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Martin Greenfield

一个犹太裁缝

在他的顾客名单里,有着无数名流:比尔·克林顿、迈克尔·杰克逊、阿尔·帕西诺、科林·鲍威尔、麦克·布隆伯格、乔·拜登......

当然,这不是全部

奥巴马的多套西装都是出自他设计之下

他被《GQ》杂志誉为“美国最好的裁缝”

也被认为是“美国梦”的代表人物

他也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时尚(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1)

在纳粹的屠刀下,除了有Martin Greenfield这样的人物,也同样存在着一群坚韧强大的女性

她们努力用针线、剪刀、卷尺缝织出集中营的生存与逃亡之路

《奥斯维辛的裁缝》这本书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各个“工种”之中的女裁缝这一“行当”的头一部作品,角度新颖、视角独特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时尚(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2)

20世纪20年代的

时尚欧洲

光彩夺目的时装和布料似乎与政治相去甚远,与残酷的战争相比更是无足轻重。制衣室或是《VOGUE 服饰与美容》(Vogue)杂志的“春季潮流”版面与身着深色西装,围坐在会议桌旁决定着各国命运的那些男人,或是准备好奔赴疆场的士兵们,又或是有所密谋的秘密警察们,能有什么关系呢?

纳粹充分意识到了服装具有的塑造社会身份并凸显权力的力量,他们对欧洲纺织行业的财富也十分感兴趣,而主导这一行业的正是犹太资本和犹太人才。

当然,人人都要穿衣服。我们选择穿什么,或者我们被允许穿什么,都不是偶然决定的。文化塑造了对服饰的选择,金钱则塑造了服装行业。

裁缝们缝制的衣服左右着由 T 型台、闪光灯和八卦构成的光鲜的时尚界。反过来,裁缝本人也会被卷入某些人利用时尚来实现其残忍目标的计划之中。

服装行业的根基就在本地。对于生活在 20 世纪的欧洲女孩来说,拿起针线固然可能是出于爱好,但更大的可能还是出于必要。缝缝补补被认为是女性最重要的工作。擅长勤俭持家者能够

将男人袖口或领口磨损的痕迹隐藏起来;能够恰到好处地用纱线为丝袜打上补丁而不露任何痕迹;能够通过放宽或收紧等技巧使衣服适合变大或变小了的腰围。她们还能实实在在地制作新衣服,如婴儿装、童装、节庆服饰、街头服饰和围裙。

当布拉查·贝尔科维奇走出位于布拉迪斯拉发犹太街的住宅前门,向左边望去,就会发现门前的路又折了回去,一直通向古老的圣尼古拉木质教堂。而坐落于回头弯儿拐角处的正是“好牧人之家”,这是一家出售丝带、纽扣、顶针和袋装针等缝纫用品的商店。裁缝还需要锋利的大剪刀、用于剪线头和拆针脚等细活的小剪刀、用来画线的粉笔和常常插得到处都是的缝纫别针,这些东西在商店里也一应俱全。

布拉迪斯拉发的购物街上有许多类似于“好牧人之家”的商店,还有摊位上摆满供顾客淘宝贝的盘子的集市。在赶集日,卖家和小贩都会进城,有的在彩色帆布伞下摆上一张桌子作为摊位,有的就将装满货物的篮子或桶摆在路边。潜在的顾客一边翻看这些货物,一边讨价还价,货物包括蕾丝、钩针织成的带子、纽扣、胸针、绣花头巾等等。有的卖家大声叫卖;有的只是静静坐着,警惕小偷的出没。

小型商店会出售制成品。修鞋匠可能会在门口挂上一串串鞋子,如同深色的香蕉。裁缝可能在高处支上一根杆子,挂上一件件衣服。商店暗处的内屋乃至后院可能就是他们的工作间。布拉查的父亲萨洛蒙·贝尔科维奇正在为建立自己的服装厂攒钱,这样一来,他就也可以在一块彩色板子上印上自己的名字,将其挂在自家商店的入口处了。

此外,还有让任何渴望穿上新衣服的人都无法抗拒的布料店。在农村仍有些村民缝制土布衣服,但城镇里出售的都是出自欧洲大型纺织厂的绸布、缎子、丝织品、粗花呢、醋酯纤维、棉布、亚麻布、绉布和其他许多变种布料。布料店骄傲地堆放着大卷布料,窄小的硬纸盒里也塞满了布匹。店员们为潜在买家取出布料,铺在柜台上,展示其图案和品质。有经验的买家通过感受布料的重量、做工和材质,琢磨着把它穿在身上会是什么效果。

在 20 世纪中期,布料的“可穿性”越发受到重视。某种布料会缩水吗?会褪色吗?够暖和吗?又或者够凉爽吗?裁缝和买家都已了解天然纤维的价值,也意识到了人造丝等人造纤维价廉的重要性。每一季的流行色都会发生改变。新鲜花样令夏天充满生气,天鹅绒和皮草在秋天上市,到了冬天是各种毛呢面料,春天来临后衣服上又满是花饰。

无论对于职业裁缝还是业余裁缝,缝纫机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家庭作坊和时装店主要使用脚踏式缝纫机。这种缝纫机外形精美,通常为黑釉材质,带有金色字样的装饰。缝纫机被装在木桌上,通过铸铁支柱保持其稳定性。著名品牌包括“辛格”、“米涅瓦”和“博宾”。

要是哪个裁缝买得起呜呜作响的电动缝纫机,那可真是让人羡慕。售卖缝纫机的商人有时会直接出售样品,有时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新品,报纸上还会刊登二手缝纫机广告。便携式缝纫机带有一个手摇柄,可以装进带有提把的木箱里,适于登门拜访客户以及出门在外一待就是好几天时使用。

欧洲的每个城镇乃至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名本地女装裁缝。此人会调整从时尚杂志上看到的样式,改造从商店里买来的衣服,还能修修补补。最优秀的工匠即使居家工作,也能建立起忠实的客户群。专项裁缝会制作奢侈的内衣、亚麻嫁妆、婚纱或是塑形内衣。有资本和意愿的裁缝可以开家小店,将自己的姓名骄傲地印在橱窗上方。具有才华和好运的裁缝则将在国际舞台上一展拳脚作为自己的目标。

女装裁缝玛尔塔·富克斯为何不能怀揣这样的抱负呢?她技艺精湛、和蔼友善、人脉广泛。布拉格的国际时装舞台正在向她招手,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如愿以偿。

对于积极进取的裁缝来说,布拉格再合适不过了。从布拉迪斯拉发前往以高品质时装闻名的首都磨炼技艺,这难免会令玛尔塔感到不安,但自信、友善的性格足以帮助她克服恐惧。

布拉格的老城区真可谓风景如画,建筑物鳞次栉比,高耸的烟囱冒着烟。1918 至 1938 年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经历了不凡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在建筑工地和脚手架之外,白色办公楼、公寓以及工厂干净整齐地排列着,兼具实用性和美感。这样的反差也存在于布拉格的时尚业,既有老式复古的民族服装,也有品位高雅的新潮服装。

在布拉格时髦的大道上,逛街的人小心翼翼地避让着行人,街上则满是电车与小轿车。逛街者无不对现代百货商店富有艺术气息的陈设赞叹不已。摆出优美造型的模特身上展示着,或是以动感十足的方式呈现着最新的时装样式。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丝质领带和各式各样的印花头巾。软毡帽、女帽、贝雷帽以及药盒帽摆放在帽架上。手提包琳琅满目,还有配套的钱包。鞋子的数量多到一辈子也穿不完,有皮革、拉菲草、丝绸、棉布等多种材质。

在吸引眼球的卡片上,醒目的字体标示着价格,专等减价季的购物者一看到换季时的“打折”字样就热血上涌。购物是一项令人享受的休闲活动,同时在购物过程中人们还能尽情享用咖啡和蛋糕。不过这种行为常常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 20 世纪中期,大多数人拥有的衣服很少,穿戴很小心,并且尽量将其装饰得丰富多彩。

购物狂喜欢沿着布拉格的德式步行街格拉本大道闲逛。兼营时装和布料的“莫里克席勒”商店(Moric Schiller)就坐落在这条街上,店门口写有一行荣耀的标语:“宫廷御用。”

在最高档的商业街上,精美的招牌上印着顶级时装店的名字,如以服务电影明星出名的哈娜·波多尔斯卡(Hana Podolská)开设的高档女装店,以及曾为哈娜干过活的兹登卡·富克索 娃(Zdenka Fuchsová)与海德薇卡·维科娃(Hedvika Viková)开设的高档女装店。在时尚界,女性不仅可以与男性展开竞争,有时还能够战而胜之。在时装设计与制作的各个层级,都有女性工作的身影。

高品质的新闻和摄影报道为布拉格兴盛的时尚业提供着支持,这些报道和照片发表在各类时尚杂志上。

《夏娃》杂志的报道尤其出色和吸引人。该杂志的目标群体正是玛尔塔这样的说捷克语或斯洛伐克语的年轻女性。除了讨论时装和室内创意的文章外,《夏娃》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女性在艺术、商业乃至航空与摩托车骑行等领域的成就。 [2] 《夏娃》杂志的模特身着精美服饰,看起来生气勃勃——无论是戴上秋季漂亮的皮草帽,还是穿上夏季时髦的塔夫绸沙滩装,都是如此。《夏娃》杂志为读者带去了睿智的、女性主义的消遣,它所呈现的奢华生活看上去几乎是可以企及的——至少在和平年代如此。

玛尔塔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立下了去布拉格工作的志向。此时流行的是采用悠长、流畅的线条,将斜裁技巧充分地应用在柔顺布料上精心剪裁的西装。在款式方面,斜肩被仿马鬃或棉垫的平肩取代了。这一大胆的新风格显得更具力量与勇气——随着欧洲被卷入战争之中,女性将前所未有地需要这些品质。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时尚(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3)

推荐阅读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时尚(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4)

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 残暴纳粹的另类罪证

想到二战,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你会想到什么?灭绝人性的镇压与屠杀?不屈不挠的反抗与逃亡?隐约模糊的历史与真相?关于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图书与文献资料已不胜枚举,本书另辟蹊径,从犹太人中从事裁缝工作的女性入手,以女裁缝的视角,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欧洲逐渐开始的反犹、纳粹势力崛起、对犹太人生存空间的剥夺,直至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进行大屠杀等残忍历史。全景展现了纳粹屠刀下,一群坚韧强大的女性,用针线、剪刀、卷尺缝织出集中营的生存与逃亡之路的精彩故事。

服装历史学家露西·阿德灵顿全新著作

本书作者露西·阿德灵顿是一位知名服装历史学家、作家、主持人。她具有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经验。多年来,她为博物馆、学校与各类文物遗址策划过多场研讨会与演讲。其著作多次入围卡内基文学奖、曼彻斯特图书奖和利兹图书奖等各类知名图书大奖。

近年来,露西聚焦于服装史方面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前半世纪的服装历史。为撰写本书,露西足迹遍布欧洲、亚洲与北美洲,采访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裁缝幸存者,并从十余家图书馆中找寻到大量史料,以真实的笔触,撰写出一部令人感慨的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