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刚刚结束,晚上的答疑时间大家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没人提问,我就想在这40多分钟整理一篇文章,希望能稍微解答下有的家长的焦虑的提问:“孩子成绩不好,有什么办法提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学习是在学什么?又是在考什么?我们在学知识,自然也是考所学的知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考得很好,满分,而有的人却很不理想?同样一个班级,在学校的所有外部环境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会出现近乎于上中下这样的分层现象?相信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很多不同的理由,这些理由合不合理,我们暂且不论,今天我们就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一看。

什么是知识?网上有资料无数,以下这篇是我目前看到的解释最清楚的。

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 ,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 ,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what

what,是所有知识的基础。一生下来,就在被父母教,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时间段上来认定的话,在小学以前的时光里,都是在认知what。九大行星是什么。99乘法表怎么背。这类知识,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模仿和死记硬背。这类知识是构建整个世界的基础,有了这些定义,才可以认知更复杂更有用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很基础很简单,马戏团的动物也可以顺利学会,通过巴普洛夫实验的方法,小狗也能学会简单地算数,它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算数,但是它知道答对了可以有肉吃。

why

接着上面的话题,人类的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我们学会算数,不是为了答对后有肉吃,而是我们懂得里面运行的原理。why就是事物内在运行的原理,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从时间段上看,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博士毕业基本都在学习why。学习方面主要是思考和理解。大家在校园里努力学习事物的运行的内在原理,为的是了解以后加以利用。思想是指导实践的最有效手段。why的存在是因为,事物表面所呈现的多种变化,往往是由一种原理所驱使的。why从这种观念上看,其实是一种归纳法,由繁入简,从过去获取经验,指导以后的实践。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why这种类型知识做的最好。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的内在原理,哲学家研究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证明的内在原理。

how

认知了相应的事物,同时又明白其内在的运行原理,接下来就是动手改造这个世界。how是所有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书呆子、纸上谈兵都是比较高端的贬义词。说的就是只懂what和why,却没有把how做好。从时间段上看,是毕业以后进入社会的所有过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what和why学的好,并不一定能做好how,相反亦然。how学习的方法是实践。低层次的实践可以只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熟练工种。但是高层次的实践必须有what和how做基础。在当今社会里,how就好比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而what和why相当于人的简历和过去的经历。how和前两种知识的不同在于永远会局限于一个环境里,而前两种知识则处于理论里。要想做好how必须做好考虑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掌握what和why。第二,充分理解所在的环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符。第三,不断尝试!这是一个全新的方式,失败是所有成功他妈,失败是对what和why的重新理解。

who

who是四种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也贯穿于生命的每一秒中。因为你不是鲁滨逊克鲁索,而存在于人的群体社会里。who又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通俗的说法叫人脉。这由你的出身和所遇到的人所决定,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你出身贵族也许会有更好的条件学习what和why;如果你出生在贫困落后的农村,会更早地接触how。父母的影响还不止于此,有很多习惯会遗传给你。主观方面,可以分为沟通与识别。沟通是双向的,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你。在人的社会里相当重要,你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二手的,由前人总结的,要能够把对方知识翻译成自己的。识别,通俗的讲叫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记得有个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说,我不行啊,用好你们几个人就行了。当你处在这个社会的顶层时,你们发现面对的也就是几个人,只要这几个人按你的要求做好就行了。该类知识没有成行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往往这面你做好一两次,你就已经很成功了。刻意为之,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也许唯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扉,持积极和欣赏的态度面对所有人,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可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基本接触的都是关于“what”和“why”的知识,所以单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看,我们只要多关注这两方面,就会有一定的效果。有些家长因为毕业多年,不再接触中小学课本,所以对很多知识,问题,方法都已无能为力,但是如果家长想知道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缘由,需要的能力就是能分辨出“what”和“why”。

简单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只要掌握好“what”,也就是“知道是什么”成绩就不会差到哪去,再知道点“why”也就是“知道为什么”成绩基本就是优秀水平了。

以本次的期中考试为例,本次考查范围是五下第1单元至第3单元以及第4单元的部分内容。(这块可以先略读,等下和分析对比着看)

第1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2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3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些单元的知识点有:

第1单元 观察物体(三)

1. 观察物体时要注意观察的位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2. 在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某个固定的位置最多能看到 3 个面。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

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 12 ÷ 2=6 , 12 是 2 和 6 的倍数, 2 和 6 是 12 的因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0 )

2.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一说一个数是倍数或者因数。

3.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 ,最大因数是它本省。

5.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省,没有最大的倍数。

6.6 的因数有 1,2,3,6 ,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 1 2 3=6. 像 6 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

7. 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都是 5 的倍数。

8. 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

9. 个位上是 0 的数既是 2 的倍数也是 5 的倍数。

10. 整数中,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0 也是偶数),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1.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12. 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省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3.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4. 最小的质数是 2 ,最小的合数是 4 。

15.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奇数 偶数 = 奇数;奇数 奇数 = 偶数;偶数 偶数 = 偶数。

第3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一般是由 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

2. 一个长方体中有 6 个面、 8 个顶点、 12 条棱, 12 条棱可以分成长、宽、高相同的三组。

3. 相较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 正方体有 6 个面、 8 个顶点、 12 条棱。

5. 正方体的 6 个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12 条棱都相等。

6.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7. 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长×高 宽×高)× 2.

8. 正方体 6 个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棱长× 6.

9. 把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 n 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n ²倍;体积扩大 n ³倍。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1. 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 cm ³、 dm ³、 m ³。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

12. 棱长是 1cm 的正方体,体积是 1cm ³;

棱长是 1dm 的正方体,体积是 1dm ³;

棱长是 1m 的正方体,体积是 1m ³;

13.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用字母表示 V=abh 。

14.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 V=a ³。

15.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

17. 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作它们的容积。

18.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 L 和 mL 。

1 L=1000mL

1 L=1dm ³ 1mL= 1cm ³

1m ³=1000dm ³ =1000L

1dm ³=1000cm ³=1000mL

第4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分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 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 1 ”。

4. 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三分之二的分数单位是三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该怎么提高学习成绩(浅谈怎么提高学习成绩)(1)

7.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 1 。

10. 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11. 有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实际上是整数;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12.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3. 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共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 )列举法;( 2 )短除法;

14.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他们的最大的公因数是较小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 1.

15. 公因数只有 1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连续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两个质数是互质数。

16.分解质因数:(可以用短除法)

再附上本次期中考查所用的试卷,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除了第25题分析题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其余都可以说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只不过有的是直接从记忆中调出,放在相应的地方,有的需要做些重组(比如用积木搭出各种形状的东西,但所用的积木就只是那几种基本形状)。

比如第1题,只需要直接记忆“体积与容积的单位换算”(第3单元第18个知识点),但这样的题目还是有人会错,为什么,因为懒得去记,或者随意去记,记得模棱两可。

再比如第2题,需要记忆“ 1cm ³, 1dm ³, 1m ³, 1L,1mL的大小”(第3单元第12个知识点)(估计大小实物参照: 1cm ³大约为一个手指头(有指甲部分)那么大,1dm ³大约一个粉笔盒那么大(或者常见的三阶魔方), 1m ³大约两张课桌并排那么大, 1L=1dm ³一瓶矿泉水大约500mL,一大瓶可乐大约1.5L,1mL=1cm ³一小瓶口服液大约10mL)

题目很简单,但是所用的知识也是要花一定工夫去记忆的。如果总是在这样的题上出错,可以有理由地说这个学生学习是不够勤奋的,最最基本的部分都没有做好,怎么奢望做好下一步?想要得到好成绩也是比较难的,没有打好地基,盖不起高楼!

再看本次得分率最低的题目:第34题(附加题第2小题),

一个长方体木块,从上面和下面分别截去高为 4 厘米和 3 厘米的长方体后(如图),便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减少了 140 平方厘米,原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该怎么提高学习成绩(浅谈怎么提高学习成绩)(2)

需要记忆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第3单元第7,13,16个知识点);“正方体的特征(第3单元第5个知识点),作为附加题,当然不会让你直接套公式算一下就好了,这里需要把这些知识像搭积木一样重组,得到我们想要的样子。

(1)从一个长方体中截去一段,表面积会减少所截部分四周的四个面(这个结论可以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得到,可以直接用)上下都截,可以先平移拼接,上移到下或下移到上都行,即相当于截去7厘米高的长方体,变成我们熟悉的样子。

(2)截得所剩的是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可知,原底面是一个正方形。所以减少的4个面面积相等。

(3)减少的总面积140除以4就是每个面的面积,进而可求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4)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

这个题看着复杂,但分解后其实就是求几个是什么,从问题出发,原长方体的体积是什么? 原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 正方体的棱长是什么?

减少的面(长方形)的长是什么?(也就是长方体的长,底面是正方形,所以宽=长。)

如果连“是什么”的积累都没有,就更谈什么重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的重组,迁移,灵活用起来是一个难点,就好比给你一堆积木,虽然你知道用这些积木能搭出一座“房子”,但你不一定知道怎么把相应的积木放在正确的位置,那怎么办呢?可以去模仿会搭的人搭好的房子(整理题型,错题笔记),可以去看说明书(梳理知识点),最终你明白了房子的构造原理(知道为什么),用这些积搭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房子(知道怎么做,有了不同的方法),更漂亮的房子(有了属于你的更优的方法)。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赢得收获的,时断时续不行,三分钟热度不行,敷衍了事更不行!所以想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成绩好坏,不妨先了解孩子的知识学习正处于哪个阶段,①知道是什么?②知道为什么?③知道怎么做?④知道是谁的知识?

在所处阶段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在做?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管用多么完美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做好相应阶段的事,没做好的后果就是得不到好的结果。

PS:实际花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40分钟,学习不要老想着走捷径,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