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集中供冷(下图)是指城区夜间用电能将水制成冰,在白天利用冰块给用户提供冷气及冷冻水,以替代个体空调的一种集中供冷模式。集中供冷以昼夜为循环,并以髙标准严格把控噪声及废弃物污染,生态效益显著。据此完成1—3题。

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自测)(1)

1.下列城市中,最适宜集中供冷的是

A.哈尔滨 B.青岛 C.昆明 D.广州

2.集中供冷“电制冰”主要在夜晚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可以减少电能使用量 B.利用低谷电价节省电费

C.夜晚气温低制冰量多 D.夜晚制冰产生噪声较小

3.集中供冷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A.制冷成本较低 B.增加新能源供给

C.技术要求较低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1.D 2.B 3.D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集中供冷是给用户提供冷气及冷却水,所以其最适宜的地区应该是夏季气温较高,需要降温的地区。广州的纬度位置较低,夏季气温较高,适宜集中供冷,D正确;哈尔滨的纬度位置较高,夏季气温较低,A错误;青岛为海滨城市,且纬度位置较高,夏季气温较低,B错误;昆明四季如春,夏季气温较低,C错误。故选D。

2.夜晚为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的低谷,电价较低,夜晚制冰可以节省电费,B正确;夜晚制冰不会减少电能的使用量,A错误;夜晚气温低对于电制冰的影响较小,C错误;电制冰的噪音较小,白天制冰和夜晚制冰的噪音不会有差异,D错误。故选B。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集中供冷是替代个体空调的一种集中供冷模式,可以减少个体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减少电能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正确;制冷成本较低、技术要求较低不是生态效益,AC错误;集中供冷不会增加新能源的供给,B错误。故选D。

青藏高原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强度持续增强,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下图示意2015—2018年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流入人口数量-流出人口数量)的季节划分。据此完成4—6题。

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自测)(2)

4.青藏高原在高值季的人口流动相对量大,其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A.旅游观光 B.经商交流 C.科学考察 D.务工务农

5.影响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相对量大小最重要的条件是

A.地理位置 B.气候适宜度 C.国家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

6.在低值季,兰州与西宁之间的人口流动量仍然较高,主要是因为兰州

A.是出入西宁的交通中转枢纽 B.与西宁的生活习俗相似

C.海拔高度比西宁更适宜居住 D.工作机会比西宁多

【答案】4.A 5.B 6.A

【解析】4.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高值期在夏季,人口流动相对量为正值,表明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有大量人口流入。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独特,该时期大量人口流入青藏高原主要进行旅游观光活动,A正确。经商交流不一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B错。科学考察人数相对较少,不是人口流入青藏高原的主体,C错。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岗位较少,人口在该时期流入青藏高原的主要目的不是务工务农,D错。故选A。

5.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人口流动相对量大于0对应的月份主要在6~9月,该时间段青藏高原气候凉爽,气候适宜度高,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其他月份人口流动相对量多小于0,气候适宜度较差,人口流出量较大,影响青藏高原人口流动量相对量大小的最重要条件是气候适宜度,B正确。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A错。国家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重要的影响条件,CD错。故选B。

6.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是出入西宁的交通中转枢纽,所以即便在低值季节,兰州和西宁的人口流动量仍然较高,A正确。该区域的生活习俗大致均相似,并不只有兰州相似,B错。兰州的海拔高度也较高,并不是兰州的海拔高度比西宁更适合居住,导致两市的人口流动在低值期仍然较高,C错。两城市均为各自省份的省会城市,兰州的工作机会不一定比西宁更多,排除D。故选A。

落基山脉平均海拔2000—3000米,很多山峰的海拔超过了4000米。山体类似突起的热岛,山体越大,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对林线分布也产生显著影响。有研究证明,林线是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大约6.7℃的等温线。在美国西海岸落基山脉高山的东坡上,针叶林组成的林线并不整齐,而是呈斑块状镶嵌在地形隆起的地方。据此完成7—8题。

7.据材料推测,落基山脉林线较同纬度海拔相同的孤立山峰

A.分布高度一致 B.分布高度较高 C.分布高度较低 D.无法比较高度

8.美国西海岸落基山脉高山的东坡,针叶林只生长在地形隆起地方的主要原因是

A.土层深厚 B.水分条件好 C.气温较高 D.积雪融化早

【答案】7.B 8.D

【解析】7.由材料可知,山体类似突起的热岛,山体越大,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因此落基山脉较同纬度海拔相同的孤立山峰热量条件更好,其林线也会更高。故选B。

8.地形隆起,地势坡度大,排水条件好,土壤易流失,A、B错误。地形隆起的地方与旁边的洼地高度相差较小,气温差异小,C错误。地形隆起的地方,因为隆起的地方积雪融化得较早,而洼地却有积雪,积雪覆盖时间过长,影响树木生长所需要的热量要求,所以针叶林只生长在地形隆起的地方,故D正确。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饱和水量的百分比,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受降水、地下水、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吉林省吉林市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均有季节变化特征。下图为1997年~2016年吉林市浅层(0cm~30cm深度)土壤湿度月平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自测)(3)

9.据图中判断吉林市融雪量最大的时段是

A.2月 B.3月 C.4月 D.5月

10.导致吉林市土壤湿度夏季小于秋季的主要因素有

A.降水和气温 B.降水和光照 C.气温和风速 D.气温和光照

11.与浅层土壤相比,推测吉林市深层(50—80cm深度)土壤

A.湿度较大、季节变化较小 B.湿度较大、季节变化较大

C.湿度较小、季节变化较小 D.湿度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答案】9.B 10.D 11.A

【解析】9.吉林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地表有积雪;春季(3~5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土壤水分。结合题目要求“融雪量最大的时段”,即湿度增加最快的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吉林夏季较秋季气温较高,昼长和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照较秋季强,导致夏季土壤蒸发较秋季旺盛。因此D正确。夏季降水较多,夏季和秋季风速都较小,因此降水和风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受降水、地下水、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可知,深层(50—80cm)距离地表较远,气温和光照较弱,土壤蒸发较弱,再加上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调节作用,故湿度较大、季节变化较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04年TCL波兰工厂开始运行,在2016年之前,TCL波兰工厂的原材料运输主要通过传统的海运方式完成。运抵的原材料一部分用于生产组装,产品以低成本的电视机为主,快速组装完的成品用于补充成品仓库,按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成品投放,当市场需求不足时,就形成成品仓库的积压;另一部分原材料则用于仓库的积压存储,以便满足市场需求量较大时的临时生产,以解决仓库中的成品短缺问题。2016年,TCL波兰工厂开始使用中欧.班列运输原材料,从原材料供应时效、库存、市场响应能力等多方面促进其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完善。图甲为TCL波兰工厂在2016年之前采用的传统的刚性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图乙为2016年后TCL波兰工厂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全球流动的即时生产”。

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自测)(4)

(1)说明TCL波兰工厂在2016年之前采用传统的刚性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的弊端。(8分)

(2)说出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4分)

(3)分析中欧班列对TCL波兰工厂生产组织方式产生的影响。(6分)

(4)对TCL波兰工厂来说,中欧班列是其“移动的库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2.【参考答案】(1)追求规模经济,不能及时满足欧洲市场对产品的需求;(2分)以电视机为主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生产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弱;(2分)零部件和成品的库存积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和空间浪费;(2分)成品积压时间过长,加之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也造成了部分积压成品的浪费。(2分)

(2)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适用于体积或质量较大、附加值相对不高的产品准时化物流。(4分)

(3)降低原料配送时间成本,稳定和缩短了供应链时长;(2分)将所需原材料运抵波兰并进行及时生产,波兰工厂原材料存储仓库积压的现象得以解决,原来用于存储原材料的仓库转变为新的生产车间;(2分)中欧班列带来的原材料运输时间效益及零库存效益,可以使工厂对市场需求产品快速做出响应,生产采用“准时化”和“精益化”的方式。(2分)

(4)TCL波兰工厂摒弃传统的以刚性大规模生产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以中欧班列的高效、准时化运输为基本保障(2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全球流动的即时生产”, (2分)在这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中,中欧班列充当了零部件“移动仓储”的作用。(2分)

【解析】(1)TCL波兰工厂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依靠海运运输原材料,时效性差,因此需要加大批量来提高库存,并且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工序间的原材料库存储备,从而造成大量原材料积压;产品以电视机为主,产品单一难以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成品积压;零部件和产品的积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和空间浪费;产品积压时间过长,难以适应市场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造成成品的浪费。

(2)铁路集装箱,体积大,火车载重量大,铁路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因此,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适用于体积或质量较大且附加值不高的产品的准时运输。

(3)铁路运输相对海运,速度更快,更准时,中欧班列可以降低原料的运输时间,保证运输的时效;原材料的准时运输,保证工厂能及时生产,工厂原材料存储仓库积压的现象得以解决,原来用于存储原材料的仓库转变为新的生产车间,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规模;中欧班列带来的原材料运输时间效益及零库存效益,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使生产可以采用“准时化”和“精益化”的方式。

(4)TCL波兰工厂摒弃传统的以刚性大规模生产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原因中欧班列准时运输,保证其生产零部件的正常供应,使原来的大量库存变为零库存,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全球流动的即时生产”,因此,中欧班列充当了零部件“移动仓储”的作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22分)

地质历史冰期时代,沙漠的分布较为广泛,许多今日的海洋曾经是古代的沙漠。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海面的升降波动,辽东半岛形成了多级不同高度的成层地貌面,堆积了不同时期的黄土。黄土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西侧和西北侧,自坡麓向上黄土逐渐变薄乃至消失。在风力作用的黄土中,既有来自内陆地区的粉尘,又有来自附近海底平原的粉尘。下图为大连周家沟黄土地层剖面示意图,黄土层下部发育有较厚的红土层(石灰岩在湿热的气候下长期风化形成了红土风化壳)。

2023届高考地理题型突破选择题(2023届高考地理自测)(5)

(1)简述辽东半岛黄土厚度自坡麓向上逐渐变薄乃至消失的原因。(4分)

(2)分析周家沟黄土层下部发育较厚红土层的地质过程。(8分)

(3)说明渤海海底沉积物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物质来源的必要条件。(10分)

13.【参考答案】(1)自坡麓向上风力沉积减弱,粉尘沉积减少;(2分)气候湿润期流水作用强烈,坡上黄土不断被侵蚀,搬运至坡下沉积。(2分)

(2)(间冰期气候湿润,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和流水作用强烈)石灰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断风化形成红土风化壳;(3分)受地壳不断隆起抬升的影响,流水不断侵蚀,大量红土风化物被搬运至坡下沉积;(2分)后气候趋于干冷(冰期),风力作用旺盛,黄土沉积并覆盖于红土层之上,红土层存于黄土层之下。(3分)

(3)渤海海域封闭,陆地环绕,四周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海底平原沉积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4分)渤海海域水深较浅,冰盛期海平面下降,大陆架裸露,渤海(北部浅海)成为陆地(或冰期气候干旱形成沙漠);(3分)冰期冬季环流(偏西风)势力强劲(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在风力的作用下向东搬运,沉降在辽东半岛。(3分)

【解析】(1)由材料“黄土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西侧和西北侧,自坡麓向上黄土逐渐变薄乃至消失。在风力作用的黄土中”可知,该黄土堆积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来自内陆地区的粉尘和有来自附近海底平原的粉尘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带到此地并沿着山坡爬升,随着自坡麓向上风力沉积减弱,风力携带粉尘的能力下降,粉尘沉积逐渐向上减少。气候湿润期时降水较多,地表径流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坡上黄土不断被侵蚀、搬运至坡下沉积,形成了黄土厚度自坡麓向上逐渐变薄乃至消失的现象。

(2)本题主要从红土层、较厚和覆盖于黄土层之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黄土层下部发育有较厚的红土层(石灰岩在湿热的气候下长期风化形成了红土风化壳)”可知,红土层是在湿润环境下形成的。结合材料可知,间冰期该地气候湿润,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和流水作用强烈,石灰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断风化形成红土风化壳。后受地壳不断隆起抬升的影响,流水不断侵蚀,大量红土风化物被搬运至坡下沉积,形成了较厚的黄土风化物。后气候趋于干冷(冰期),风力作用旺盛,大量的黄土被风力作用带至该地沉积并覆盖于红土层之上,使得红土层存于黄土层之下,最终形成了黄土层下部发育较厚红土层的现象。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渤海位于辽东半岛的西南部,该海域地形封闭,陆地环绕,较多的河流从四周流入渤海,入海的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在海底平原沉积,因而海底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渤海海域以大陆架为主,泥沙较厚,水深较浅。冰盛期海平面下降,水位较低,大陆架裸露,渤海地势较高处(北部浅海)成为陆地,海底泥沙裸露,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的物质来源(或冰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泥沙的水分被蒸发掉,水分较少,泥沙疏松形成沙漠)。冰期时气候干旱,冬季疏松的泥沙在势力强劲的冬季风(偏西风)的侵蚀和搬运下向东搬运,遇到丘陵的阻挡,风力减弱,泥沙沉降在辽东半岛,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的物质来源。

14.

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食性杂,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近几年,上海居民在自家小区或是公园绿地发现数量众多的野生貉。与其它野生动物的误闯不同,这些野生貉显然是“打算”长期定居在上海。据统计,在上海定居的野生貉数量很可能超过5000只。

说明野生貉能够定居上海的原因,并为人与野生貉在城市和谐共生提出合理建议。

14.【参考答案】原因:貉食性杂,城市食物来源广;貉生存适应性强,对城市生活适应快;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貉提供了栖息空间;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类不能随意捕杀。(答出三点即可,6分)

建议:开展城市野生貉普查,了解其种群数量变化;做好野生貉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留城市缓冲带,尽量减少它与居民的冲突;加强野生貉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野生貉的认识,学会与之和平共处。(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原因:可从食物来源广、貉适应能力、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可知,貉食性杂,城市食物来源广;貉生存适应性强,对城市生活适应快;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貉提供了栖息空间;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类不能随意捕杀;城市缺乏貉的天敌。建议:开展城市野生貉普查,了解其种群数量变化,加强监控,防止其出现泛滥;做好野生貉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留城市缓冲带,尽量减少它与居民的冲突,不投喂,不伤害,不接近;加强野生貉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野生貉的认识,学会与之和平共处。

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