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坐公共汽车前往香山游玩,路上会碰到蓝旗营、正白旗、红旗村、火器营、正蓝旗、厢蓝旗、哨子营等站名。清代,这里曾经驻扎着军队,即“旗营”。旗营不单是一个军事组织,有着自己的军政体系和军事训练制度,而且还有许多随军家属。与城内旗人相比,他们更加朴实的保持着旗人的风俗,衣食住行、儿童教育、婚丧嫁娶、饮食起居都自成一体,形成一个不太为外人所知的、隐秘的旗人社会。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

清亡之后,西山的旗人没有了铁杆庄稼,只能自力更生。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2)

民国时期,耕作的西山旗人。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3)

没有了收入的旗人不得不开始耕种自己的田地。图为三头骡子拉着铁犁翻地,春耕在即。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4)

两个孩子随父亲外出归来,小一点儿的可以享受坐驴子的待遇,而稍大一点儿的就只有像父亲那样步行了。

清代中叶以后清廷在京城西北郊地区(今海淀区境内)陆续建起的圆明园护军营、香山健锐营和蓝靛厂外火器营。这三大军营都是官、兵携眷而居,官为盖房,四周围建营墙,形成“营房”格局。

一般说来,圆明园护军是负责皇帝在圆明园安全的特设护军,其主要任务是拱卫圆明园地区,确保皇帝来园往返途中和驻园期间的安全。健锐营与外火器营则是特种部队,前者专司云梯,后者专司火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机动作战任务,哪里有重要战事,就出现在哪里。

清廷在国运鼎盛时期一直对八旗实行恩养政策,外三营一名前锋每月饷银四两,每季饷粮五石半;委前锋每月饷银三两,每季饷粮五石半;养育兵(后备兵)每月饷银一两半。除此之外,旗兵还有五垧旗地收入,出征时另有每月饷银二两。再加上临时“恩赏”,如祭祖钱粮、寡妇钱粮和婚丧钱粮等。可以说,外三营旗人的生活相当优越,因此有“老米树”、“铁杆庄稼”之称。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5)

北京西郊蓝旗营一位抱孩子的满族妇女。民国以后他们的生活大不如前,但是满族妇女仍保持着干净的衣着和精致的梳妆。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6)

团城演武厅全景。团城位于香山南麓,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乾隆皇帝检阅八旗的地方,其南方即演兵场,如今已开辟为果园。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7)

一个正蹲在院门前撒尿的孩子被好奇的摄影师摄入镜头。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8)

行进在乡间道路上的葬礼队伍,看起来只是收入一般的普通人家,死者的亲人坐在马车里,几个人抬着的棺材上只盖了一幅陀罗经被。

据世代居住在外三营的旗人白鹤群回忆,旗营内的建筑大多相同,有旗营房、关帝庙、档子房、官道、宽街,院落均按清廷建制而设。

以圆明园护军营正黄旗营房建筑的布局为例:

正黄旗营房建在圆明园西北方向,扼守西北门户,旗营兵丁是满族,蒙古旗组成,营区呈正方形,每面长均一里,营区有三合土夯实,外皮由砖砌的泥鳅背罩面和封顶、营墙外有排水壕沟,更显得营墙的高大和营区的森严。

营区内有“田”字形大道,正中的“十”字宽街通向东、西、南、北四向营门,宽街两侧种植高大国槐,每至夏季,槐花泛香、叶茂如伞。大道肢体上又分出多条东西向的小路,满人习称为“条”,多称头条、二条、三条……。每条相同宽约六尺,可容马车通过。“条”又称为胡同,名称由来与胡同类似于蒙古人称的“救火道”有关,“火道”与胡同谐因,故汉话演变成“胡同”。胡同北侧即为旗营兵丁院落。

旗营房屋、院落有一定的体制,不过超越、造次,否则将受到处罚。旗丁的院落由起脊道士帽门楼、弯影壁,正北歇山灰色合瓦的正房组成。正房按旗丁等级来分配。营中最高领导为参领,住房为十三间,配有马厩,标准的四合院,以下副参领、署参领,护军校为八至四间不等,旗丁则为二至三间。跨入小院,迎面有影壁、砖砌,但右侧不通,只能从左侧绕过,绕过影壁,小院一览无际,尽收眼底,只是影壁右侧不通的方向立有祭祖的索伦杆子一根、上置斗盒、内放食物,供天鸟来吃。

营房内有挡子房、钱粮房,是存放营中公文、旗案和发房俸米、俸银的办公地点。钱粮房外的木架上悬挂有铜板一块,形似满洲妇女头上戴的大拉翅(扁方),满营称之为钅典,起到敲钟的作用。每逢营中有事需要召集旗丁开会时,兰翎长便敲钅典相呼,不一会,全营的老小都会集中到堂中的十字街口上来。北京内城的九大城门旧时关城门多以敲钅典为记,独崇文门敲钟,故有“九门八钅典一口钟”一说。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9)

健锐营演武厅旧照,摄于1958年。张巍提供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0)

健锐营演武厅旧照,摄于1958年。张巍提供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1)

放马黄城遗址,摄于1958年。张巍提供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2)

健锐营演武厅旧照。张巍提供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3)

实胜寺碑亭旧照 1958年摄。张巍提供

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纯洁性,清廷规定八旗子弟不得随便离开旗地、不得从事民间技艺、不得经商、不得与民人通婚。这些条条框框把他们逼进了以吃粮当兵为唯一出路的死胡同。虽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准许旗人“各习四民之业,自谋生计”,但八旗子弟的谋生技能非常有限。外三营旗人只能进城做些拉洋车、泥瓦匠、制作兔儿爷等营生。到了清廷编练新军后,大批青壮旗人便离开了外三营,只留下老弱妇孺,从此西郊外三营营房就变成了稀落的村庄。

辛亥革命后,外三营正式解体。虽然袁世凯与民军达成的皇室《优待条件》规定:“八旗禁军归民国改编,饷如旧”,但是实际上这一条款从未兑现。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排满之风盛行,旗民生活更加穷困。民国之后,“营子里拆毁的不像了,一条巷没有几间房子存着,其余的都成了一片荒丘”。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4)

几位耄耋老者坐在石桌旁,有的在抽旱烟,有的在喝茶,细看还有两位老者在揉核桃。他们都曾经是八旗士兵。

北京红柘寺人多吗(北京香山脚下有处隐秘的旗人世界)(15)

等待观看节庆表演的人群。维持秩序的绳子后面,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翘首以待,等待表演的开始,一位梳旗头的女子在人群里非常显眼。

民国以后,八旗子弟粮饷断绝,一下子陷入了困顿。1923年5月,北京《益世报》刊载:“近年绝了旗人月饷,断了他们衣食之源,没有门路就业者,或身体病残者,靠典卖衣物度日,而家中无物典卖者,便到粥厂领粥充饥,军阀混战粥厂停止放粥后,靠领粥糊口的满人陷入生活绝境,出于万般无奈,有的沦为娼妓……”

清朝的缔造者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推行的恩养制度把曾经骁勇的八旗子弟变成了一群不仕不农不商不贾、非农非兵非工之徒。当清王朝覆灭后,八旗子弟们也跌入到社会的最底层。

失去了生活保障,对于旗人是沉重的打击,不过另一方面也将他们逼上了自力更生之路。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年间旗人们自己耕种的身影,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虽然极速跌落,但是他们还是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体面。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正在海淀区香山街道办事处多功能厅举办的《记忆中的香山》老照片展。香山街道办事处从香山附近居民和各界人士手中征集到的150多张老照片,串联起香山地区的历史,展示出香山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份。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图 | 香山街道办事处、徐家宁

编辑 | 黄加佳

流程编辑:孙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