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拾遗书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在清代,北京宣武门以南地区称“宣南”,这里有天桥一带的百姓生活圈,举子们赶考居住的会馆,民俗、商业、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宣南文化”。宣南文化非常丰富,很有内涵,但并不“北京”,这种贯通全国的文化交融不是刻意的,是自然形成的,却又是独具魅力的。

《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先生举家从台湾来到北平,那时候外地人来北平一般都是投奔会馆的,这种会馆就像今天的驻京办。

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1)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晋江会馆民国时期是在京的台湾和福建乡亲的聚集地和庇护所,台湾福建本同根,乡音又趋同,在会馆这些异乡人听到乡音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据相关考证,连战的爷爷连横曾于1913—1914年在此会馆居住过。

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2)

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三棵大槐树

晋江会馆在宣南琉璃厂西街南柳巷,明清时期这里有永兴庵,到了民国永兴庵已经破败。南柳巷有许多报馆,永兴庵周围就是各种报纸的发行场所,著名报人邵飘萍创办的京报馆就在巷南的魏染胡同。还有《时事白话报》、《立言报》、《平报》、《小小日报》等等。年幼的林海音在这里长大,受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选择了学新闻,成为一名记者。

海音先生少年时期在特有的宣南文化中长大,这里,胡同连着胡同,院与院相接,户与户一墙之隔,乡风乡土相互融合缠绕在一起。

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3)

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

晋江会馆的原址一直住着多户居民,我每次经过只能伸脖探脑地张望,从没进去过。1990年林海音先生故地重游,进到自家的老屋里坐坐,抚摸着院内的老槐树,街坊们告诉她房上的旧瓦都没拆过,大树遮挡采光都没有锯断,想必林先生听了一定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回到北京旧居兴许还能给她一些安慰,可是城墙没了,骆驼没了,水井没了,还会不会再次哀伤,面对消逝了的宣南文化,林先生不知做何感想。

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4)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偶与友人走进南柳巷,将晋江会馆指给她看,只见大门紧闭密码加锁,仰望大槐树,电影里的情境再现脑海。一个穿保安服的青年一推院门进去了,我紧随其后,心中一阵欣喜,终于进来了。沿小路拐进院子只见残窗破门人去院空,衰败不堪,惟有三棵大槐树(《城南旧事》里提及)还在。不禁感慨,在这样一个小院落里,走出了一位女作家,写出了一部影响几代人的《城南旧事》。

如今腾清里面居住的市民,看来是准备重建了。虽然一切都要推倒重来,聊胜于无,有个能让人参观的故居总是好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访林海音故居重温城南旧事)(5)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林先生1948年离开北平回到台湾,许是对童年和北平的极度怀念下才写出《城南旧事》吧,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渗出淡淡的哀伤,读之久久窝在心里挥之不去。那是她一次次的与童年告别,与北平告别。

1923年林家从千里之外搬进京城宣南,一个世纪之后(2023年),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会不会重新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