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

好吃的中国人当然不会放过牲血/ 图虫

在外国人眼里,或许有很多吐槽中国饮食文化的地方,比如下水、内脏、动物头颅等等。

但唯独一样,能让他们哑然失声,那就是,吃血。也真是奇怪,谁是第一个吃血的人早已不可考究,可到了中国,又成了一道道鸭血火锅,到了欧洲,又成了一条条血肠。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

猪血在不同地区又演化出千百种菜系物态。

或许,这正是不同时空地域之下的不谋而合,让中西方美食也有了一丝微妙的连结。但是,不同的风土、物产也让两方吃血的画风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血食文化最早来源于祭祀。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3)

血,好吃,怎么吃

从“血”字的起源说起,拆解开来就有“器皿”“祭祀”的意思。《说文解字》有言,“血,祭所荐牲血也。”在古代祭祀用牲,谓“血食”。

到了后来,一些穷苦人家为了不浪费边角料,发现了牲畜的血液制作成食物也有别样的美味。再加之,“吃血补血”,让血也登上了人们的餐桌。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4)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5)

吃血最好入门的是毛血旺

重油重麻辣的调味下,血看起来也没那么可怕。鸭血入口,最先感到的是鸭血的滑嫩,滋溜滋溜钻入口中,上下牙膛轻轻一抿,鸭血下肚,好像,吃血也没那么吓人?

找最好吃的毛血旺,要去重庆。这里是麻辣爱好者的天堂,一份油亮红润的麻辣鸭血,一口异香扑鼻有回甘的绝妙滋味,是重庆人夜晚最好的慰藉。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6)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7)

如果你接受了藏着鸭血的毛血旺,那是时候让你见识一下生鸭血本来的样子了。

成都人吃火锅,一碗鲜红透亮的鸭血用刀划成十六块,漏勺一托,簌簌地倒入麻辣火锅中,静待8分钟,等到沉在锅底的生血都熟透,一块块红褐色的鸭血慢慢浮上来,就可以开始慢慢享用涮鸭血的美妙滋味。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8)

广东人的隐藏餐单,避不过一碗热腾腾的猪红粥和韭菜猪红汤。

凌晨5点,在天色尚未大亮的市场里采购新鲜的猪红,切料下锅,小火慢煮,一块块猪红随着汤勺的搅拌而闪现色泽,这绵密的固态膏状在口中滚烫咬开的滋味,恐怕无人能拒绝。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9)

贵州人尤爱“血豆腐”。

把新鲜的猪血浇在碾碎的豆腐上,边浇边搅拌,再加上肉沫和各种调味料,熏烤之后就得到了适合下酒的“血豆腐”。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0)

但在重口味这件事上,谁也比不过云南人。

在云南普洱市,有一种食物叫红肉,这里的红肉并不是指红色的肉,而是煮熟的猪头肉和生猪血拌在一起,加上调味料腌制而成的一种食物。腌制后的红肉口感麻辣,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特美食,麻辣爽口。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1)

在台湾人家,年节时也有用鸡血制作的鸡血糕。

为了凝固鸡血,用糯米拌盐接鸡血,现场一片血红,颇为恐怖。鸡血糕步骤繁多,适合全家上阵,小儿女哪里见过此等场面,吓得脸色惨白。蒸好的鸡血糕切块,煮麻油米酒,一点肉沫小青菜,惨白小脸,渐渐恢复了红润。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2)

鸭血粉丝汤

在南京人眼里,鸭子有一百种吃法,但如果没有鸭血粉丝汤,吃鸭就不完整,连带着人生都苍白起来了。

鸭血粉丝汤有清汤和白汤,清汤喝起来是鲜而淡的,白汤则浓而香。上桌的时候,那句“阿要辣油”终于派上了用场,但更多人什么也不愿搁,柔韧的鸭胗、爽滑的鸭肠、绵软的鸭肝,再配上滑嫩的鸭血,早上喝完一碗,一整天都充满了力量。最不容错过的,是粉丝汤里的油豆腐,咬一口,汤汁充盈在舌尖,啊,天堂!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3)

永州血鸭

到了湖南,才是真真的“血类美食大省”。

一道永州血鸭就足以征服天下人的胃口,选用一年的仔鸭切块炒熟,再用新鲜尚未凝固的鸭血倒入,拌入仔姜、干辣椒、香粉和甜酒,大火炒成糊状,就成了鲜香四溢入口回甘的血鸭。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4)

大火爆炒的“血粑鸭”

另外,邵阳的猪血丸子凤凰的血粑鸭都担得起一地名菜的大旗。

特别是血粑鸭,把新鲜鸭血融入糯米中浸泡均匀,待凝固后上锅蒸熟,最后与鸭肉、猪肉等一起加花椒、大红椒爆炒,配上凤凰古城的雪,酌杯小酒,人生的快意恩仇不就如此。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5)

猪血粑可以和腊肉、腊肠一起蒸熟,也可以和辣椒一起炒着吃。

猪血粑,又称猪血丸子,是湖南邵阳地区的传统家常菜,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猪血粑,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猪血粑里混着刚宰杀未凝块的猪血、当地黄豆制作的豆腐、五花肉和橘皮,团好后放在灌木上烘烤,至少需要20几天,烘得少了不行,烘得急了也不行,这才得到腊香扑鼻、风味独特的血粑豆腐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6)

可以吃得大汗淋漓的辣子蒜羊血

来到了陕西,又是吃羊血的天下。

羊血尝之比猪血、鸭血更为鲜嫩,西安的辣子蒜羊血真可谓吃出酣畅淋漓。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7)

粉汤羊血

贾平凹曾为此撰文:“将羊扳倒,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热血接入盆中。用马尾箩滤去杂质,倒进同量的食盐水,细棍搅之,匀,凝结成块后改切成较小的块,投开水锅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捞出,呈褐红色,舌舔之略咸。”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8)

生腌血蛤。

若说亲民有猪血,说紧实有鸭血,说嫩有羊血,但说起鲜,谁也比不过血蛤。

东部沿海一带的居民爱吃血蛤,尤以潮汕地区的生腌血蛤最为出名,又被称为“潮汕毒药”,能尝一口,可以谓之人间鲜味的采集勇士。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19)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血煎饼”/Atlas Obscura

有很多人以为,外国人是不吃血的,这可是天大的误解,比如,欧洲人是吃血的,而且比我们吃得生猛多了。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0)

英国人的早餐,血布丁,就是很好一例。

血布丁,又叫“黑布丁”,其实就是血肠的一种,用新鲜的猪血和香料灌制成肠,再切片油煎食用,食之略带咸腥油腻,怪不得大家都说英国人在黑暗料理上从不缺席。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1)

法式顶级料理,血鸭

法国的血鸭来自高级餐厅银塔,和中国的血鸭不同,法国是把鸭血保留在鸭骨之中,烤至半熟,取特定部位放入榨鸭机,一压,鸭血就渗透到肉和骨髓。

未经放血的鸭肉口感吃起来像牛排,又配以鸭肝和白兰地,一听就很贵。在银塔餐厅,出售的每只血鸭都有自己的编号,比如爱德华七世拿到的是328,英女王的则是185397。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2)

Sanguinaccio dolce

而意大利人碰上猪血,就保持一贯的浪漫与优雅。

他们会把猪血制作成甜品,用巧克力混合猪血,加上松子、牛奶和葡萄干,就成了“Sanguinaccio dolce”。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3)

甜品质感浓稠绵密

这种食物类似巧克力酱,一般会配饼干或曲奇食用。猪血的鲜密浓稠会巧妙地化解巧克力的腻,甜感之中又带着一丝不会轻易察觉的鲜。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4)

血肠 / 《风味人间》

在相隔千万里的地方,又或者相隔了数千年,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却不谋而合地出现了同一种食物——血肠

血肠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无定论,但其在跨越大半个地球的漂泊史足以成书,又串联起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5)

血肠块和酸菜丝齐飞,白肉共排骨一色。

东北人民过年,需要杀年猪。这是一场盛大的仪式,也是团聚的号角。刚杀的猪,取出猪血,灌到肠衣里上过蒸熟,过年吃杀猪菜,血肠块和酸菜丝齐飞,白肉共排骨一色。

而几乎在同一纬度的另一边,德国菜和东北菜遥相呼应。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6)

和东北吃法类似的德国酸菜血肠 / 图虫

不仅酸菜肘子、面食、饺子类似,连“血肠”也有同款,不过德国血肠会加入猪舌或牛舌、面包屑和燕麦,经过风干可以直接食用。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7)

广西德保的血肠。广西、云南血肠的做法都是炒熟再灌制/ 图虫

广西德保的血肠,当地人叫“猪龙碰”或“猪龙捧”,将花生米炒熟捣碎,然后与猪血、大米饭、玉米粉一起炒熟,加入油盐拌匀,灌入肠中蒸熟。

云南的糯米血肠,把糯米蒸到九成熟,加上猪血、盐巴、茴香等香料搅拌均匀再灌制于肠,蒸熟食用即可。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8)

韩国血肠风味,做法几乎与云南的糯米血肠一致

韩国血肠一般是以糯米蒸熟,加入豆芽、猪血、肉类或其他菜类搅拌均匀然后灌入肠中,做法相似度达到9成,食用时煎熟或清蒸,蘸咸或酸味酱。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29)

同样是灌猪血肠,在河南安阳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煎灌肠。

煎灌肠的灌肠是由猪肠、猪血做的,里面还增添了一些佐料,在平底锅中翻滚煎炸,等两面焦红即可停火。

煎灌肠一般出现在市集上,小摊主前一天在家里蒸好,第二天泡在水中,随吃随煎。煎出来的猪血没有煮出来的滑嫩,反而有种沙沙的焦脆感,非常的有嚼劲,再浇上一勺蒜汁,越咀嚼越有层次。

曾经我认为我的抵抗力很好(最初我对吃血)(30)

吃血的艺术

血是最没有形状也最有形状的食物,它可以凝固成块状,在毛血旺、涮鸭血里充当主角,也可以藏在糯米肠、猪血丸子里当配角。身处异地的人们品尝着用一类美食,拥有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不同故事。

人类的悲欢或许不尽相同,可唯有在吃血这件事上找到灵魂深处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