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敏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第二十六则《苏秦列传》,论述了两个问题,此为第一个问题——“前倨后恭”。

钱钟书来者不拒(钱钟书论前倨后恭)(1)

“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呢?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书生叫苏秦,一心想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苏秦觉得书读得差不多了,开始游说各国政要,结果无人理睬,两年后穷困潦倒,无功而归。兄弟嫂妹妻妾见状都嘲笑奚落他,说:别人出外都去致力工商,赚钱置办产业,你倒好,专门“事口舌”,好高骛远,妄想靠耍嘴皮子成大事,落得如此下场也是活该!”

苏秦无言以对,就忍气吞声,继续埋头读书,终于在一本周书《阴符》中得到启发,领会了打动国君内心的秘诀,于是,他开始深究各国的山川物产和优劣长短,以天下为视野,筹划了使各国免于纷争能够长治久安济世良策,再度出山。

苏秦第二次出游果然不同凡响,大获全胜!

苏秦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后认识到,秦国强而六国弱,如果六国不联合起来,势必会被秦国一一吞并,于是谋划了合纵抗秦的策略。

但要让六国国王信服这一策略,并非易事。苏秦从燕国入手,后又到赵国、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苏秦抓住各国君主希望国家安定以确保王位的心理,分析诸侯各国的内外形势,说秦国强大且有称霸天下之心,唯有联合才能免于秦国的侵犯。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竟先后同意了苏秦联合抗秦的主张,授权苏秦代表本国去斡旋。经过苏秦的精心劝说,六国合纵成功,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兼任六国国相。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随行车辆满载行装,各诸侯使者一路送行,气派堪比帝王。

此时,苏秦的家人们对苏秦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特别是他的嫂嫂。

苏秦的嫂嫂趴在地上,不敢抬头正视,只是低垂着眼帘拿余光偷瞄,将食物举过头顶来侍候。苏秦笑着说,“何前倨而后恭也?”意思是,想嫂嫂往日何等傲慢,如今却突然变的这般谦逊有礼了?嫂嫂仍然把脸埋在地面说,不曾想到,贤弟如今竟然这样富贵腾达哦!

钱钟书来者不拒(钱钟书论前倨后恭)(2)

这是《史记-苏秦列传》所记述的“前倨后恭”的故事。

接着,钱钟书援引《高祖本纪》讲刘邦的故事:

刘邦做了皇帝,他的父亲拿着扫帚迎上去然后倒退着扫除路上的落叶为他带路,这是古人迎接贵客的一种礼仪。刘邦当上皇帝后,在未央宫前殿设宴招待群臣,他高兴地起身祝父亲高寿,说:“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不务正业,不如弟弟勤劳。如今我成就的事业与弟弟相比,究竟如何呢?”殿上群臣都高呼万岁,大笑作乐。

往下,钱钟书由史学转到文学上来。

钱钟书说,世态炎凉,人之常情,后代文人叙事“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一一真有其人”,完全可以依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虚构。

其一,《水浒》的故事:

林冲被高俅陷害收管在沧州牢城营内,差拨不见林冲给钱,立马变脸,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狗血喷头。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其二、《儒林外史》的故事:

范进在未中举前,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斥责他,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可是当官的料;等到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忽然改口说,以小婿这般相貌堂堂,早知不是寻常之人。

其三、《太平广记》的故事。

有一个劫匪被巡捕追捕缉拿,他逃进寺庙,求菩萨保佑,承诺用一头猪做报答,此罪犯竟忽然隐身于床底,巡捕紧随其后而不见人,于是,也求菩萨保佑,并许诺一头牛,此劫匪果然现形,被捉拿归案。

钱钟书来者不拒(钱钟书论前倨后恭)(3)

前倨后恭的意思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前面傲慢无礼,后来又突然恭敬有加。

一个人变脸何以如此迅速呢?

钱钟书此节叙述,由史书实录延伸到文学虚构,想来对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内涵会有更深一层的帮助罢!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录:《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第二十六则

《苏秦列传》

(一)前倨后恭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以谢。”按《高祖本纪》:“太公拥帚迎门却行”,而高祖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今某之所业孰典仲多?”《南史•沈庆之传》:“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下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沈公’”。正苏秦所叹“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而“故是昔时沈公”又即俗谚之“苏秦还是旧苏秦”也。世态炎凉,有如践迹依样;盖事有此势,人有此情,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一一真有其人。势所应然,则事将无然。孔融言武王以姐己赐周公,苏轼言舜三宥而皋陶三日“杀! ”均以“想当然耳”自解。亚理士多德所谓“虽不实然,而或当然”(That is not true 。But perhaps it ought to be):布鲁诺所谓“即非情事,却人情理”;皆斯意耳。故小说院本中嘲诙势利翻覆,刻板落套(stock situation)。一英国旧剧写酒店主偕妻以讼事赴宫中,官睹面相识,问曰:“去岁以双鸡馈我者,非子也耶?”店主曰:“小人将岁岁以为例供也。”官呼堂下人曰:“汝曹观此夫妇皆朴实不欺,相其面诚笃之气可掬,吾言然否?”(See you this honest couple,……have they not/A pair of honest faces?”)对簿者亟曰:“家有二牛,不腆上奉。”官即呼酒店主曰:“无赖子!汝来前!”复谓众曰:“吾已审视此子,必为大憝。相貌奸恶,汝曹亦曾睹其偶否?明执法凭此容颜,虽无辜亦判绞耳”(Come near,nearer,rascal。/And now I view him better。did you e’er see/One look so like an archknave?his very countenance,/Should an understanding judge but look upon him,/Would hang him,though he were innocent)。不特如《水浒》第一0回沧州牢营差拨先斥林冲“贼配军满脸饿文”而后誉“林教头这表人物”,或《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户先呵范进“也该撒尿自照”,而后称“小婿这等相貌”,抑且如《太平广记》卷二九五《曲阿神》(出《神鬼传》):“有一逸劫,官司十人追之,迳至庙,跪请求救,许上一猪。因不觉忽在床下。追者至,觅不见,因请曰:‘若得劫者,当上大牛。’少时劫形,吏即缚将去。”即理所当然,事将无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