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十单元,应从孔子对济宁嘉祥县的曾子说的这句话谈起。我国儒家的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是孔子曾子说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这个"孝道"被孔子称为“至德要道”。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1)

《孝经》

那么,为什么身体发肤受到损伤就会有违孝道呢?因为,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后,父母就会因此而担心,让父母操心,当然就是不孝了,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本单元《千字文》的第一句就是“盖此身发”,也和《孝经》上这个意思相同,这个“身发”就是身体发肤的意思。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单元《千字文》的原文: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盖: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没有具体意义。

(2)此:这个。

(3)身发:身体发肤。身,人全体的总称。发,人头上的毛。

(4)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另外,道家称道、天、地、王(人) 为四大;出自《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大,与“小”相对,表示尊敬之词。

(5)五常:仁、义、礼、智、信等五种伦理道德。五,指仁、义、礼、智、信。常,伦理道德。

(6)恭惟:恭敬思念。恭,尊敬。 惟,思考、思量。

(7)鞠养:指父母的养育。鞠,养育、抚育。养,照顾。

(8)岂:难道、怎么。

(9)敢:有胆识、毫不畏惧。

(10)毁伤:毁坏伤害。毁,破坏。伤,伤害。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盖(gài) 此(cǐ) 身(shēn) 发(fǎ) ,

四(sì) 大(dà) 五(wǔ) 常(cháng) 。

恭(gōng) 惟(wéi) 鞠(jú) 养(yǎng) ,

岂(qǐ) 敢(gǎn) 毁(huǐ) 伤(shāng) 。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我们人的身体发肤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所组成,称为“四大”。人的行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称为“五常”。

我们还要时时怀着恭敬的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警惕自己不要做出伤害身体及品德的事,别让父母担忧及蒙羞。

下面我讲一个有关“恭”、“养”文字的故事:

恭:恭的金文写作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2)

小篆写作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3)

原本的字义是肃然起敬的意思。从小篆的写法中可以看出,恭字有一个心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4)

意思是先有一颗肃然起敬的心,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恭敬的样子了。但是为什么心上面会有个“共”呢?其实“共”是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意思,用这个“共”字,再加上肃然起敬的心,代表与很多人一起相处时,要做到自我约束和尊重别人,就是表现出恭敬了。

养:养的金文写作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5)

小篆写作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6)

养这个字是一个“羊”加上一个“食”,原本的字义是供给食物给别人的意思。羊是性情非常温和的动物,加上“羊”这个字,代表供给食物给别人时,一定要出于一片善意,而且态度要和善,才能称得上是“养”喔!

我再讲一个曾子有关孝道的一个故事:

孔子有一位学生,名叫做曾参,他是一位非常孝顺父母的人,有一次曾参不小心受伤了,便着急的哭了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哭呢?曾参回答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曾参的意思是说,父母亲辛苦的养育我们,所以我们要小心照顾自己的身体,若是弄伤了,让父母担忧, 就是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7)

曾子

大家再想想看,因为身体受伤,让父母担忧,就是没做到孝顺了,如果我们没有好好修养我们的品德,做出让父母蒙羞、伤心的事,那是多么不应该的行为呢?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曾子的故里济宁嘉祥县,这里在古代为鲁国南武城,孔子晚期重要的弟子曾由,就是曾子,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曾经参与了《孝敬》的编制,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孔子不随波逐流的例子(千字文第十单元)(8)

济宁嘉祥县

济宁嘉祥县,因是麒麟发祥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隶属“孔孟之乡”济宁市管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京杭大运河。嘉祥县东临任城区,南接金乡县,西靠菏泽市的巨野和郓城县,北依梁山县,东北隔梁济运河与汶上县相望。这里目前还有曾子庙供大家参观

最后希望济宁嘉祥县的朋友都来关注我,并提出宝贵意见,如果大家对《孝经》,曾子、周兴嗣或《千字文》感兴趣的话,请帮助转发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