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确是赵国败了。长平之战时赵国的统帅也的确是廉颇与赵括。但是廉颇——好像根本没有输吧?

历史不是孤立的。长平之战,其实是上党之战的后续,两者都是秦赵之间的战争。上党之战持续了三年,秦国获胜。接下来,秦军又进攻赵国的长平。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败(长平之战赵国大败)(1)

让我们客观地分析:战局对赵国不利。当初赵武灵王军事变革,使赵国军事实力得以加强。但是赵武灵王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的各种错误,严重削弱了赵国的综合国力,使赵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个弱小的国家,再没有雄起的机会。到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数战连胜,进一步打击了赵国,更削弱了赵军的军力。

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的将领是廉颇。他看到赵军军力不及秦兵“虎狼之师”,于是利用地势,坚守不出。秦军一时也攻不下来。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败(长平之战赵国大败)(2)

秦军不是没有劣势。长平就是现在的高平,当时是赵国的地盘,距离秦国略远,所以秦军需要长途运输给养。秦军耗不起。

而赵国呢,本来国弱力小,又经过三年的上党之战,这时又几乎把全国精壮都送到了长平前线,后勤力量不足。赵国同样耗不起。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败(长平之战赵国大败)(3)

廉颇是军队的统帅,他不管后勤的事。他的责任是守卫国土。他尽了他的责任。

廉颇不管后勤,赵王不能不管,不能不考虑国家经济。他急于结束战争,当然是胜利地结束战争,所以他才会轻易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派年轻的赵括去取代廉颇。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败(长平之战赵国大败)(4)

廉颇被撤职的时候,长平之战处于僵持阶段。廉颇并没有输。

虽然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涉及到国家战略,最高决策权毕竟是国君掌握的。赵括,我相信,他是带着“速战”的最高指示,走上战场的。他的确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但“速战”绝不会是他一个人的决策。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败(长平之战赵国大败)(5)

两国都渴望速战速决。但就军力而言,赵军显然比不上有“虎狼之狮”之称的秦军。放弃“坚守”选择“决战”,根本就是没有把握的孤注一掷。长平之战的确败于赵括之手。但战败的责任,可不能让他一个人来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