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主办,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承办的电视剧《海棠依旧》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人,河北、湖北、江苏、重庆省(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文艺评论家、观众代表和部分主创人员参加研讨。(7月22日 新华社)

海棠依旧笑黄昏(为何海棠依旧笑春风)(1)

电视剧《海棠依旧》剧照。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由陈力执导的又一部表现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精品力作——41集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于7月4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以西花厅院落中两棵繁茂的海棠树为“喻体”,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周总理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

《海棠依旧》自播出以来,收视率是一路飙升,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不仅仅如此,该剧也引发全媒体的关注和网友的广泛热议,赢得好评无数。截至7月20日,国内重点新闻网站刊发相关评论和信息30余万篇,仅微信平台相关信息阅读量就达5000多万次。

海棠依旧笑黄昏(为何海棠依旧笑春风)(2)

电视剧《海棠依旧》剧照。

落笔至此,相信不少人会心生疑问:近年来荧屏上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少,为何《海棠依旧》笑春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呢?笔者认为,其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尊重历史资料。尊重历史史实,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前提基础。对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更是如此,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严格尊重历史,既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移花接木,更不能杜撰捏造、夸大事实。也正因如此,该剧严格按照共和国档案“编年史”中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始终保持历史脉络的纯正性、真实性,用真实的故事对周恩来总理的形象进行艺术塑造、人格魅力的呈现、精神境界和心路历程的展示,从而将一个栩栩如生、和蔼可亲的周总理呈献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

严格遵循艺术规律。《海棠依旧》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的,属于真人真事。多年来,以回忆录的方式将历史伟人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搬上荧屏的作品有不少,但能够产生如此强烈反响、如此感动人的并不多见。该剧之所以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格遵循艺术规律,其创作团队在选择和处理题材的方法与态度上,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历史及历史人物保持敬畏,用大量生动的艺术细节激活海量的史实细节,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日理万机、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大国总理的光辉形象。

准确把握创作导向。长期以来,不少文艺创作团队深感创作之路遭遇瓶颈、创作方向一片迷茫,以至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戏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影视作品,甚至有的歪曲历史、恶搞历史人物。凡此种种,只有娱乐性,毫无艺术性和观赏性,更不能“俘获”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创作导向出现了偏差,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没有准确握住了时代精神和人民期盼。《海棠依旧》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创作团队抓住了建党95周年这个契机,洞穿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缅怀和无比热爱,在剧情表达上引发了强烈共鸣,从而使作品更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海棠依旧笑黄昏(为何海棠依旧笑春风)(3)

电视剧《海棠依旧》剧照。

几经夜雨香犹在,海棠依旧笑春风。电视剧《海棠依旧》多途径、多视角、全景式的再现了“人民的好总理”的丰满而光辉形象,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打动着观众,令观众纷纷感叹、热泪盈眶。这,就是该剧之所以能够“俘获人心”的真谛。(成都文明网 楚风)

本期责编: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