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关系好坏(和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1)

在咨询室内“与父母相处中出现了问题”而咨询的现象很普遍,而关于与父母的关系,恰恰又是最艰难而且最难说出口的部份。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最重要,影响最广最深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将投射到我们所有的领域,如与伴侣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等等,与任何人相处的关系模式,有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为原型。

解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三把钥匙。一是离开(用距离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二是改变(改善环境、改变他人想法、改变自己);三是接纳(忍受或者悦纳)。很显然,与父母的关系只能用第三把钥匙。因为无论你走多远用任何方式隔断关系,都不可能真正离开,父母没得选。同时你不能期待或者试图改变他们。

你只能接纳现在这个样子的父母。当然我并不是要你痛苦的忍受,而是深刻的理解父母之后,心甘情愿的悦纳。这很难,所以也是我们毕生修炼的课题。你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和敬畏之心去修炼了吗?

一位老师讲过:“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很有同情心,就是没有同理心。”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们都有同情心而愿意帮助弱者,但并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甚至连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都不屑于放在心上,真正的理解别人想法和行为背后的立场就很难。就是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训练,要做到真正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都是说时容易做时难的长期的作业。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父母。

作为父母只要有足够的同情心,就是照顾弱者(婴儿到成年前的小孩),把小孩养大。没有同情心而有“责任心”的父母也能把小孩养大,但是责任就是压力,一生沉重的压力感(无论是否是负担),都疲倦和厌烦自己小孩,无论是“同情心”还是“责任心”都能把小孩养大,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而满嘴的爱都只是绑架控制的手段而已。这两种情况下父母都会期待回报,并且在孩子长大,强弱关系改变时,停止付出甚至收回“爱”,关系改为孩子单方面的牵挂和依恋,在幻想的泡沫没有被戳以前,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伟大而神圣的,这种“亲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会发展成受伤和怨恨的感情。亲情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美好情感。区别于同情心,也区别于责任心。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尊重,相互珍惜的基础上,彼此都在尽力的付出,付出不是为了回报,同时感受相互的包容、支持和归属感。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培育出的。 真正的“爱”是能从照顾和付出中就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无论孩子是否长大了,心里都想要与孩子亲近,目的不是期待回报,而是在一起本身就是快乐的。

血缘与亲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见过有血缘的亲子之间没有感情,甚至彼此如仇人般怨恨的有很多。非血缘,如收养家庭,也有很多培养出浓厚而真挚亲情的。因此我认为血缘与亲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血缘有利于亲情的培养,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渴望亲情,特别是孩子。“血缘关系”如魔法、如吸铁石般强力地吸引着人们去寻找“亲情”。然后亲情是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出的珍贵情感,不是单方面的。

真正的爱也是我们一直追求而得不到,所以感受到痛苦的原因。有位女性求助者,父母有“重男轻女”思想,因为是女孩而被认为是家里负担和累赘,不堪忍受而离家出走,独自在外求生,成年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稳定的工作,工资不多但很知足。参加完我组织的沙龙后,准备重拾亲情。满怀深情回家想要孝顺年迈的父母。结果却令人心碎,她发现自己仍然被嫌弃,原因是自己穷,比家里及其他人穷,大家觉得她是回来占便宜而各种讽刺挖苦,各种驱赶行为。她伤透了心。她对我说 “你富有的时候,可以拔高和升华你的善良、孝顺的意义,可以高喊‘人应该善良’‘人应该孝顺’‘百善孝为先’之类的。你穷的时候,你的善良就是错的,孝顺会被看成有目的行为而令人生厌,你高喊‘善良与孝顺与金钱无关,是精神上美好的……’自我陶醉的同时,你想要施善和施孝的人早已厌恶你想把你一脚踢出去,而你刚好是那个没有赚到钱的穷人。所以请不要轻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教导别人怎样善良,怎样孝顺,先看看自己的脚下,那一地的鸡毛。看看生活的真相。”

我们不能责怪父母那些不可理喻的言行,甚至对我们所施加的难以承受的伤害,因为父母可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衡量利益却不能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如同我们自己也不能站在父母的生活背景里去理解他们的立场,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经常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说成“前世欠下的债,今生是来讨债的。”那是因为今世彼此是没有相欠的,却总在互相报怨和讨要中。子女通过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并没有拿走子女的什么东西没有还,也就是说,父母就是生下孩子以后为了自身的需要而抛弃了孩子,不从法律、道德上讲,父母的确没有欠子女的债。孩子不要以为他们有父母的称号,父母天然的就欠下孩子的债,那只是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而已。同样,如果父母把养孩子看作是“投资”,那么父母从把孩子生下来就等着回报,会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已经欠下了父母的债,这也只是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而已。事实上,孩子是被动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直到成年以前一直没有主动权,父母给了多少,那是父母的主动意愿,孩子不得不接受,所以孩子也没有欠父母的任何东西。如果我们觉得谁欠谁的,那指的是“情感”,没有别的。而情感的获得,不是“要”来的,是“给”来的,情感这个东西,越给越有,你给予的和付出的多了,你也就变得幸福美满。越是讨要就越没有,你终会孤苦一生。

与父母关系好坏(和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2)

小孩长大以后与父母各自的需要、思想、价值观都不一样。再多的“爱”也不能彼此欣赏和理解,只好用自己的立场判断是非对错,合理不合理。就产生了对立,有了伤害。就像前面那个女性求助者无法理解父母把经济利益置于感情之上,而那“重男轻女”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女儿把感情看得比钱还重要。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反的例子,子女重视金钱,而父母重视情感,而相互报怨、指责的。就如同我们自己的小孩也长大了,我们会尽全力给小孩我们以为是最好的,而我们的小孩可能并不感恩,甚至觉得满腹委屈和生气,小孩长大后我们终于可以放手,我们想要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再次引发价值观不同的冲突。之所以痛苦就是不能真正理解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形成原因,也就缺少了沟通的基础。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

第一, 理解他人的不理解开始,同时理解自己也并非真正理解他人。

第二, 他人无论怎样的表达形式(有时带有伤害),行为、意志、态度、思维背后一定有他的需要,他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误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的需要而已。我们不必太在意表达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第三, 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环境、背景里,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和情感。但是要知道,理解对方的需要不等于要去满足对方的需要。

与父母关系好坏(和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3)

子女与父母之间合理的“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各自独立,各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父母不欠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摆正位置,孩子必须尊重父母。就如同单位上,领导无论对错,他都是有决定权的上司,你是下属。同样角色决定了父母领导,小孩跟从,不能淡化了这种关系的功能性和重要性。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的话,父母是有权利跟据自己的喜好制定游戏规则的那个人,游戏规则可能不符合你的利益,也有可能不符合你的逻辑,不符合你的价值观,不符合任何规则,你也只能选择加入或者拒绝,你一旦选择加入游戏就得遵守游戏规则而不是去挑剔或修改规则,否则你可能不是直接被淘汰出局,但是陷入相处的困难。你已经得不到你想要的,如感情。

二、付出和接受之间不可调和的失衡。付出与接受的平衡是几代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从他的父母亲那儿接受了“爱”,然后尽心尽力的付出“爱”给自己的小孩。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不可能直接等价的交换。“养儿防老”、“我养了你那么多年,该是你报答我们的时候了”、“中国还有二十四孝都教过你了,你怎么行孝的?”这些观念都很伤感情。感情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一种情感。绑架式的要求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三、小孩年幼时,父母付出,孩子接受;父母年老以后,孩子付出,父母接受。付出的一方不是要满足或迁就对方的需要,而是能力范围内给予对方合适的照顾。接受的一方不可挑剔、拒绝、额外要求。读初中的小孩要求父母给自己富裕的生活,年老的父母要求子女放弃工作照顾自己,都是有额外的要求而不合适。

比如有一位婴儿时期就被父母抛弃的人,他可能不理解父母的做法而痛苦一生,但是他一旦接受这个事实:父母给我的爱就这些,生下我,只养育了我几个小时,把我包裹起来放在地上,他们没有给我其他的爱,如养育我、陪伴我长大、照顾并满足饥饿、寒冷的需要。他只有选择接受,才能走出痛苦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当然接受和原谅不等于会认同他们的做法,或者去爱他们。接受和原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放下不满足的痛苦,而有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谁对谁错、谁有道理,不重要,只是价值观不同而已。有时候我们痛恨对方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我们,伤害我们,那也只是对方确立自己的地位或对“权威感”的需要又或是调节他自己舒适的“心理距离”而已;对方令人无法理解的思维、习惯、处事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过是我们重视并珍惜那一方面的价值观而已,我们对对方期待过高受挫,要调整的是自己。所以心理咨询有个原则“谁痛苦谁改变”,是有道理的。不要指望父母会改变,他们用那样的价值观生活了一辈子,没有改变的动力和需要。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与父母相处的态度,因为我们痛苦。

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

问:23岁小伙两次恋爱都让母亲搅黄,母亲说要老妈还是要女友,对这个你怎么看?

答:母亲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方法有点问题。

对于23岁的男孩,独立自主,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婚姻、恋爱很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多么的重要。

自由的前提是独主,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赶紧的找工作赚钱,一旦有了足够支撑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婚姻的经济实力,就可以做有益于自己的选择,毕竟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一生幸福和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猜想,你两次屈服于母亲的选择都是经济上还得依赖母亲的原因。

如果你靠自己的能力准备好了新房钱、彩礼钱、婚宴钱、奶粉钱,你母亲就没有发言权了,你也不会在乎母亲如何想的了,不是吗?

也许你说只是谈恋爱又不要钱,谈恋爱就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你愿意,女方也不愿意吧。所以我们还是直接说说结婚的准备。请问23岁的你有什么经济来源照顾你爱的人和幼小的孩子?所以,“爱”不是你有多舒服而是你能给对方什么?如果给对方伤害(比如让她怀孕又无力扶养小孩),那是你自私的需要不是爱。

所以你努力的方向错了,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才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后要坚定的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与父母关系好坏(和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4)

例二

问:父母总是言而无信,之前答应买手机的又不买了,有这样的父母该怎么办?

答:不知道你现在有多大?不知道你是困惑还是痛苦?不知道你对“言而无信"的理解与我的理解是否一致?

首先我代表你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你的伤害,给你造成的困忧,向你真诚的道歉!如果他们意识到了,内心也一定会很报歉的。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爱你,我都感受到了。

我也是一位母亲,是个很普通的人,总以自己认为的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总觉得那不是最佳方式,不能更好的对他而难过。通过你的提问,我也了解了我儿子的痛苦。

我这样跟我儿子说:你从很遥远的地方通过借用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尽管你不欠我什么,我也不欠你什么,但我很幸运的生育你并且陪伴你成长,陪伴中我得到了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内心只有感谢你和喜爱你,想用最好的方式对待,但是没有人教我怎么做才是对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经验,想给你最好的却难免会伤害你。如果你觉得我言而无信,其实是这样,我在答应你的时候,内心是希望你开心,自己也因满足你而快乐,那会是我们共同美好的期待。然而,到了时间综合考虑才发现,自己没有财力和能力实现承诺,你失望痛苦,我看在心里,我内心也很痛苦但我不说,因为我是家长,宁可用无情的方式告诉你结果。

我和儿子的对话,不知道你有何感想?或许是该学习“换位思考”的时候了。

所以我的理解是,答应的时候是真心的爱你并且希望满足你,没有兑现是因为无财力。如果是我,我除了感恩父母总想答应我所有要求的心思,同时不给父母增加困难和压力,不提出父母给的额外的要求。

没有几个父母能够做到完全按小孩的愿望来照顾小孩,现在的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正是思考生活的时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小孩“不满足”的痛苦,和小时候父母没有养育而抛弃了的那种“不满足”痛苦,痛苦的感受上是一样的,都是觉得父母给予的太少,而感受到不满足,痛苦程度也不差上下,尽管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也不愿意承认,但是“感觉”这种东西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也不是别人说能算的,要以他本人的感受为准。所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生活无忧就忽略了他报怨的部分,要即时和他沟通并帮助他释怀。

现在中年人的危机多数也是来自与父母的复杂情感,痛恨他们的做法,又放不下亲情。看下面的例子:

问:父母从小到大什么就偏爱弟弟就不说了,父母还只给弟弟带小孩,我生小孩的时候不闻不问,连句关心的话都没有。他们生病了就来找我不找弟弟,还经常跟我要钱,然后把钱给弟弟,实际上我弟弟和弟媳的收入比我和先生的收入高多了,现在还把养老用的田和房子都卖了,还有80万元老房子的拆迁款全部给了弟弟,那拆迁的房子还是当初我出钱给建起来的呢。一分钱都没给我也没跟我商量,要不是弟弟跟我说了我都不知道。现在父母在弟弟那儿住了几天,和弟媳相处不好,就想让我来给他们养老,直接打电话来用强硬的语气说“明天我们就搬过来跟你住,你现在长大了也是该回报我们,给我们养老的时候了。” 之前还经常跟村里人说我如何不孝顺,如何不好,还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骂我一些很难听的话,我一回到村子里都被人指指点点的。我现在觉得特别憋屈,也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你说他们做父母的怎么能这样?

答:如果我们来评价一下父母,可能是:严重地重男轻女、对你没有感情、向你索取、你付出再多也不满意、不尊重你甚至一点面子都不给你、没法讲道理和沟通……。你现在是对亲情的失望、对父母的愤怒和痛恨、对他们要求的不知所措、对自己相处能力的担忧、痛恨之后又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你依然爱他们,期待他们对你有感情、期待他们站在你的位置想想你的感受,期待他们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沟通。是吗?

从你给的资料中看到:你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你期待他们能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是明事理、爱子女,所以你一直把他们往好处想。现在是不得不面对事实的时候了。

你父母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一直没有变,从一开始就重男轻女,对女儿除了讨要债务就没有感情,父母没有问题。你的痛苦来自于你自己过高的期待。

我们从小把父母当成完美理想的父母,具有“神”性,有公平、有爱心、讲道理、有能力、还知道怎么照顾孩子,我们在这种幻想中长大,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也会迅速地启用自己的合理化、否认、认同等等的防御机制,自己总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父母在我们心中永远神圣、伟大。然而你的父母其实只是普通的农村人,有的父母非常的恶俗、有的父母还是魔鬼,都是很正常的,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人,你是因为现在才了解你父母真实的样子,所以你的期待受挫、你的感情受伤、你对现实理解崩塌、你的能力不足够应对局面,是吗?有没有发现,这是你的问题,父母是不会改变的,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痛苦的是你,我们的原则是谁痛苦就是谁需要改变,痛苦也正是改变的动力。你只能改变自己的理解、降低自己的期待、学习与这样的人相处的能力。

如果你想珍惜与父母的亲情,你就要接受他们这个样子,哪怕是错误的或者不好的决定,你只能遵从、配合、适应,因为你爱他们。如果生活就是一场游戏的话,这个家里父母有权制定游戏规则,你可以选择参加或出局,但没有权力和能力修改游戏规则。你可以为自己设置底线,在什么范围内接纳,并且保护自己不要再受他们伤害为相处前提。如果觉得暂时没有能力相处或不确定能否保护好自己,就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拒绝他们,无论他们有多愤怒,你要先照顾好自己。但是要记住一点,父母不是有了“父母”这个称号就等于欠了你的,父母不欠你任何东西,他们要把自己的钱,自己的爱给谁不给谁,是他们的自由。你们之间是你没有得到想要的“亲情”而愤怒,是你期待“理想中的父母”挫败而失望,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拒绝他们的不知所措。

我们可以对父母有痛恨,同时对父母有爱。如果你只接纳了其中一种的情感,无论是爱是恨,你都因为不能整合而痛苦万分,一旦你承认了自己两种情感同时存在,自己就和谐起来,与父母相处也会变得和谐,比如在能保障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照顾年迈的父母。

在与父母不和谐的关系中,我们可能有下面四种误会。

误会之一,我们拒绝父母的要求,选择远离父母,认为那样是和父母断绝了关系,从此不再有亲情,其实不是,我们可以选择拒绝父母不合理的要求,离开父母,用距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那是暂时的,亲情一直还在,一段时间后,有机会仍然可以回去再续亲情,但是我们仍然有再次拒绝的权力,这一点要知道。

误会之二,我们认为原谅伤害过我们的父母,那是便宜了父母。其实不是,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放下痛苦,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想要的美好生活。而父母不一定有这方面的痛苦和需要。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误会之三,我们认为“爱父母”,那是我们自己在付出爱,而父母是受益者。其实错了,我们是在满足自己付出爱的需要,为了自己的“爱”顺畅地流动起来,父母还真不一定有得到“爱”的需要。所以你觉得要去爱没有感情基础的父母很吃亏,其实是我们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是主动者,不是吗?

误会之四,“爱”与“恨”是互为矛盾,我们选择了一种情感,另一种情感就要把它压抑下去,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两种情感同时并存,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感是一个人完整感情的两部分,缺一不可,把两种情感统一起来,这样我们就变得有弹性,相处也变得顺畅而愉快。

其实,我们心里是感恩父母的。“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去了,我们便只剩下归处了。”这个世上,每个父母都是有缺点的老百姓,很少有儿女完全满意的父母,大多数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不愉快,我们叫“相爱相杀”,相互伤害也是正常的。然而此生之后,缘分就尽了,为何不在此生还来得及的时候,相互原谅,多一点对缘分的感恩,把对婴幼儿呵护的温情也找出来分给父母一些呢?!真的,跟父母没必要较劲。

只要你愿意,再怎么“绝望”的关系都能调整好,就看你的用心程度。

与父母关系好坏(和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