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谷史话 欢迎关注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知道明十三陵是从小学课本上那篇有关十三陵水库的文章开始的,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什么说明朝有十七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说明朝有十七帝(大明17朝为什么只有16帝13陵)

为什么说明朝有十七帝

隹谷史话 欢迎关注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知道明十三陵是从小学课本上那篇有关十三陵水库的文章开始的。

十三陵,是明代历代帝王、后妃们死后长眠之所。查阅历史资料我们知道,明朝皇家除了在此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以外,还修了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这里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嫔妃,1位太监。

看到这里,您可能也会像我开始时一样产生疑问:

皇家陵墓当然应该一个皇帝一个陵才对,可是,大明朝经历了17个朝代,为什么只有16个皇帝?只修了13座皇陵?

而且,在皇家陵园里,安葬嫔妃、皇子都很正常,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墓嘛。可是,一个太监凭什么也能享受皇家礼遇,堂而皇之地葬在皇陵之中呢?

这些事都与明英宗朱祁镇有关——

大明17朝只有16个皇帝是怎么回事?他一个人当了两次皇帝

自1368年朱元璋改朝换代,至1644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大明朝一共经历了276年。期间,一共出现了16位朱姓皇帝,换了17个年号。那么,为什么凭空多出一个年号来呢?这得从朱祁镇两次当皇帝的特殊经历说起。

朱祁镇就是明英宗。1435年,他即位第六任明皇帝,1449年,他御驾亲征蒙古,结果被强悍的蒙古人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之后,朝廷内以于谦为代表的大臣们拥立他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朱祁钰看来比他哥哥有本事,他率军一举攻克了蒙古,把朱祁镇又接回了北京城。

朱祁镇

1455年,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又把皇位从弟弟手里抢了回来,又做了第八任皇帝,这次他用的年号是天顺。

朱祁镇夺回皇权之后,把拥立朱祁钰的于谦、范广等一批大臣杀害。当然,那个救了他回来的弟弟朱祁钰也被他废掉,再次成为郕王。

郕王死后,已经成为天顺帝的朱祁镇自然就不承认他弟弟当皇帝这段经历了。至于朱祁镇的做法确实有点不仗义,他弟弟救了,他不感激不说,最后还连个名分也不给,真是说不过去。尤其是那些冤死的忠臣,为的是他们朱家的江山社稷,到头来却身首异处,家破人亡,找谁说理去。

朱祁钰

为什么明代16帝只有13陵?其实应该叫做14陵

明代17朝一共16帝的问题弄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是:为何只有十三陵?

我们知道,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他是明代皇家陵寝的一个总称,除了埋在南京明孝陵的朱元璋和不知所终的建文皇帝,剩下的皇帝都应该在这儿。

那也应该有14位皇帝啊,怎么还少一位呢?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朱祁钰。他在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下,临危受命登上了皇位。后来,作为哥哥的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当然不愿意承认朱祁钰的身份。最后,朱祁钰死后只能以王爷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下。

朱祁镇死后,宪宗即位。他可能觉得他爸爸的做法不太仗义,便又恢复朱祁钰的景泰帝号,同时将他的陵墓扩建为皇陵,现在称之为景泰陵。

从这个意义上说,景泰陵也是一座皇陵。由此,北京的明13陵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准确的,应该称为明十四陵才对。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刚才说到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朱家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死后不立儿子为皇帝,反而立这个太孙为帝,这就为以后骨肉相残埋下了隐患。朱允炆当了四年皇帝之后,就被他的叔叔朱棣发动政变赶下台来,他本人也不知所终,最后不了了之。

朱棣就是明成祖,史称永乐皇帝。

至此,明朝17朝、16帝、13陵的问题全部说清楚了。也有必要再花点笔墨,说说这个十三陵的一些事——

朱棣

明十三陵选址非常讲究,同紫禁城在风水上一脉相承

明朝把北京作为自己的皇城是从永乐皇帝开始的。

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开始。他就着手给自己找陵墓。古人对死亡的事比我们现在的人看得开,自己给自己找一座陵墓,是每任皇帝很乐意的一件事儿。

永乐七年,即1409年春天,永乐皇帝终于为自己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我们说的长陵。一直到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葬入思陵为止,十三陵的格局在昌平天寿山下逐渐形成。

当年为什么要选天寿山为王陵所在地呢?这与中国风水学中的龙脉一说有关。

据说,中国有三条龙脉,即南干龙、中干龙和北干龙,三条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黄土山翻越太行、燕山,蜿蜒而来,进入北京昌平北北干龙的一条支脉,与祖山昆仑山一脉相承。黄土山前为广阔的华北平原。龙脉至此,潜入地下。

永乐帝迁都北京前,召集了大批相士寻找万年吉壤,最后选定江西术士廖均卿推荐的昌平黄土山。永乐七年5月,成祖车驾临视,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同时大行封赏,后人猜测永乐皇帝肯定给了这些相士不少钱,但给了多少历史没有记载,肯定够这些人好几辈子用的。

永乐11年正月,天寿山陵墓建成,命名长陵。自古帝王的阳宅要与阴宅同一条龙脉,所以在建成长陵后,又在龙脉上建了紫禁城。

为了表示与长陵是一脉相承的,特意将挖好的护城河的土堆成了万岁山,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景山,过去也叫煤山,是因为当年在那儿存放过煤炭。万岁山是龙脉的龙脊,它还能起到屏障紫禁城、不泄王气的作用,是个天然的屏障。

朱棣的长陵究竟有多阔气,修建它耗费了明朝两年的田赋收入

十三陵的主陵当然是明成祖的长陵,但我们最早认识的却是定陵。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孝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1955年,时任北京市的副市长,当时也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吴晗,结合当时的郭沫若、沈雁冰,沈雁冰就是茅盾,又联合了很多文化界名人,向中央政府提报告请示发掘长陵。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付所长夏鼐先生认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妥善开掘和保护如此大规模的古墓以及所藏文物,提出反对意见,可惜未被采纳。

定陵

由于长陵的面积太大,挖掘工作难以进行,所以专家组决定先挖个定陵试试。关于定陵,历史上的记载非常详实,他是从万历12年,即公元1584年十月初六这个钦天监测算的黄道吉日正式破土动工的。到万历18年,也就是1590年修建完毕,历时六年。那一年万历皇上才22岁。这个工程耗费白银八百万两,八百万两当时相当于万历初年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

上面我们说到,定陵不是十三陵的主陵,肯定比朱棣的长陵逊色不少。公一个定陵就耗费八百万两白银,那个长陵之阔气、耗资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定陵内景

十三陵里埋葬的太监,成为中国历史上葬入皇陵的特例

文章开头,我提到了在十三陵中同朱家王朝的皇帝、后妃、皇子皇孙一样埋葬的还有一位太监,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例,也是特例。

这个 太监名叫王承恩,是崇祯帝时期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陪同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也就是后来的景山。

王太监墓

王承恩陪同崇祯帝自缢,也算是忠心殉主,死得很悲壮。后来的南明弘光帝感于他的事迹,把他同崇祯帝一起葬于皇陵,并赐谥忠愍。

皇宫里的太监同那些可怜的宫女一样,都是身份卑微、低贱的下等人,如果不幸赶上老皇帝驾崩,他们可能要被逼殡葬,这可能是这些人唯一可以葬身皇陵的机会。但是,这个王太监能够体面地安葬于帝陵,也可谓是死得其所,死得光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