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岁的李胜清是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江管理站的一名护林员,1990年至今,与他一起护林的不少同事嫌工作艰苦、收入低都辞职了,而他甘心当一名“大山的守护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黔东南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黔东南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今年58岁的李胜清是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江管理站的一名护林员,1990年至今,与他一起护林的不少同事嫌工作艰苦、收入低都辞职了,而他甘心当一名“大山的守护神”。
“我从小在雷公山里长大,如果个个都不当护林员,没有人来巡山护林,西江千户苗寨周围哪里还有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哪里还有清澈见底的白水河。”7月13日黄昏,坐在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苗寨里,刚刚巡山归来的李胜清笑着告诉记者,他被乡亲们称作“老憨”,当然也想挣大钱,但是每天生活在大山里,从来没有生过病,不用把钱送给医院,这算是另外一种“高工资”。
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林草局“访红色圣地,看绿色新貌”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探访黔东南州境内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见了很多护林员,倾听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了解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一些困境。
森林覆盖率等大幅增长
7月13日下午,记者随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唐秀俊登上了被称为“黔东南珠穆朗玛峰”的雷公山的山顶,只见万亩林海,绿意盎然。雷公山下,附近的村民正在翻土培育天麻幼苗。
“咱们现在站着的雷公山顶峰是黔东南的最高峰,2178米高,这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这下面的苗岭以北属长江水系,以南属珠江水系,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唐秀俊指着远处说。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78万公顷,地跨贵州省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涉及10个乡(镇)3万多人。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生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四大指标的大幅增长。
唐秀俊介绍说,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自然资源、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达5158种,根据今年国家新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85种。但区内集体林地占81%以上,社情、林情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
保护区内现在招聘护林员存在困难
据国家生态护林员相关政策,生态护林员只聘请建档立卡户。但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的建档立卡户已进行易地移民搬迁,生活已不在原居住地,有的建档立卡户是老弱病残,不适合做护林员。
唐秀俊介绍说,从雷公山保护区内移民搬迁548户2197人,其中,核心区内涉及一个自然寨14户48人,全部易地搬迁、拆除并完成复垦复绿;缓冲区内涉及两个村287户1072人,已易地搬迁52户184人。
“保护区目前护林员最大59岁,年龄最小的护林员只有20岁。目前,保护区不仅护林员数量欠缺,而且很难招聘到符合规定的护林员。”唐秀俊坦承,如果保护区再增加200个生态护林员,并且不区分聘请对象是否为建档立卡户,只要胜任保护区森林管护工作就可择优聘请为生态护林员,才可能解决保护区监管难等问题。
记者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遇到几个村民,他们纷纷向记者诉苦说,本来都是一个村的,但是一道红线划下来境遇就完全不同了。
据了解,目前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均为每年每亩15.75元,按照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在保护区内的生产空间受限明显要比区外严格得多,但是区内、区外补偿标准一样。雷公山保护区内生存条件恶劣,由于生态补偿标准低,区内群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不高、意识还不强,给保护区带来不稳定因素。当地村民希望国家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公益林补偿标准,并实行区内、区外不同的标准。(工人日报记者 王冬梅)
责任编辑:曹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