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其实也还在承接着老高上一篇文章在讲的内容:

国内市场普遍存在”性能不足恐惧症“,而厂商也正是在顺应这种潮流

很多人(不只是小白),都或多或少带着以下两个心理来选购笔记本电脑:

除此之外,还有“不愿吃亏”的心理

消费者有了需求,反应快的厂商就会快速转变,推出产品,占据市场

比如在18年的小新Air系列还是以做工轻薄为卖点,在20年完全转变为牺牲厚度和部分做工,换来很高的配置价格比和对应的性能释放。

根据消费群体注重的不同,及时转变,说明厂商认真调查市场,听取消费者意见,做出更贴合大众需求的改变,这是好事。

同样,过犹不及,就像曾经的小白只认I7独显,厂商就做4核I7 MX110的电子垃圾收割韭菜,变味的需求,带来畸形的配置,变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坏事


那么,方向错了吗?

我认为如果是在轻薄本标准以内适度追求散热好,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在便携性有保障的前提下,模具有了更强的极限散热能力给了用户更多选择,配合多档性能模式的调节

我可以用静音模式,保证静音低温的情况下性能还高于散热差的模具;也可以在需要性能时,开启狂暴模式,放弃一些使用体验爆发出标压级别的性能。

代表产品就是华为MateBook 14 2020 锐龙版联想 小新Pro13

分别是16mm左右厚度,1.5kg/1.3kg左右的重量

比传统13寸轻薄本的15mm1.3kg左右的机身稍微厚重一点

但是却在便携性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带来了足以秒掉很多游戏本的CPU性能,相信很多人并不差这点厚度和重量,也不一定能用到几次这么强的性能。(这些电脑都不是广告哈,老高是做导热材料的,有需要导热硅脂、凝胶、灌封胶、垫片等产品再来找我)

但是在追求“性价比”的较低价位,性能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市场也证明了,这种机器更受欢迎

这类本子最大的矛盾在于,厂商能不能通过设置不同性能模式等手段,让消费者可以在静音,低温,高性能这些需求中灵活切换。

联想和华为笔记本对比(轻薄本开始比拼散热)(1)

联想和华为笔记本对比(轻薄本开始比拼散热)(2)

而方向错了的比拼散热,则是在散热的路上越跑越远。

比如联想 小新15,20mm左右的机身,已经脱离轻薄本的范畴,达到了轻薄游戏本和创意设计笔记本的级别(不是广告 实话实说 老高不是卖电脑的 头条审核放过我[流泪])

小新15凭借着高性能,大屏,大电池的优势,依然能带来可观的销量

但是,在我眼里,他已经逐渐向着另一种方向—标压独显轻薄本的路上狂奔,给他上一块独显,就可以和灵越7590/7591拼刺刀去了

灵越7590:21mm,1.72kg,灵越7591:21mm,1.82kg,小新15:20mm,1.76kg


最后,我可以定下我的结论

厚度重量不明显增加,调教优秀,可以轻松在性能,低温,静音中切换的高极限散热能力轻薄本,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万事都是过犹不及,如果为了散热牺牲了过多便携,失去了轻薄本的初衷,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他可以是全能本(半吊子性能本),可以是创意设计笔记本,唯独不是轻薄本。


我是氪星纪元老高,90后工科男,从事导热界面材料行业7年。

我们长期追踪包括且不限于:智能制造、半导体、5G、数码科技、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资本流动中,志向做最懂导热界面材料科技的团队。

如果你是厂商采购、硬件(结构)工程师、科研工作者、科技发烧友,对我们的导热界面材料产品(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垫片、灌封胶等等......)感兴趣,想获取免费样品亦或是找到我们,更多信息,指路我的个人公众号【氪星纪元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