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2)

惠义街位于泉州鲤城区中山南路东侧,西接傅厝巷,东抵金狮巷,这里原有一个惠义境,该巷属之,故名,也称为惠义巷、烧下埕。

指挥巷和恵义街这一段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商品街,也是市区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之一。百余米的惠义街,有一座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给泉州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总站俱乐部电影院,有一座有着苏联式红砖楼的职工休养所,还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画家,当年泉州城内的巨幅伟人像,几乎均来自他的笔下。

惠义街19号:他为泉州培养大批优秀画家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3)

吴茂全在泉州南门创作的巨幅伟人像。

时至今日,“老泉州”们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南、政府大院、威远楼等处的巨幅伟人像记忆犹新,而这些画像基本来自同一个人,这就是惠义街19号的著名画家吴茂全(1938年-2021年)。

据吴茂全后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祖父吴汉宾带着家人多次搬迁,先从泉州到台湾,1943年从台湾到缅甸仰光,抗战爆发后来到厦门,这时厦门已经沦陷,当时还是一个孩童的吴茂全在家门前玩耍,一个喝得醉醺醺的日本海兵经过,吴茂全因为好奇看了几眼,结果被日本兵骂骂咧咧地打了一巴掌,母亲含着泪连忙将他抱回,于是吴汉宾带着家人搬回未被日军占领的泉州,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新中国的热爱深深刻在了吴茂全的一生之中。

吴汉宾在台湾跟日本人学过西画,曾在厦门与弘一法师有过数面之缘,带着家人回到泉州后,除了开有一家粮店外,还在中山南路大隘门附近开设一家“仿西画室”,以“仿效西式绘画”命名,画人像为主,因为画艺精湛,很快就蜚声古城,与相距不远的“相如画室”一起,成为泉州城内最知名的人像画室,随后吴家在惠义巷19号购地建宅。

吴茂全1938年出生于泉州,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酷爱画画,毕业于厦门美术学院(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几十年的人物肖像画,深受海内外艺术家和民众赞许,被称为“人头王”。上世纪五十年代,泉州召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庆祝大会,十万人聚集在体育场(今中山公园)开大会,会场中央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就是吴茂全画的,当时他才十几岁。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4)

吴茂全在创作中。

据福医大附二院院史图书馆主任黄方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茂全以绘制巨幅毛主席油画而闻名于泉州,举凡中山公园体育场司令台、打锡巷市政府大门口照壁以及尚未拆除的旧城门的门楼上,均有他绘制的毛主席肖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旅居香港,随后重拾画笔,创作了大量油画,参加各类展览,作品被诸多公私机构收藏。

据吴茂全后人介绍,1970年,泉州工人文化宫招收了5名美术人才,这里面就包括吴茂全和他的妹妹吴惠宝,进行创作的同时,还举办过几十期培训班,几乎囊括了当时泉州城乡的美术人才,包括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艺术评论家王明贤,中国美院教授何士扬,著名篆刻书法家卢浪沙,还有林剑仆、吕超然、郭宁、黄坚等名家,他们中有些直接跟吴茂全学习过。2008年,吴茂全赴北京办《精神的形式——吴氏兄妹作品展》,这次展览在蔡国强等艺术家鼎力支持下举办。王明贤给吴茂全著作上的题字:感谢你在非常时期培养了我。卢浪沙则说:我是吴老师从小带大的。

当年吴茂全画巨幅毛主席像,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十分原始,画布是一种被称为“龙头细布”的白粗布,每天他的妻子黄华璇和吴惠宝、吴惠玉两姐妹帮他煮胶水、绷画布、打底稿辅助线,忙到深夜,平时他还准备各种放大镜和三副不同度数的眼镜,让巨幅画像的细节也栩栩如生。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5)

吴茂全在自己的画作前留影。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6)

吴茂全在创作肖像画。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7)

吴茂全(左三)与蔡国强(左二)在交流中。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8)

客厅墙壁上是吴茂全和妹妹吴惠宝的肖像作品。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9)

吴家小院内近百年的龙眼树。

惠义街25号:这里曾是一家千人座位的电影院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0)

蓝色屋顶的建筑就是总站俱乐部电影院。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1)

曾经的总站俱乐部电影院,如今出租为仓库。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2)

曾经的总站俱乐部电影院,正中间的标志如今仍然保留。(杨茂盛/供图)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3)

2017年门口还挂有“惠义巷总站礼堂”的牌子。(许志荣/摄)

惠义街25号如今是一座充满年代感的大院,院中有一座两层的楼房,已出租为货仓,在当年,这里可是远近闻名的电影院。

据泉州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茂盛介绍,这里曾是闽运泉州汽车运输公司工人俱乐部,泉州人习惯称之为“总站俱乐部”,1960年6月建立,总面积1098平方米,楼下有座位756位,楼上有300位。

据从小在大隘门附近长大的刘远双介绍,当年的闽运泉州汽车运输公司是泉州数一数二的大单位,职工人数众多,这里是该单位开大会或组织文娱活动的场所,有时也安排电影和文艺演出,开始是单位内部的活动场所,不对外售票营业,后来开始对外售票,院门西侧有售票窗,门内两旁是贴着电影海报的广告栏,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面向社会放映电影。

惠义街6号:招待各地干部职工的苏式红楼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4)

有着苏联式建筑风格的二层红砖楼,已有约70年的历史。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5)

红砖楼东侧是一处大型假山景观,在古城已经少见。(许志荣/摄)

惠义街6号是一处幽静美观的所在,这是泉州职工休养所。据该所工作人员欧婷婷介绍,泉州职工休养所是隶属泉州市总工会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单位,1986年成立,主要承担组织泉州各类优秀人才赴全国各地疗休养,同时承担接待全国各地干部职工来泉疗休养的服务工作。

泉州职工休养所有三栋主体建筑物,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二层红砖楼,原为福建省总工会晋江地区办事处办公场所,1981年归还给福建省总工会。

市民刘李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这栋红楼里生活过几年,这栋楼每层只有五六个房间,因此房间空间很大,楼旁有一口水井,还有一大块空地,两家人在这里养鸡和种蔬菜。楼侧有一条小巷,通往空地外的机电厂,以前这一带有关刀池在内的许多小池塘,机电厂就是填池而建的。

欧婷婷表示,由于年代久远,这栋红砖楼已成危楼,不能进人,但外观上留下了过去岁月的味道,值得一看。

恵义街的旧时光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6)

2017年惠义街的巷景,如今因改建,已不复存在。(许志荣/摄)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7)

这是2017年惠义街边的一株茂盛腊梅,每到冬天,花开满枝。2020年因地段改造,此景不再。(许志荣/摄)

老人18年绘近200幅画记录长沙街(巷遇惠义街当年泉州城内巨幅伟人像)(18)

恵义街西侧北向的傅厝巷,旧时该处有一姓傅的大官,其宅设于此,故名。(许志荣/摄)

策划:许志荣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溪亭社区、张朝阳、欧婷婷、杨茂盛、刘远双、黄方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