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水浒传》所有被逼上梁山的人中,施公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他既不像晁盖、史进是地方大户,也没想像朱武、王英等占山为王,还不像鲁达、林冲这样身在官府,更不像宋江那样名满天下。他只是个普通人,只想过点正常人的生活。

可是当时北宋末年的社会太黑暗,水浒传的故事,就是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的故事,就是社会黑起来连黑社会都要惊呼真黑的故事。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1)

那个黑暗的社会,狠狠给曾经天真善良的武松来了个当头棒喝:你以为你是谁?想什么好事呢?前方高能,请认真阅读,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如果时间不允行,请先收藏。

我本善良

武松身上有绝大多数底层百姓的优点:最朴素的善良。在自己家有余粮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怜悯尚在饿肚子的人;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也尽可能去报答。

在景阳岗他打虎得了赏金,首先想到的是被老虎害苦了的众猎户,于是把赏金散给大家;在柴进庄上,因为宋江对他好,于是就认下这个大哥;施恩给他点小恩惠,他就给施家父子当打手;张督监“赏识”他,他便帮张督监抓贼。

他没有宋大哥的远大志向,写不出“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样的豪言壮语,他怀里揣着一句“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便行走在江湖。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2)

他爱吹牛,也有点市侩。打了那只落了单的老虎之后,不管走到哪儿,“打虎”二字他总是挂在嘴上;被柴进冷落,他不敢伤了柴进的脸面,只是拿下人撒气;他这样精明,难道看不出施恩和张督监差不多做着同样的勾当?睁只眼闭只眼罢啦。

刚出道的武松是万万做不出乱杀丫鬟的事,他最初的逃亡,仅仅是因为把人打昏了,他连像鲁智深那样,冷静地端详一下镇关西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的胆识都没有。

他想像所有的大丈夫一样,努力做到“能屈能伸”,以便好好混社会。可是,社会不给他这个机会。

第一棒

武松早年打昏人,自己跑了,让武大给他善后,他根本没有去想,他打死了人,懦弱的武大能怎么办。那些年武松没少惹是非,每次都是武大用辛苦卖炊饼赚下的钱,打点了事。

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

重回故里,他成了打虎英雄,被官府器重,当上阳谷县都头,哥哥武大郎恰好又在阳谷县,更有那嫂嫂漂亮给兄弟俩长脸。那时武松的心里是阳光灿烂的。

他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叮嘱武大郎:有人欺负你,你先忍着,等我回来给你出气。问题是,凭你,行吗?他出差回来,哥哥“莫名其妙”死了。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3)

武大之死,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案子。满大街都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关系,不但有郓哥这个有好事嫌疑的目击者,还有担当了法医角色的何九叔留有的如山铁证。

官府不给查案,武松自己查,自己查清楚了,官府还是不给办,这让武松很郁闷,自己给官府卖命,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动动嘴皮子结案的事情,咋就不行?

还真不行!说不行就不行,不服不行。

这是社会给武松的第一棒。

第二棒

武松第一次杀人,杀的是自己的嫂子,这时他还算不上是个真正的杀手。

他把王婆带到县衙向县官自首,这时的他还觉得自己是个英雄,英雄就不会再跑路。他还是想按理想中的规则解决问题,按照底层百姓认定的规矩来安排自己的行为。

可事实情况的发展总是出乎他的意料,当然武松从中学会了不少东西:西门庆杀人,可以用钱摆平;自己杀人,可以凭着私人关系搞定。钱和关系的威力都不容小瞧,各有巧妙不同。

他在十字坡遇上孙二娘,明知道这个母夜叉是想害自己的命,但还是放了对方一马,不想再有杀孽,一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二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4)

十字坡对武松的影响很大,武松刚刚失去了一对哥嫂,在这里又认了一对哥嫂。这对哥嫂向二十五岁的武松展示了杀人度日的生活,还有那一百零八颗人头骨数珠、饮血过多而半夜长啸的戒刀。

在十字坡武松发现自己也成了江湖名人,不只是在阳谷县,在黑道上他也是成名的英雄,所以他以后在江湖上就自称打虎武松了。

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打虎武松的便是!"

他在孟州遇上施恩的时候,明明知道施恩和蒋门神是黑吃黑,但还是选择了“宽容”,傍上施恩这个官二代,应当不会是件坏事。在主持正义和填饱肚子之间,武松选了填饱肚子 。

直到张督监假意把玉兰许给他的时候,他竟然还真以为美好的生活近在眼前,便下定决心要选择给给权贵当狗,指谁咬谁。

结果权贵并不稀罕这条跪舔的狗,玉兰只不过是诱杀狗的饵料。张督监不会不知道武松背后的人是施恩,是老管营。但两个高人打架,双方都不想伤了台面上的面子,最终只是杀对方的狗解决难题。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5)

武松是打架双方眼中的狗。(好多人对此有疑问,好好想想,不是吗?)

被人屈打成招,打虎英雄成了偷人钱财的下三滥,脸上被刺的金印,那是一辈子也去不掉的耻辱。

这是生活给武松的第二棒。

顿悟

在飞云浦的桥上,武松突然发现,跪着居然也没有活路。

在飞云浦,是武松第二次杀人,并且是别人要杀他,他是为了活命。换作普通人,飞云浦就是人生结局,可武松毕竟是武松,他发现跪着也求不来活路后,顿悟了,并凭着原始的本事绝地反杀。

杀人之后,何去何从?

飞云浦发生的事情,让武松对世界仅有的善意彻底消失。

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

踌躇了半响,一个念头,让他的英雄梦醒了。在这一刻,英雄,一念成魔。

武松血溅鸳鸯楼为何把无辜的女眷杀掉?

当时的他满脑子都是恨:淫荡的嫂子,奸恶的王婆,无耻的西门庆,贪赃的县官,阴险的张都监,欺心的玉兰。他在心中自问,如果不杀这些人,自己能不能快速脱离险境?他不再愿意等到绝境再反击,他不想因为这些人给自己带来一丁点儿的麻烦。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6)

杀完了人,他还要在墙上愤怒地写下: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他如此明目张胆,就要是告诉别人,他顿悟了,从此江湖上只有杀人者武松。

他不止杀了丫鬟,在蜈蚣岭上,道童也是可以试一试刀的。只要看到别人的一点恶意,他就会先下手。

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武行者看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一念成魔,平添几多杀戮?

听雪者说

十字坡的孙二娘应该会后怕,多亏她与武松相识时武松还未顿悟,否则,呵呵!

白毡笠、红绣袄、一根哨棒、相貌堂堂、血气方刚的打虎青年已变成了头戴铁箍、挂着一百零八颗人头骨数珠、腰悬两柄雪花戒刀的杀人行者。

如果在一个更好的社会,武松是真能做一个普通民众过完一生的。因为他懂得容忍,也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他完全可以是一个好员工、好人夫、好人父。

他不像宋江,有权谋、有能力,到死放不下报国忠臣梦,也不像林冲,虽然血性、心狠,却始终摆脱不了窝囊的本质,更不像鲁智深,崇尚侠义,又总被“侠义”耍的团团转,最后只能修成正果。

只是,真实的社会哪来的如果?有的只是冷冰冰的结果。

武松历史未解之谜(不知他人苦莫劝人为善)(7)

万幸,施公还是对武松笔下留了几分薄面,他没像林冲那样惨,他最后是在佛寺里宁静度过下半生,享寿八十。

各位看官都庆幸自己能生活在现在这个美好的社会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工作和生活,这是一件太幸福的事。

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每次遇见,都是再次相识,点击关注@听雪说史,和每位朋友品茶论道,无关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