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可免费下载本文档。

三年级语文蜜蜂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鸟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字词

2、找出文章、段落的中心句和文章中的过渡句,并学会概括段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中描写鸟的方法,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

重难点:

1、把握段意,学会抓中心句和概括文段内容。

2、通过文本细读,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自学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字词

学生活动:读课文,圈字词

学习的方式,先从文中画出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圈划,因为这样节省时间)也可采取冬艳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将不认识和不懂的字词写再读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教师活动:对比讲解两组词语

丰腴:(身体)丰满

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驻立:驻立是短时间停留。

(二)、划出文中的中心句(分清文章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学生活动:按要求划句子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

中心句:1、我爱鸟。(文章的)

2、我感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第二段的)

过渡句:

1、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第三段的)

2、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第五段的)

3、鸟并不永久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第六段的)

概括第三段段意:本段写的是鸟是声音。

概括第三段段意:

(三)、完成思考课后思考探究题

(1)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的鸟”,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3)文章第6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觉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一)、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谈感受)

预设:学生答出“爱鸟”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5、6段不一定。

(1)、5、6段能读出对鸟的喜爱之情吗?

明确:第5段,解决学生难点。对鸟的喜欢与它承载的文化,它做的事情无关。

第6段:鸟也需要物质的自足,这样才能有美感。因爱鸟,才会感同身受的有“悲苦”之感。

(2)、第2段、第7段“笼中的鸟”有何作用?不写可以不?

明确:失却自由的鸟,只能让人难受,因此作者“不忍看”。

(3)、 理解作者情感脉络:爱—不忍—欣赏—喜悦—反思—悲哀—失落

(二)、聚焦文中的第三、四段,分析写法。

1、对比: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 zhuàn),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总写)。

对比突出鸟儿清脆、嘹亮的声音,令人心生喜悦。

2、排比、比喻:

(1)、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2)、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排比的修辞写出了不同的声音。

(3)、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对鸟跳跃姿态的描摹,“脚上像是有弹簧”,极为形象,鸟的轻灵如在眼前。)。

3、半文言、引用诗句

(分写,俊俏)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瘦小、瘦弱。合度,适宜)(对偶句,文雅而又精炼的词汇,盛赞鸟的形体之美。学者性的散文。)

具体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学生提出交流,老师总结提示)

1、准确描摹:“清脆、嘹亮,玲珑饱满”等词语,“曳着长长的尾巴,翘着尖尖的长喙”等词组的直接刻画,给人以美感;

2、全面刻画:有的……有的……,有时……有时……,各种情况的综合,群体之美;

3、对比突出:三四段都有对比,突出美。

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的使用,将鸟做人来写,突出其活力之美。

5、动静结合:有画面有动作,鸟的声音之妙,灵动之美。

(反思:我思维总是限定自己所限制的范围之内,不够开阔。聚焦三四的写法,很好,但聚焦了此处,忽略了——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的落实。张老师的思路却是完整的。并且,对三四段的写法分析也是站在描写鸟这一事物的高度之上。有总——准确描摹、全面刻画等,也有分——修辞、描写手法动静结合等)

三年级语文蜜蜂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鸟教学设计一等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