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自从网络聊天兴起,呵呵的使用频率如日中天,呵呵一词的寓意,也从微微一笑,进化到意味深长,再进化到令人黯然神伤。

简单直接举例如下: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1)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2)

新时代的万能词呵呵从此让人细思恐极,呵呵开始给人以一种高深莫测,神鬼莫测的鸭梨感。

呵呵一出,谁与争锋?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3)

然而,呵呵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吗 ?

有人说不是,是苏东坡,坡仙发明的词汇。

在与好友的书信中,东坡更是不遗余力的将呵呵进行到底。

如给陈季常(因其夫人的河东狮吼而闻名于世)的书信中:“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

意思就是只要晚上睡得舒服,写词只是小意思。

又如东坡刚写完《江城子 • 密州出猎》甚是得意。

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再如东坡写信教钱穆父做菜:“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

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4)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5)

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写词做菜,东坡的呵呵冠盖天下,并且以其文坛领袖的地位其文的流传速度并不比现在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慢多少。

然而,呵呵,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其实不然。

苏东坡的师座欧阳修早些年就已经在书信中呵呵不止。如:“孙书注说,日夕渴见,已经奏御,敢借示否?蒙索乱道,恰来尽,呵呵。

又如:“铭文不烦见督,不久纳上,只为须索要好者,恐未尽尔。呵呵。

再早点的唐朝,呵呵也已经问鼎中原,如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严格的说,呵呵,最早正式见于史料,是在《晋书•石季龙载记》: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嫉妒弟弟石韬深受父皇宠爱,暗中排刺客刺杀了弟弟石韬,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可见,呵呵只能说是在苏东坡手中集大成发扬光大,并不能说是苏东坡发明首创的。

那为什么网上还是盛传呵呵一词的发明者是苏东坡呢?

我想是因为热爱,因为对苏东坡的热爱,所以将呵呵的发明也归于其名下。当然,也更便于此种观点的传播。

秉承着文化传承的态度,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就像民间由于对三苏的热爱,也编造了一个才华横溢又活泼靓丽的苏小妹来给苏东坡当小妹妹,也传播的很温暖,很可信,很愈久弥坚。

PS. 呵呵一词也被专家指出认为是母猪的叫声。呵呵,我表示不置可否,呵呵

苏东坡能读懂吗(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