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刚凭贾府势力起复金陵,便遇到一桩人命案子,在这次办案过程中,在门子的提醒下,贾雨村有幸见到了官场中流传已久的“护官符”。

薛家,与贾、史、王同处“护官符”内,并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气连枝,俱有照应。关于薛家的财富之盛,“护官符”如此写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府被抄家谁逃出来了(薛家赖在贾府多年不肯搬走)(1)

然而,自打薛家出场,无论从排场或各种生活细节来看,这薛家似乎不在其他三个家族同一水平上,看着似有苦衷。

薛家进京时,给出的理由有三:探亲、送宝钗待选及入户部销账。但从薛家的行为来看,这三个理由丝毫站不住脚。

首先,薛家进京后便直奔贾府而来,虽然原称要住王家,而王子腾合家离京上任,但薛家在京是有房子的,为何不提前派人收拾住进去?

其次,薛姨妈称住贾府可以约束薛蟠,但薛蟠住进贾府后反而比之前更坏十倍,薛姨妈为何还是不愿搬走?

只能说这一切,原就是薛家的算计,而早在住下梨香苑的当天,薛姨妈便跟王夫人道:

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贾家只当薛家短住,薛家却打定主意“处常”,实在令人无奈啊。

那么薛家堂堂一个皇商,家财万贯的,为何要放着金陵老家不住,家中生意不做,京城房子不住,非要住进亲戚家呢?无非是因为——薛家败落了。

贾府被抄家谁逃出来了(薛家赖在贾府多年不肯搬走)(2)

薛父去世后,薛家无一能运筹谋划者,宝钗资质过人却受限于女儿身,而薛蟠年幼懵懂,故家中生意多被主管、买办及伙计们拐骗了去,不出几年,生意凋敝。而彼时薛家远离京城,也落后于其他三个家族不少,更有脱离贵族圈子的趋势,故急需一个紧密维系原本圈子的资格,放眼望去,只有宝钗可能做到,那就是入宫。谁知半路薛蟠闹出人命,路上耽搁大半年,宝钗也失去了待选机会,那能有何办法?退而求其次,想方设法攀上贾家这门亲事吧,所以,薛家住进贾府后,“金玉良缘”便鬼畜般出现了。

“金玉良缘”在贾府散开后,贾母必定是听到的,但一直装作没听见,但心里难免不满。故一连采取行动表示拒绝,甚至到了撵人的地步。譬如为宝钗过生日,敲打其已经到婚配年龄,该嫁人了;又譬如大观园建成后,让薛家搬出梨香院,由十二个戏子居住,贾府的房屋何其多?为何非得让戏子住进梨香院呢?无非是让薛家识趣搬离贾家罢了。更有清虚观打礁中,贾母直言宝玉不宜早娶,再等几年,只差告诉薛家“有能耐就继续等着”的意思了。

贾府被抄家谁逃出来了(薛家赖在贾府多年不肯搬走)(3)

可饶是如此,薛家还是像狗皮膏药一般黏住了贾府,装傻充愣就是不肯走。有趣的是,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曾遇到这样的人家,并给其家族带来了祸事(《红楼梦》中,贾府最后也毁于一场大火,有人认为与薛宝钗有关,而现实中曹家也曾遭遇火灾),使其分外憎恨这样的人,故在文中,作者用一则故事暗讽其为“瘟神”。

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府后投了贾母的缘,当夜给众贵族太太、小姐、少爷们讲故事,其中讲到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故事中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穿着大红袄子,白绫裙子在抱柴火。讲到一半,贾府东南角马鹏走水了。贾母因觉得不吉利便叫停,可宝玉还对此念念不忘,后来跟刘姥姥继续打听,得知这个女孩早逝,但其父亲因太过思念她,便给她盖了座庙。这姑娘后来成精,“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街道上闲逛”。

贾府被抄家谁逃出来了(薛家赖在贾府多年不肯搬走)(4)

宝玉听后派茗烟去找,谁知茗烟回来称并未在刘姥姥说的地方找到庙宇,只有“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进去一看,是个瘟神!

在刘姥姥进府后,一连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明眼人一听就知道影射贾珠和宝玉,那么这个“雪下抽柴”的是谁呢?谐音上一听,就是“雪抱柴”——薛宝钗。而纵观全文,宝钗与大红袄子和白绫有着紧密联系,第八回宝钗就穿着大红袄子,而第三十三回,宝钗为宝玉绣的鸳鸯就是白绫红底。所以,这个雪下抽柴的姑娘就是薛宝钗。

但是,这个姑娘竟然成了瘟神。与瘟神庙的位置一般,梨香院也是在贾府东北角,梨香院被挪用后,薛家搬到的幽静房舍居然还是东北角,文中几次点到东北,竟然是薛家居住的方位和瘟神庙的方位。这意味着什么?薛家就是瘟神,而这神一来就不肯走了,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贾府被抄家谁逃出来了(薛家赖在贾府多年不肯搬走)(5)

​《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坛巨著,作者行文笔法变幻莫测,最擅褒贬不定,真假互形之事,对于宝钗,作者是表面上大加赞扬,但在细节中又常见矛盾,可知是明褒暗贬,那么关于薛家的蝇营狗苟,暗讽一句“瘟神”,有何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