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1)

荆州花鼓戏

历代艺人的轶闻趣事传说颇多,诸如讽谏时事,反抗封建统治压迫,投身民主革命,参加抗日斗争;忠诚戏业,矢志造诣,勤学苦炼,戏德情操,拼搏苦难生活,临危同舟共济,名优比武竞献技艺等等,历来对后人有所启迪。

一句台词遭大难

日伪时期,崔松率领弟子陈尧山一班人,在沔阳县汊河口演出,一天晚上上演《吴三保游春》,陈尧山扮演揺旦王干妈,台词中有一句“道士进门三口屎”,陈唱到这句时,顿时引发台下满场观众大笑。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2)

荆州花鼓戏

原来在场看戏的人群中坐着日本军官山口小队长,本是人民群众恨之入骨家伙,观众一听“三口屎”就觉得心声合拍地骂了 “山口死”,好生痛快而大发笑声。那个山口小队长一听骂他“山口死”,气极而去,当即派伪宪兵拿帖子来“请”戏班去“干杯”。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3)

荆州花鼓戏

至此,戏班只得停演冒死前往,日伪军在山口的命令督促下,将全戏班人捆绑吊打,并将“重犯”陈尧山用狗牙扣系住颈项,悬空反罾吊了一夜,直至气息奄奄,不省人事。当时,肖作君、郑飞舞等花鼓名伶去曾家咀演出,得讯后立即冒险去找当地的维持会长,要他从中周旋,后经维持会长向山口解释所唱是戏中台词,并非骂“山口死”才具保释放,全戏班老幼方脱虎口。

花鼓桥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迎亲的花轿从沔南村头小河木桥上经过,花轿刚抬到桥中间,突然狂风一阵,把轿顶刮走了,花轿连人翻入河水之中,新姑娘被淹死了。当地人为了纪念这姑娘,把整修后的木桥,改名“花姑桥”。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4)

荆州花鼓戏

年长月久,这花姑桥的西南边兴起一个三面环水的集市码头,叫“马鞍镇”。这里船商云集,市面繁华,每逢鱼汛季节, 更加热闹。当地人便接来花鼓戏班日夜演唱,轰动花姑桥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看戏的观众互相传讯,远舍近邻也相互邀约,去戏场看戏的、做小生意的人,都必须经过花姑桥。由于来往的人越来越多,拥挤争先,附近有位行好积善的老汉,发现这桥年久失修已有断垮的危险,便将自家准备做寿木的树料,一根根搬来,把木桥重新修整得牢牢实实。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5)

荆州花鼓戏

桥上经过去看花鼓戏的人们都说:“难为你郎呀!把这花姑桥修得这好?”老汉捋捋自己的白胡须说:“莫这样说哩!都为花鼓子戏哟!我看这桥就是花鼓子桥啊!”打那以后,人们都叫这座木桥为花鼓桥。

杨翰林礼优奉茶

清宣统二年(1910)间,名旦谢春城率戏班正在沔阳城演出,时逢杨翰林从北京回家乡探亲。一日,杨翰林派手下人捧着请帖,牵着马前去接谢春城赴宴。谢春城下马正将步入大门,只见杨翰林早已站在大厅门前,两旁都是地方官绅名流。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6)

谢春城

谢春城正想作揖行礼,杨翰林急行几步迎上,一把将春城的手抓住,正颜大声地抢先开口: “春城,你好大的驾哟!还要我差人相请,这回我就饶不了你!”春城一时不知所措, 杨翰林拉着春城的手向大厅内边走边说:“不把你的拿手好戏唱几出我们看看,我就不让你走!”春城这才展开轻松的笑容。

到了客厅中,杨翰林硬拉春城坐入客位首席,春城以礼谦让,不肯就座,两旁众人都抱拳相请,“请坐!坐,莫负翰林公的雅爱!”春城刚坐下,手下人连忙捧上一盏香茶,正要奉上,只见杨翰林趋前以手一拦,对手下人说:“一 边去,一边去!这个味不得让你玩。这杯茶该我亲手来奉!”随手捧过那盏茶,双手奉到谢春城手中。接着对春城说:“以后呀,我还想接你到北京城里去,唱唱我们乡土的花鼓戏哩!”

匡四苟出牢戏丘八

国四年间,当局政府明令禁演花鼓戏,一代名丑匡四苟被抓去坐牢,他在牢房里天天坚持练功练唱,自己编词自己唱,故得同牢房的“犯人”和 管牢房的班头禁子们的喜欢,后经观众和头人出面周旋,当事的答应放他出狱,可是有 一个条件:保证出牢以后不再唱花鼓戏。对此,他既不点头,也不摇头,更不答话,只 是长长地“哼” 了一声。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7)

打更

入夜时分,放他出狱,刚刚走到大门口,就听到左右街道巷里, 一边有小贩卖伏汁酒敲打的竹板声:咯打、咯打、咯咯打;另一边有卖糖的正敲着小锣: 当、当、当当。

匡四苟触景生情,顿时兴起,跨出门槛,立即亮出丑角身段步法,用 “写状调”高声唱道:“这一边,咯打咯打咯咯打,卖的是伏汁酒;那一边,当当当,卖的是甜冰糖……”持枪守门的丘八吼道:“你在搞么事呀?! ”匡四苟停唱答话:“莫吼,莫汪,你我是打锣卖糖,各归一行嘛!”望着丘八讪笑后,便扬长而去。

陈尧山买马灯找词儿

抗日时期,名丑陈尧山领班在沔南演出,有一天日场演出《喻老四和张二妹》,他扮演喻老四,唱到“我买一盏马灯”时,不再往下唱,却反复重唱这半句。

荆州花鼓戏十三种(荆州花鼓戏轶闻)(8)

《推车赶会》

观众迷惑不解,以为他又要在表演中展出新招,沉往气息盯着他。台下观众里有不少是国民党一二八师的下属官兵,其中有个高大个儿操河南口音的,跟着陈尧山每唱一个半句,就粗声大嗓地报一个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报到这里很不耐烦地问:“操他奶奶的!你买这么多马灯干啥?”陈尧山不慌不忙地往台口一蹲,大声回答:“俺的词儿丢了,不买这多马灯又咋样找哩!”

满场观众都真以为陈尧山在出新招了,顿时掌声四起为他喝彩。这时,台上打夹手的师傅才恍然大悟,连忙用外行听不懂的“燕子”(即行话)大声递出下半句唱词,陈尧山一听,才站起身来,进入角色,接着往下演唱。观众更加兴高采烈,点放鞭炮,军队的官兵们也都喜笑欢腾了。从此,陈尧山买马灯找词儿的佳话也就流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