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0月7日

主要事件:

1: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

2: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3:197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复刊

4:1982年10月7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5:1995年10月7日——我国试制成功“洋底探测系统”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10月7日至9日,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

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地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2)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3)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4)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德文缩写:DDR),简称民主德国,俗称“东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间存在于欧洲中部的社会主义国家。 首都为柏林(东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

民主德国的国土面积为107,771(一说: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东部是波兰人民共和国,东南部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相邻,北部为波罗的海。

民主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纳粹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基础上建国。首都柏林(东柏林)是在纳粹德国首都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范围上成立。民主德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有大约270万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联邦德国。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着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居民外逃。

民主德国执政党是德国统一社会党,其他政党组织通过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的“民主联盟”和“全国阵线”参与政治活动。教育机构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冷战时期,民主德国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冷战时期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就在民主德国境内,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停止存在,其领土正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两德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苏占区的基础上形成的。苏占区位于德国东部,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该占区的最高领导苏联军政府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宣布实行土地改革,没收战犯和纳粹分子的财产,将部分工业企业国有化。苏军政府按照苏联模式在占领区内创立新国家体制的基础。

1945年6月25日,苏占区5个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业、交通、动力等总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苏占区举行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代表大会,两党联合组成统一社会党。威廉·皮克和格罗提渥当选为党的主席。1946年10月苏占区举行州议会选举,统一社会党得票最多,成为该区的执政党。此时西占区则按照西方的模式建设。西方占领区和东部苏占区日益相互对立。

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双占区成立联合州议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后,苏占区的军政府把各管理署合并,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管理苏占区的经济,并且扩大了它的权限,赋予经济委员会对全占领区发布具有约束力的命令的权力。3月份成立了经济计划总管理署,即后来的国家计划委员会。1948年6月20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亦于6月23日在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把老货币改为东马克,东西占领区的经济完全被分隔开来。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剧。

1947年12月7日由统一社会党发起召开第二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会的代表基本上来自苏占区。大会选出了以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1948年10月22日通过了由统一社会党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开第3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波恩的基本法生效一周之后,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还选出了400名人民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皮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奥托·格罗提渥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1日,苏联占领区总司令宣布把行政职权移交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苏军占领当局改称为“苏联监督委员会”。这样,德国便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5)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6)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7)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8)

197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复刊

1978年10月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

复刊后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报》,套红发表了毛主席1955年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按语的手迹。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叶剑英等为《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复刊的题词手迹,也套红刊登在第一版上。叶剑英的题词是:“青年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一期还刊登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合写的社论《肩负起历史重任奋勇前进》。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9)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0)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1)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2)

1982年10月7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2年10月7—16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打电报给参加我国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试验的同志,祝贺我国在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0月25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海军隆重举行祝捷大会,热烈庆祝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会上,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慰问和祝贺。张爱萍在讲话结束时,兴致勃勃地赋《相见欢》词一首,表示热烈祝贺。词曰:

扬威海上英豪,战狂涛。神剑飞来,闪电破云霄。天罗照,长空扫,胜券在握。四海欢呼,一代天骄。

据当时的报道:在计时器指针指到“0”时,巨龙般的运载火箭迅即跃出碧海。火箭按预定轨道飞驰,在湛蓝色的天空留下一缕白烟,一道胜利的轨迹。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当前世界上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3)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4)

在工作船上连续拍摄的火箭升空的壮观场面

1995年10月7日——我国试制成功“洋底探测系统”

1995年10月7日,国家重大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洋底探测系统”试验任务完成。

据介绍,这一试验提前五年完成预定计划,并超过原定指标十多倍。这个系统的试验成功,使我国具有对除海沟以外的占全世界海洋百分之九十七面积的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

洋底探测系统需要解决水中通讯、高压密封、各种信号采集、自主航行控制、动力系统以及各种特种材料等问题。这次试验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为联合国批准我国进行的十五万平方公里专属开辟区洋底多金属结核探测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采集了部分信息。

这次试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有研制这种设备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为我国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5)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6)

历史上的今天11.11日(历史上的今天10月7日)(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