗星照相观测工作。张先生比我整整年长三十岁, 我们两人一组, 当时使用15厘米的折光望远镜拍摄小行星, 每照一片, 曝光20 分钟。南京的晴夜多在冬天, 且是越冷越晴。寒夜里长时间露天导星, 往往又冷又倦。张先生虽是导师, 是长者,但他从来都是和我轮流导星, 一人一片, 一观测往往就是通宵。 张先生的锲而不舍, 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是贯穿在他一生事业当中的。他认为天文台一定要有一些长期坚持的有传统特色的工作, 经过长时间积累, 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出扎实的贡献; 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则一定要有高度的事业心, 浓烈的兴趣和坚韧的毅力。 3 我曾在知乎上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为:《抗日时期,中国人完成哪些不可能做到的壮举?》文章细致描述了张钰哲先生组织中国日食西北观测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于甘肃临洮拍摄日全食的过程。 帖子上的评论让人感动不已: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紫金山天文台,更不了解张钰哲院士,小编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记住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 宇宙与我们 天各一方的距离 是天文学家们 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 让人类了解宇宙的神秘 缅怀英魂 山河壮丽 我们很好! 4 兢兢业业 坚持不懈 矢志不渝 上下求索 百折不挠 呕心沥血 这信条,我们铭记于心! 交汇点记者 朱威 实习生 张晓 综合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网、科普中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