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虽蕞尔之地,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贡献,本文仅从丰县历史上的宗教为例佐证之。

本文以文献梳理、田野调查为基础,在儒释道、天主教、伊斯兰教、会道门甚至上古本土信仰形式的宽广宗教视野下,具体涉及了赤须子、周山、汉刘邦、张道陵、丁兰、赵庄齐氏女、纪信、柳毅等人物,以及秦台、永宁寺、龙雾桥、土地庙、药盒子、土地庙、朱陈村、杏花村等遗迹,以期勾勒出丰县历史上宗教的繁荣图像。

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对丰县历史上的宗教之重视。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1)

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自帝喾时期即隶属于“五省通衢”的徐州,虞夏商沿袭,春秋时期属宋,宋康王戴偃定都丰境,时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

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史称“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是为“汉高故里,古宋遗风”。

至今丰县遗存千年以上的村落多达五座,可见丰县历史之古老。

其一,娥墓堌,在今丰县首羡镇的和集以西,“娥墓”相传是大禹妻娥皇之墓,万代传颂。

(虺城丁氏家祠里保存的画作《古虺城印象》,ZERO摄影)

其二,虺城,在今丰县范楼镇(曾属金陵乡),相传为商汤左相仲虺的王城,又说应在薛城。

其三,黄店,在今丰县欢口镇,曾属沙庄乡管辖,曾为战国时宋国都城。

其四,费楼,在今丰县宋楼镇,曾属刘王楼乡,费楼曾有村名分别是盘冢村、阿房村。盘冢,为殷商始君盘庚之冢。阿房村,因地近邀帝城,仿效秦阿房宫紧傍京城之意境而命名,又为张道陵出生地。

其五,便集,在今丰县首羡镇,曾属和集乡。便集原名荆冢村,即荆轲之冢所在。荆轲刺秦未成,随被秦王剁为肉醢,盛装于翁罈之中,分埋于全国三十六处,警示全国,泗水郡选址即当今便集村,后人纪念故名。

据旧版《丰县志》载:秦时置县,先属楚郡,后隶泗水郡,以丰水故,改丰邑为丰县,丰县之名自此始。

丰县,以秦始皇曾在城中埋宝剑丹砂,上筑高台,用以破坏王气故,又名厌气台、秦台。又传说凤凰降落县城,号为凤城县,至今尚有凤凰嗉遗存。

公元前九年,王莽篡汉时,曾将丰县改为吾丰。历史上的丰县,曾受到白居易、苏轼、李东阳、文天祥等大诗人的讴歌,更添风采。

(丰县凤鸣塔公园)

丰县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文化积淀,使本地风俗民情具有了多重宝贵的面向。

《汉书 地理志》载,县人劲悍轻剽,刚强自负;士大夫学子颇能挟任气节、崇尚宾游。

《隋书 地理志》载,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有洙泗之风。

唐代风俗益醇朴。

《光绪丰县志》风俗篇载:丰俗敦行尚义,务本力,敬士礼贤,乐输急公,犹有先王之遗风焉。至于好勇喜斗,不免见讥。贤者苏文忠曰:人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胆力绝人,喜为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生斯地者,亦可知所感矣。又旧志云:婚不论财,丧不从俭,予按之信然。

明《一统志》载,丰县地邻邹鲁,夙有儒风;然俗好刚劲,尚气节,轻剽急疾,虽庸下,莫肯少俯。

从文化地理角度上看,丰县先后属于东夷、西楚,毗邻齐鲁,润泽儒风,地近中原,血性雄强,乃南北文化交接之地带,故丰县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明《隆庆版丰县志》尹梓序云:“丰当邹鲁之中,土渥风淳,异人间出,卓然为畿南名邑。”

考察丰县周边数县:

单县,因舜帝的老师单卷(一写善卷)居住于此而得名,《郓城县志》曰“卷,郓人。尧帝(知其)得道,乃北面事之;及尧寿终之后,舜又亲之,遂以天下让卷。卷去之,入深山,莫知其处。”

沛县,秦时置县。《水经注》载:“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沛县,为老子隐居处,孔子问礼,杨朱就学,皆在此。又兼宋国定都丰境,以文化古朴知名。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2)

可见,在先秦时期,以丰沛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地域性文化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上述丰县有关地理文化背景信息的勾勒,为我们解读丰县历史上的宗教提供了一把钥匙。

下面我们按照历史顺序,对丰县历史上的宗教给予简单扼要的介绍。因篇幅所限,有些信息,点到为止,甚或不能涉及,望有心者予以关注焉。按照目前学界流行的观点,儒教亦是宗教,故亦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之内。

为了不割裂历史文化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周边数县的相关信息亦在关注之列,我们在此讨论地域文化,除了肯定小传统的独立地位之外,对大传统也会做出恰当的互动,以期揭示出乡土文化丰富生动的真实关系。

西周穆公时期,丰县出了一个百岁以上的大寿星赤须子,喜食松子、天门冬、赤石脂等。汉代刘向诗赞曰:赤须去丰,爰憩吴山,三药并御,朽颜再鲜。养生家形象的赤须子,已经呈现出道教神仙的色彩。

汉代丰县的大寿星周义山,岁数亦过百。年十六时常以平旦日出东向漱咽服气百数,亦属此类人物。

(丰县刘邦雕像)

汉刘邦的诞生,使丰县第一次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乾隆版丰县志》序:“自赤帝子生于丰之中阳里,及都长安,号为新丰,而以所生丰为旧丰,于是丰之名始大著。”围绕着汉刘邦,丰县地区形成了诸多特殊传统。

《史记》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可见,对刘邦的神化,从在母胎即开始了。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3)

(丰县龙雾桥)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丰县《重修龙雾桥记》载:“丰邑东去五里许,有一石桥,名曰龙雾桥,北去三十步有庙,曰龙雾,然庙无额,桥无碑,世人相传而已。”

龙雾桥,因其神奇色彩,备受人们向往,历代吟咏不绝。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丰县令卢世昌(贵州普安县人),专门写有《龙雾桥祈雨感而有述,得长歌百句》,详细记载了龙雾桥下求雨仪式过程,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刘邦的一生,一直伴随着神话宗教色彩,与家乡丰县有着不解之缘。以刘邦与枌榆社的关系为例,《汉书 郊祀志》载:“及高祖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史记》载:“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及登基后,“令立蚩尤之祠于长安。”

不仅如此,丰县枌榆社,据《前汉书》颜师古注曰:“以此树为社神,而立名。汉高祖初起,祷于枌榆社。后四年,天下悉定。诏御史,令丰治枌榆社,以时祀之。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八月,遣使祀枌榆社。”

刘邦的一往情深,使枌榆社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4)

(丰县汉高祖刘邦斩蛇处)

而刘邦发迹伊始,自封赤帝子,斩白蛇起义,这就运用宗教力量起义成功的典范。

据刘邦自言:“甚重祠而敬祭。”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汉书 高帝纪》的记载:“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岂不信哉。”可见,刘邦的宗教文化素养,是治理国家,谋求统一安定的重要精神条件。

围绕着汉刘邦,丰县及其周边地区留下诸多胜迹,虽历经千年沧桑,然多有遗存,且皆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对应,成为丰县人民的宝贵财富。

例如汉皇林,在今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为刘邦曾祖父刘清的坟墓,陵园规模宏大,景色优美,为全球刘氏宗亲寻根觅祖之所。丰县人,对刘邦感恩有加,特设高祖庙祭祀之,奉若神明,明初朱元璋甚至诏命有司岁时享祭,成为官方制度。

此外,丰县的城隍爷纪信,长相似刘邦,曾代刘邦而死,丰县人为了纪念其情深意重而拜其为丰县的守护神。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5)

(丰县七里铺土地庙)

七里铺土地庙,为刘邦躲避秦兵之地,后大加修葺,独准刻塑龙身,号为全国最大的土地庙。

这些胜迹,充分说明刘邦作为一种信仰形式已经扎根于丰县地区,源远流长。

丰县历史上的道教,自张陵始。道教始祖张陵,生平事迹含混不清,但籍贯与生平履历大致能够确定——张道陵,丰县人,曾学儒术,后入蜀剑阁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6)

(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天师府)

在此,我们仅提供地方性信息,张道陵出生在今丰县宋楼镇费楼村。

费楼,在今丰县宋楼镇,曾属刘王楼乡,曾有村名分别是盘冢村、阿房村。盘冢,为殷商始君盘庚之冢。阿房村,因地近邀帝城,仿效秦阿房宫紧傍京城之意境而命名。

《古滕张氏族谱》光绪版《丰县志》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七岁通道德经,与天文地理皆窥其奥。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举贤良方正,荐入太学,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九月任巴郡江州令。

张道陵对丰县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仍留存有遗迹,且流传着诸多美丽的故事。

张道陵祖父张刚(一说张纲),卒后,坟地选址村后,至今坟基犹存,高出四围,潮润经年,虽大旱之季如故,目为“神地”。与此有关的“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故事,早已为丰县人民耳熟能详。

与张道陵有关的“药盒子”圣地,是丰县人的宝贵财富。所谓药盒子,是一个毫无规则的大土坑,但它的形成有着动人的典故:

张道陵得道后,家乡人将与他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看成带有仙气的圣物,而凡患病有疾者,便到张道陵旧居前搓土为药,煎水服用,以为能治百病,久而久之,竟成大坑。

丰县即为“天师故里”,后代信奉道教者不绝如缕,在古代亦备受统治者尊崇,位于张天师故居西北角落的北周天和观,即为张天师的护家道观,唐宋时期受到皇家的保护。

不仅如此,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浦,民国时期在丰县地区仍有密切活动,流传着“镇妖符回丰”的佳话。丰县道观非常之多,有名者多达8所。如今,天师府内,已经成立了江苏省丰县道教文化研究会。

丰县,地近邹鲁,受儒教浸润甚深,忠孝节义之事甚多。孝子丁兰,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丁兰,为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几乎家喻户晓。

据县志信息记载,丁兰,汉代河内野王人,流寓于丰。丁兰少丧父,十五岁丧母,乃刻木为母像事之,凡事必告。丁兰寓处在县东北十二里,后成为丁兰集,建有孝子祠。现丰县博物馆存重修丁兰祠石碑。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7)

(丰县列女坊)

有情有义的丰县儿女,谱写了众多传奇,以烈女为例,赵庄齐氏女的忠贞爱情故事,今人读之亦催人泪下。

《光绪丰县志》记载:赵庄齐氏女,其父为学堂先生。“齐女十七岁时许聘卜息,未嫁。与卜息同在其父学堂读书。万历乙巳,河决,息溺于渡。女闻之即涕泗不食。或言客救去,乃稍自宽。越岁知其果死也。遂于息溺之日潜置河干,径投水死,诘朝浮水上,被服完好,面目如生。有司上其事,建祠于赵庄镇祀节孝祠。”

丰县,接触佛教有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永宁寺,是丰县最为古老的寺庙。

明隆庆版《丰县志 寺观》记载:永宁寺,旧在县东北隅,乃汉卢绾故宅。永宁寺迁至卢绾故宅,是在宋建炎年间完成的。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8)

光绪版《丰县志》记载较为详细: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改名白塔寺

中间几经兴废,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道成寺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王派尉迟敬德亲自监修,并迁址于县西北隅三合里,至今尚有石础地基为证。其后屡经变迁,曾用名重光寺、兴教寺等。

据丰县地区传说,洛阳白马寺,与丰县永宁寺同时建立,俱为汉明帝刘庄所为。洛阳白马寺,正式名称应为永宁寺,白马乃俗称也。据《史记》载:“高祖乃作新丰,徒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与此同时,汉刘邦对丰县的祖陵大加营修,汉朝历代帝王,沿袭之,至梁孝王刘武的五世孙刘欣,被派往老家金刘寨看守祖坟,并封任为“灵乡侯”。二年后,被贬为庶民,世世代代守陵祭祖,繁衍生息于此。

不仅如此,丰县地区的祥瑞与否,成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后汉书 孝安帝纪》记载:“壬戌,沛国言甘露降丰县。壬午,新丰上言凤皇集西界亭。”

这种皇室命脉与其祖陵相关的联系,在古代重丧祭的宗法制时代,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历史上帝王修建佛寺为家族祈福的现象,屡见不鲜,丰县永宁寺最初选址即在刘邦故居所在丰城中阳里,可见其修建动机。

丰县与汉代统治者的特殊关系,佛教传入之初,使丰县接触佛教的时间都比周边数县为早,应为官方移植传入。汉明帝感梦求法说,学界对其真伪众说纷纭,不能定论。

然楚王刘英的奉佛行为得到普遍确信,且其时间早于汉明帝刘庄。根据《后汉书》记载,永平八年,汉明帝诏报天下,“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以助伊蒲赛、桑门之盛馔。”

可见,楚王刘英统治区域,在永平八年(公元六十五年)以前即流行有佛事活动。丰县,当时即在楚王刘英封地之内。楚王刘英,作为有史记载中国第一个信仰佛教的贵族,对汉皇故里应有所眷顾。

丰县永宁寺,究竟何时建立,我们不得而知,至迟应为汉魏时期。如今,丰县永宁寺,位于护城河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5亩,风景优美,庄严秀丽。

丰县的佛教历来兴盛,诚如清光绪版《丰县志 寺观》载:“寺观肇于汉,而盛于梁。……丰邑旧多寺观,水荒之后,半消劫火。”

即使如此,至明隆庆年间,县城和四乡计有佛寺三十多个,以后历代数有增加。民国初年,县内仍有佛寺二十座上下,僧尼百数人左右。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9)

(位于丰县城河西北角的柳将军庙)

与今丰县永宁寺毗邻的柳将军庙,在丰县历史上影响甚大。柳将军,即洞庭湖柳毅,泾阳人,后在丰县安家落户,为之建庙,常年祭祀,其神像为将军威荣,非李朝威《柳毅传》中文弱书生模样。

至今,丰县还有柳公井(又名投书涧、传书涧等)、柳毅坡等遗迹。至于相关“水淹万庄”、“风刮葛庄”和“丰人过洞庭馈赠金色鲤鱼”等动人故事,更是为丰县人民历代相传。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10)

县志记载:柳毅坡,县西门外有将军祠,有古碑记其事。今淤。嘉靖万历间丰有黄水,甚著灵异。

柳将军,不仅是丰县人民古代求雨的神灵,也被县人视为本地守护神。

丰县地区还形成了具有儒教理想社会模型色彩的朱陈村和杏花村。

白居易《朱陈村》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下水, 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 相见何欣欣。一村惟两姓, 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 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 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 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 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 往往见玄孙。……一生苦如此, 长羡陈村民。”

《光绪丰县志》引诗,略有不同。白居易在此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朱陈村“一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的奇特美妙结构,使其成为婚姻的代名词。经现代学者黄新铭等考证调查,力主朱陈村在今安徽宿州夹沟镇朱陈村(后改名草场村)。

但是,行政地理的历史沿革,并没有隔断文化的联系。朱陈村的幸福生活图景早已深入丰县人民心中,备受历代诗人歌咏,而形成本地的文化传统,朱陈村在民国时期更成为丰县八景之一。

除了朱陈村,杏花村亦是丰县人民的骄傲。国人对杏花村归属的争论,在华夏大地此起彼伏,然唯有丰县杏花村最有说服力。

据明版丰县志考证,县城东南十五里有杏花村,肇始于张籍《杏花村》诗,后因杜牧的讴歌,蜚声华夏。唐后,世人称丰县为杜樊川(牧)“买醉之乡”。

宋人《古今诗话》说:“徐州古丰县,有杏花村,东去二十里。”

明代彭大翼撰《山堂肆考》云:“贵池县秀山门外有杏花村,唐杜牧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此,一在徐州古丰县。”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11)

其实,贵州杏花村,实因宋代苏轼《题陈季常蓄朱陈村嫁娶图》而得名。苏轼诗中曾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苏轼劝农处在丰县华山。

据白光华先生在《东华山览胜》一文中考证,丰县华山,又名东华山,地处县城东南三十里处,包括华山、岚山、驼山。

华山,自汉刘邦擎剑肇业、赵子龙勒石留念,成为本地名胜,自此方有杜牧之闻香问酒、苏东坡劝农入园的佳话。

从丰县历代县志中可见,无论是明代的庄诚,还是清代的卢世昌,诗人们对丰县杏花村的歌咏,经久不衰,俨然文人雅事。丰县的朱陈村和杏花村,具有浓郁的儒教色彩,是一种 “社会理想型”的缩影,给予我们无限的美学享受。

丰县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联系亦十分密切。清乾隆五年(1740年),伊斯兰教民由枣庄等地,陆续进入县境,分布在县城、欢口、黄店等地,其中县城有三十多户。

(南大硕士带您走进丰县人精神世界)(12)

如今,伊斯兰教在丰县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有民族自治乡,而且有自己的学校工厂等。伊斯兰教在本地形成的清真食品蜂糕,远近闻名。

1880年,天主教传入县境,是年于套楼建筑天主教堂。有房屋79间,归上海教区管辖,第一位神父为法国人孙神父。

1894年,天主教在三官庙建天主教堂。有大堂一所,可容纳教友500多人,并建神父办公室一所,住宅60多间。

1906年,天主教在县城建天主教堂。新建房屋82间,有8处分堂。在民国时期,天主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国19年(1930年),丰县天主教堂由分堂提升为总堂,主要由加拿大神父掌管。由于对基督教认识的模糊性,天主教、东正教等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

如今丰县,新教得到蓬勃的发展,又兼韩国等地宗教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值得调查分析,以求得健康引导。

丰县历史上的会道门众多,至今不绝。

据新修《丰县志》统计有:

一贯道

先天道(又有青莲教、红莲教、八卦、青阳、红阳等名号)

天仙道(又叫先传道、一把土、关门道等,是丰县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民间宗教)

圣贤道(有还乡道、老佛门、九顷九、五氢四等名号,后定名为圣贤道)

无极道(又叫大刀会、坎门、黑旗道等)

中央圣道

金华堂

儒门圣道

离门(又名唐寅离教)

红旗(红枪会)

修身道(又称金母道、点精道)

王仙坛(又名同善堂)

九宫道

中方道

大灵山

黎门道(又名红门)等等。

这些宗教,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这些会道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至于扶乩、观香、算命、风水堪舆等,在丰县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参杂着武术、医学等形式,不容小觑,值得加以健康引导。

作者:孙国柱,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