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近年来,随着《大江大河》《都挺好》《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现实主义题材优秀电视剧的涌现,将大量观众重新带回电视银幕前。这些作品的思考点、关注点各有侧重,但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在繁复丰盈的的现实中显示了深刻的迷惘与困惑,展示了从容的期待与希望。如今的现实主义创作如同步入中年,将激情潜伏于内心,少了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多了默默守护遮风挡雨,内在饱满,质地温润,摇曳生姿。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得与失(捍卫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之路)(1)

电视剧《人世间》海报

对社会热点深度介入和问题精确梳理,反映生存新生态,推动了现实主义剧作再度走高。影视评论人毛尖提出了“硬现实主义”概念,指出现实主义文学要对重大社会问题发起强攻。随着信息串联,人们生活背景越来越一体化,横亘在人们面前的“现实”从未有如此相似,现实已成为人们共同的“遭遇”,现实禁锢下的苦乐引发人的共情,捍卫人之为人的权利,追求人类共同的幸福成为共同目标。以《山海情》为代表的脱贫攻坚剧,见证了扶贫者如何为苦难者注入挣脱的力量,激励他们与时代共呼吸;塑造了奋斗者的姿态,传递奋斗不息的民族意志,继而转化为不屈的生命力和诗意的讴歌。另一类是在差异化的生活中筛选民生话题。无论生活空间怎样隔断分流,人面对的总是生存的“澎湃的拘囿”(弋舟语)。电视剧《装台》则表现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草根族的生命力和耐力。他们充当社会基石搭建各种舞台,隐忍中的不安或惊恐暴露出生存的局促、精神的动荡,与生活的摩擦、缝合中建立共识——社会就是相互装台、补台,在“你服务我,我服务你”中找到和谐的生活圈。现实是由广阔的社会画卷与琐屑的个人生活共同组成的,当下创作者具备了处理琐屑的文学能力,能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找到社会价值与个人选择的结合点,实现对现实忧患的文学性解读,突出文学的净化和感染效能。

迅猛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取代传统的土地经验,熟知的土地文化经验正在加速远去,而土地建立的文化感知如何融入城市、新农村,历史经验如何被新时代接纳欣赏,这涉及现实主义创作血脉传承问题。当代现实主义创作者有着清醒的写作意识和责任担当,他们不以喜剧化的预定来构思历史经验的书写,相反越来越多以悲怆的情调叹息人世艰难,在灵魂跋涉中展示温柔敦厚的艺术人生。《乔家的儿女》演绎了三十多年间乔家儿女与生存环境搏斗的故事,剧作看重家的建构,从群落祠堂到悬浮的独立空间体,从神性、德性走向人性,家的外在形式简单了,但亲情变得更纯粹,温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人世间》写周姓普通人家生活意识的体悟,偏见约束的挣脱,代际间情感的滋润与扶持。剧情的留白和缄默,人物性格的延宕和含蓄,表现了旧灵魂退场的痛苦,新灵魂由颤栗走向诚与真。旧时光的沙漏已渗漏现实,与现实搏斗也许像西绪弗斯般的虚无,但创作不断发出虚妄的勇气,鼓励人默默倾吐激情,守护活着的意义。

文学虽是多棱镜的,但也很难囊括现实的躁动,当现实主义传统朝着深刻性迈进时,形式的创新已不可避免。2022年初的电视剧《开端》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的新开端,在无限流叙事和时间循环中,一次次螺旋式的叙事如同滤镜,刷新现实的镜像。人的认知范围和道德标准不断扩大,价值与存在的思考不断被提高维度。《开端》把对现实的理解从具象的生活引向艺术的幻象,从明确的时间概念引向为不确定性存在,一块块人世拼图带给人们全新记忆和感悟;文学虚构性纠错功能告诫人们,“我们有且只有一个现实”,在现实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现实意义的贡献者。游戏的叙事结构,有机会认识现实的宿命和自我的怯懦;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提供了破解宿命的密码和觉醒的机会。实验性创作进一步廓清了现实主义的本质——关怀力和探索力的发现与延长。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下现实主义剧作还是泥沙俱下,“把生活变成一个侦探故事”,以悬疑、宫斗叙事套路来博观众欢心的类型剧依然不少;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圈子创作还依然存在,“伪现实主义”“粉现实主义”“软现实主义”创作,披着现实主义的皮囊,混淆现实主义概念,猎奇、精美的艺术晕眩之下缺乏深邃,还将加重观众现实体验的悬浮。

现实如顽石需要文学创作浸润,现实如大海需要文学创作锚定方向,创作以浅隐或凸显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建构;略去生活表面的毛刺,以厚重记忆回应新问题的出现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加固了抵御生活风险的思考力和生存的弹性。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担当。承袭过往现实主义创作的要义,在传统中提炼深刻性,在深刻中生发先锋性,创作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解释现实和人的关联,同时塑造文学的尊严。(雷军)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