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平乐县青龙乡下盃村。我的祖宗翟仁恩于唐末天佑二年(905)“钦命率兵”驻扎“西粤乐邑乐里”,即现在的青龙乡一带。后因朝廷更替,江山易主,我的先祖不愿报效新主,和当年的“陶、李、莫”三姓的始祖一道,解甲归田,在“西粤乐邑乐里”定居下来,与当地民族通婚繁衍数十代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翟氏宗祠坐落在下盃村长山脚下,背靠青山,气势恢宏。正门处书写着“翟氏宗祠” 几个大字,庄重肃穆。两旁的对联表明,我们的翟氏始祖来自山东青州府诸城县。正门旁边的围墙上镶嵌一块石刻,上书:平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翟氏宗祠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前厅、中厅和后厅。建筑风格为阶梯渐进式,层层递进,其核心部分是位于最高位置的正厅(后厅)。除了中厅位置原有的部分院墙,因年代久远坍塌了一部分,后经修缮有所加高外,其余的建筑都保持了原貌。宗祠整体结构保存完好,青砖黛瓦,四角飞檐。宗祠内堂的石柱上,雕刻有盘龙,栩栩如生;宗祠的屋檐上装饰有神兽花鸟图腾,图案着色依然如新。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图案以白色为底色,配黛色、蓝色的彩绘,和墙体的青砖黛瓦相互辉映,经久耐看。彩绘历经千年不变色,不由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
步入宗祠的前厅,可看到每年清明节翟氏族人清明祭祀时各房兄弟的合照,以及县文物部门的批文(石刻)。中厅是各房族人修缮宗祠时出资的功德碑。正厅(后厅)也就是宗祠的核心部分,在后厅正中的神坛上,按顺序摆放了翟氏始祖和始祖子孙们的牌位。在他们的牌位前,我虔诚地跪拜了一番,感恩先祖的恩德,铭记翟氏族人的祖训、家训。宗祠后厅的地理位置很高,可登高望远。宗祠的齐鲁风格非常明显,大气豪迈,庄严肃穆。宗祠的屋顶四角飞檐,雕龙画壁,整栋建筑蕴涵着北方民族伟岸的精气神。
宗祠的大门不远处是一口水井,水井连着一口大水塘。我们都是喝这口井的水长大的。水井和水塘的源头是宗祠背后长山的溶洞地下水和长山自然蓄积的天然水。因下盃村长山千百年来封山育林,蓄积了丰富的水源。这些地下水和溶洞水足以支撑起这口硕大的水塘。村民利用水塘养鱼,养出的塘鱼口感鲜美,水塘中间有个二十多平方米的人工小岛,小岛上种有一株古乌桕树,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如今依然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在宗祠周边漫步,会不时发现古青石板小道、幽静的水塘、保存相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宅、古山寨的围墙遗址、古树、古宅的残壁断垣,以及部分衰败的古宅等,不知这些残存的记忆尚能保存多久……球场旁边就是我曾祖当年居住的老宅所在地。那里杂草丛生,只能依稀看见一段坍塌的地基和部分墙角。我家老宅的后面就是村子旧时的山寨,当年为了抵御日本鬼子的侵略,村民自发地修建了一个山寨,山寨周围有一道高高的石头围墙,沿着山寨往上攀爬,就到了一个岩洞口。洞口处修建有安全闸门,岩洞的容积非常大,在距离这个岩洞大约 200 米的山体上,还有一个岩洞,洞口处也同样修建有安全闸门。
当年日寇来村子扫荡,全村人紧急集合躲进这两个岩洞,居高临下,加上有外围山寨的闸门防御,安全系数很高。日本鬼子不敢贸然攻上来,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最大保障。当年我们村的伤亡人数不算惨重,正是这两个岩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到岩洞里面挖松散的黄泥当作化肥的原材料,无意间挖出了很多动物化石,当时的人们不懂它们的价值,都给小孩子拿去换钱花,买东西去了,现在想起,还真是心疼,尚不知那些远古的化石,该会有多么的值钱!
如今,宗祠一带和长山脚下的那些旧民居,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闲置房。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显得有些孤单和落寞,世事沧桑,岁月静好,青春年华终不再。但下盃村的翟氏宗祠依旧在,有了翟氏宗祠,翟氏族人就有了精气神,凝心聚力,把家族事业和翟氏一门的精神发扬光大,正如宗祠内的对联所写的“万代宗堂”那样,翟氏一门将流芳千古,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