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

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受国家林业局委托,承担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包括:
一、参与制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二、拟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年度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开展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评估;
三、负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和数据统计工作;
四、承担国家林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国发〔1978〕244号)。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至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

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2)

一、建设背景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上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7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我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我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程建设前,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87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40万公顷,为大规模进行沙害、水患治理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


二、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三、建设布局

以《中国林业区划》为依据,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将三北工程建设地区划分为东北西部、蒙新、黄土高原、华北北部4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一级区),22个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区(二级区),59个防护林类型区(三级区,亦即省级区)。具体为:

东北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土地总面积5530.1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13.6%。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县县毗连,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蒙新地区:包括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长城沿线以北、河北坝上部分,土地总面积29985.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73.7%。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陕西长城沿线以南渭河以北、内蒙古阴山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土地总面积3670.7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9%。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华北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土地总面积1504.8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3.7%。通过造林、育林,尽快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建设以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四、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

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3)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

六、规划建设目标

(一)主要功能目标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

(2)满足社会对林业及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3)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具体建设目标

(1)三北地区林地面积(四旁树按2000株/公顷折算)由1977年的2314万公顷,增加到6084万公顷,净增3770万公顷;

(2)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扩大到14.95%;

(3) 立木总蓄积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增长5倍,使木材产量由1977年的470万立方米,增加到2800万立方米,净增近5倍;

(4)经济林面积由1977年的106万公顷扩大到 300万公顷;通过对林、副、特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多种经营年产值达到107亿元;

(5)林业年产值由1977年的9亿元增加到 240亿元。实现林业产值翻5番;

(6)平原、绿洲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通过林网的防护作用,使农作物产量提高10-15%;

(7)结合农、水等措施,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使大部分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

(8)沙漠停止前进,沙地得到治理开发,沙化面积不再扩大。

具体建设目标


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4)

来源:中国林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