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普公知,经济学英文名economics词源为经济economy,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中国,正式使用“经济”一词大概是在公元4世纪初的东晋时代。
中西经济二者问世之先后不同,并可能有互相借鉴之意,但是本质大不相同。因而发展的包括金融等内容也有差异,尤其在经济背景大变局的新时代。
大数据科普可知,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ία(家政术)。οικος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ς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结合理解成为经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economy首先传到日本,日本将其翻译为汉字“经济”一词(取自中国古代汉语典籍中的“经世济民”)。
由此,西方经济可以被理解为生活和理财。
这种理念一直沿用到现在。显然,和其体制相符,它只包括社会活动、社会阶层的阳春白雪的部分。因此也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缺乏基础支撑,其金融体系缺乏考虑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价值理念,似“空中楼阁”。
大数据有据可查,在中国,正式使用“经济”一词大概是在公元4世纪初的东晋时代。
中国的“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它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
引用中国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所说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在清朝末期,翻译家严复将economy翻译成“生计”。而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经济”一词引入中国,“经济”即成为economy的正式翻译用语。
以上相关,中国经济内涵丰富外延兼具。和中国的体制相符,其涉及生产生活、国计民生。所以,中国会成为全球唯一产业门类齐全的国家。
有本有源,因此而建立的金融体系必然会是最健全及科学的,地基牢靠。
虽然到了现代,经济学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层面。但从词汇学、以及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中国、西方的经济学概念不同。
在某些方面,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中西方经济,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本质上的不同。——在西方,经济为私;在中国,经济为公。
在西方,经济学的词源是economy,其含义是家政治理,研究的是个人、家庭在社会的各种经济行为中,应该如何追求家庭、个人利益的最优化。尽管后来经济学的含义有所扩展,到了现代,经济学一词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人、企业,也包括宏观方面的政府、制度,但从总体上说,是强调个人利益优先,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的。
在中国,经济的词源是“经世济民”,其含义是治理国家,保持国家经济运行的繁荣与稳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属于从属地位,是从属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这一点,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如今,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从物品交换、硬通货发展到货币、商品贸易,发展至金融衍生品、资本博弈,并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
虽然等价交换和市场合约、这个自然而然的成规依旧,但是中西方的经济本质不同、金融大相径庭。因此,尤其在世界经济背景大变局的新时代,借鉴经济方法需要符合一方水土和文化,发展金融国际化需要因时因地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