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看完写的书评,供大伙参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托尔斯泰摘抄笔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托尔斯泰摘抄笔记(托尔斯泰晚年巨著)

托尔斯泰摘抄笔记

当初看完写的书评,供大伙参考~


《复活》写于1889年至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女主人公玛斯洛娃被涅赫留朵夫诱奸后沦为妓女及后来悲惨遭遇的故事。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她是一位女农奴的私生女。三岁时母亲去世,玛斯洛娃由两位老姑娘领回家抚养。玛斯洛娃十六岁那年,两个老姑娘的侄女涅赫留朵夫,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与玛斯洛娃相识并相爱了。不过当时的涅赫留朵夫还是个单纯,无邪的青年,并没有干出出格的事。但三年后,当他大学毕业成为军官后,他就变成一个迷恋酒色、贪图享受、 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了。这一年他再次来到姑妈家,诱奸了玛斯洛娃,虽然内心深处有所悔恨,但最终塞给她一百卢布就走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申包克与一个家庭女教师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格里沙叔叔也做过类似的事,父亲在乡下也和一个农家女人生了私生子米坚卡,那孩子现在都还活着。”他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安心,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良心受到谴责。涅赫留朵夫走后,纸醉金迷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使他麻醉,他逐渐忘了这件事。五个月后,玛斯洛娃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没法再待在老姑娘家里了。跑出来在警察局里做工,受到警察的调戏,后来到林务官家里干活,又被其强暴,怀下的私生子出生后就夭折了......她处处受凌辱,不断被抛弃,无时无刻被践踏,最终堕落成妓女。在整整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她的精神已经饱受摧残而变得麻木,靠不断酗酒和吸烟来打发生活。最后,她被同伴诬陷为杀人犯,关进监狱里。涅赫留朵夫早年也是个善良,有抱负的青年,在读书时迷上了土地公有制这一跨时代的制度。但自从混迹于上流社会后,他改变了信念,变得贪婪,自私与虚伪。他成了议会的议员,并且是法庭的陪审员。没想到,命运的捉弄竟使两人在法庭上再次相遇。当涅赫留朵夫听到玛斯洛娃绝望的叫喊“我没有罪,没有罪!”时,一股巨大的负罪感一涌而上,震撼了他的良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玛斯洛娃一切悲剧的根源。他想起了十年前,第一次见到玛斯洛娃时,两人害羞地不敢直视;他想起了,当时仍是大学生的他,彻夜与那位天真无邪的姑娘谈话。而现在涅赫留朵夫眼中的她,消瘦,苍白,身上满是淤青,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他一次次到监狱里探望玛斯洛娃,要求她的宽恕;他再也不去与省长的女儿米西约会;他把自己的豪华住宅卖出去,住进了一家公寓;为了减轻玛斯洛娃的刑罚,他提出上诉,四处奔走,甚至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来为自己赎罪。

玛斯洛娃同样也有精神复活的历程。她被涅赫留朵夫抛弃后再也不相信善良与纯真了。血泪与痛苦告诉她,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情。长年的妓女生活中,人人都把她当做泄欲和赚钱的工具。因此,当涅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她时,由于精神早已麻木,她不以为然,反倒一心盘算着怎么利用涅赫留朵夫,诱惑他为自己做事,向他伸手索取钱财来换酒喝。--“这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就玩弄一下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她这样的女人也总要尽可能地利用他们来为自己谋到更多的好处。她诱骗性地笑了笑,沉默了一下,盘算着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利用他”而当涅赫留朵夫第二次探望她,提出要和她结婚,用实际行动来向她赎罪时。她那关闭已久的回忆闸门却突然被冲开了,她把所有的苦水,一切的憎恨全部吐出来。--“我是苦役犯,是个......而您是老爷,用不着跟我来往,免得弄脏了自己。您去找您那些小姐去吧,我的价格不过是张十卢布的红票子......”--“你给我走开,你今世拿我取乐不算,来世还想利用我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显然,她这种突发的狂怒是她精神觉醒的第一步。而当涅赫留朵夫第三次探望她,并提出把她转到医院干活,以此来减轻负担时,玛斯洛娃已经判若两人了,用涅赫留朵夫的话来讲“她变了,发生了对她的灵魂来说很重要的变化。我看见她的眼睛在微笑。”她听从了涅赫留朵夫的劝告,戒了烟和酒,不再卖弄风情,到医院工作。她知道,这是他所希望的。涅赫留朵夫为玛斯洛娃上诉,四处奔走,历尽艰难,但最终上诉失败了。于是在炎热的七月,涅赫留朵夫跟着玛斯洛娃一行苦役犯一同上路。在赴西伯利亚这条漫长的路途中,玛斯洛娃认识了政治犯西蒙松。西蒙松对她尊重体贴,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向涅赫留朵夫坦诚地表达了自己想与玛斯洛娃结婚。在西蒙松和政治犯的启发和帮助下,在涅赫留朵夫的长期悉心照料下,玛斯洛娃终于卸下了一切精神枷锁,复活了。在涅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最后的交谈中,玛斯洛娃为了涅赫留朵夫的自由与名誉,最终选择了西蒙松。--“要么她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出什么牺牲;要么她还爱着我,为了我好才拒绝我,索性破釜沉舟,把自己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对不起。”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涅赫留朵夫听到她说“对不起”而不是“再见了”,看见她奇怪的眼神和悲戚的微笑,心里明白了,第二种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她还爱着他,并且认为,如果要跟他结合,她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跟西蒙松走,就可以使他得到自由解脱......”同样复活了的涅赫留朵夫决定尊重玛斯洛娃的决定,并为她有这样的结果和保护人而感到宽慰。全篇在《马太福音》的文字中,在涅赫留朵夫的思索中落下帷幕。

‌分割线

小说以倒叙写开,穿插大量插叙详细叙述了涅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相识与再遇。通过书写大量涅赫留朵夫内心独白来表现出他的强烈负罪感和想要赎罪的心愿。在与玛斯洛娃相见时的心理描写更达到了顶峰。这本小说善用心理描写,不亲自慢慢阅读是体会不出来这种细腻的感情的。小说以涅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为主线,极力刻画沙俄时期社会现状,表达托翁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极力批判。在刻画人物形象中,涅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前后精神道德的转变完美符合“复活”这一主旨。在我阅读的时候,小说读起来有一种救赎感,即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相互救赎,彼此复活。越往后读想到男女主的每一次会见所带来的变化,越有一种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在爱情方面上,在我看来,涅赫留朵夫是求救赎,求补过。西蒙松是柏拉图式爱恋,精神层面上的真诚。而玛斯洛娃是回到了最初的善良纯洁,不愿再受涅赫留朵夫照顾,毁掉他的一生。

小说在宗教中落下帷幕,在人物的处理中也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虽然有其时代局限,但所谓的文学,不也是人类心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正面或反面投影吗。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清晨到夜晚,一遍读下来,读后有着浓浓的救赎后的幸福感,读的太舒服了。关于沉沦和无奈,背叛和救赎,确实没有比《复活》更震撼灵魂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