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然 通讯员 戴雯琦

杭州动物园里,养着几只蓝孔雀。

原产地印度的蓝孔雀,拥有蓝紫色的羽毛,阵仗华丽的尾巴一展开,让周边动物都黯然失色。

它们在不同年份进入动物园,养在动物园后场。

后场,还养着几只行动不便的黄麂。

比起一直饲养着的同类,这几只黄麂明显胆子很小,一点声响,就会让它们一动不动竖起耳朵警惕起来。

这是常年野生在外、防范敌人留下的习惯。

鳄龟、黄金蟒、短尾猴、猫头鹰……在杭州动物园,这些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门类,类似于网红兔狲“狲思邈”,它们都是被救助回来的动物,暂养在动物园内。

不同于网红兔狲“狲思邈”,杭州动物园被救助的动物,很多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老弱病残居多。

它们中的一部分在得到救助恢复健康后被放生;有的因受伤失去野外生存能力变成永久居留,还有些和蓝孔雀一样的非本土品种,也留在了动物园。

无论哪一种,在动物园的这段时间,都是被认真对待的时光。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1)

11月1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进了杭州动物园。

1】鸟常常撞到玻璃撞晕

成为了最常被救助的动物

杭州动物园的动物救助团队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动物救护应急专班。

专班20余人,承担了西湖景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救助,去年又增加了杭州市应急动物的救护。

这些救助动物的线索,很多来自于110联动机制,“比如游客在西湖景区夜跑、夜游或者爬山,遇到了野生动物,就打110,直接会分配到我们这里来。”杭州动物园动物管理科楼副科长说。

今年截至10月份,已经救助了100来只动物,其中鸟类占了一半。

最常见的情况是,鸟类不小心撞到了玻璃,撞晕了。或者雏鸟掉到窝外,被好心人捡起来,然后送到了救助点。

鸟类的救护有明显的季节性,“雏鸟一般是初夏的时候比较密集,成鸟救护的情况,全年都有。”

猫头鹰是蛮常见的,每年都会救助20来只。

为什么会这样?

工作人员认为这和人们的保护意识有关:“大家都认得猫头鹰是保护动物,虽然分不清具体门类,但是只要看到猫头鹰,就想着要好好保护起来。”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2)

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分队合影

西湖景区内另外一个经常的救护物种是蛇。

“无毒的王锦蛇,有毒的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等都有,这些蛇,大多是游客在夜跑、夜游的路上发现的。景区就发现过五步蛇,也是我们去抓的,碰到蛇类,一般都建议不要自己处理,最好是等待专业人员最为安全。”

小兽类也有不少,鼬獾、果子狸、刺猬等等,都被送进了这个大集体。

2】养大,放生,送别

遇见是为了更好地离别

“小不点儿”是一只短尾猴的名字。

刚到动物园的“小不点儿”是个小宝宝,因为年龄小,保育员叫它“小不点儿”。

“小不点儿”脾气温和,日常伙食水果蔬菜,最喜欢吃香蕉,“ 现在五六岁,适应得很好,是我们的团宠”。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3)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4)

被救助的短尾猴

野外救助,离别和相聚是绕不开的话题。

有猫头鹰雏鸟被带到救助点。从小小的雏鸟开始,工作人员把牛肉做成肉糜,一点点喂大,直到猫头鹰羽翼丰满长成亚成体,达到可以放生的条件,然后放生。

养着养着,感情与日俱增。

放生也是很慎重的。

“快要放生前,要对鸟进行野生训练,主要是锻炼它的自主觅食能力。等到完全适应,才会放生。”工作人员说,这份工作就是这样,遇见是为了更好的离别,“它们最好的归宿一直是大自然。”

那些因特殊情况永远留在杭州动物园的野生动物也有。

杭州动物园后山的黄麂,已经在这里呆了五六年,一直处于半散养的状态。

工作人员初见它们,黄麂的腿被夹伤了,进行了截肢手术,才得以活下来。

它们,比起动物园同类,更容易受惊。“刚开始饲养员们进去,小黄麂会非常惊慌,乱蹦乱跳,有比较强的不适应的感觉。”

慢慢的,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安抚下,黄麂们逐渐安静了下来。

这个过程,只有时间去成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再养了一段时间去喂食,黄麂会主动走到饲养员身边。

“现在,野生黄麂在动物园生活得挺快乐的,我们会给这些野生动物特别的照顾,比如半散养,尽量还原自然的环境,而它们也融入了进来,适应了这种生活。”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5)

被救助的鳄龟

杭州野生动物园逃跑的第三只豹子(这里的遇见是为了离别)(6)

被救助的黄金蟒

很多非本地物种的生活会更加容易适应一点。

“一些可能是人工饲养,然后偷跑出来,所以对人类比较熟悉了。”

对于这些看起来被野外环境拒绝的“老弱病残”,楼副科长把动物园比作它们的养老院:“我们会认真负责它们的生活,让它们能够安心生活在这里,直到老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