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从来,我们采访了三位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回忆了自己的高考往事,还真挺准的。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1)

“陶博文你还想不想上大学啊?”提起高考,25岁的小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数学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质问他,在得到一声冷笑作为回答后,老师给了他一巴掌,然后他啊了一声,接着转头冲出教室,一路奔跑,跑网吧去了。

“这大概就是我高考前的状态吧。”小陶说,“我已经认命了。”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2)

小陶家并不是很富裕,他的父亲在船厂上班,而他的母亲是个裁缝,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小陶的父母很看重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为儿子打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初中时小陶提出想要一台电脑用来学习英语,父母立马给他买了。不过小陶大部分时间是用电脑来玩游戏,那时候他玩劲舞团,据说是全校手速最快的男人,迷倒了无数少女。

但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小陶没钱,买不了漂亮的衣服,周围女孩对他的喜爱注定无法持久。在小镇,有钱买限定礼服的男孩才会有女朋友,这是他青春期永远的痛。

小陶成绩在镇上算是上游,小升初考上了当地初中的实验班,小镇只有一所初中,实验班背负了全镇去市里上重点高中的期望。

后来中考,小陶离统招线差了五十分,但为了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父母还是凑齐了每年7000的借读费,把他送进了市重点。

十六岁独自出远门,去市里上学,大家都说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可是去了市重点后小陶才意识到自己与好学生的差距,“他们的英语比我标准多了”,回忆刚上高中时的日子小陶如此说道:“有些知识点他们初中就学了,我完全不会。”

小陶也不是没有努力追赶,但本身就是差五十分进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周围同学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到高一结束要分文理班时,小陶在班里排名倒数,而倒数的几个人几乎都是借读生,这让他感到稍许安慰。

小陶唯一比城里孩子厉害的技能是翻墙,学校围墙很高,城里人一般认为不会有人能翻出去,不过小陶从小爬树,“城市里的围墙对我们小镇孩子来说不是问题”,他就这样每天宿舍熄灯后翻围墙出去上网,早上再翻回来,一年都没有被发现过。

小陶说:“玩游戏给我一种命运是可以掌控的满足感,学习的时候不会有,周围同学都比你厉害,不光是成绩上的。”

没有一个人知道小陶每晚出去玩游戏,由于经常在课上困得摇摆仍然坚持不趴在桌上睡觉,还作为刻苦学习的典型被老师大肆宣传,即天赋不足却异常努力,值得大家学习以及感到羞愧。

晚上翻墙玩游戏还能得到一个好学生的人设,这整个过程让小陶有一种微妙的快感,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被现实捉弄,这是他唯一能捉弄现实的地方。

小陶唯一一次失手是在高三的时候,他从宿舍阳台翻出去时落在一个保安的头上,谁会想到凌晨一点会有一个保安在宿舍楼下草丛中上厕所呢?

至此一切都说得通了,“翻墙玩游戏,在师长面前装作一副刻苦学习的样子,作风极其恶劣!”这是年级主任给他的评价,他们叫来家长,小陶的父亲当众揍他,母亲则是趴在桌子上哭。

但这并不能让小陶的成绩变好,即便他真的不出去上网了,他坐在教室里还是有一种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上课听不懂,也没人关心他。

小陶讲:“他们跟我说你还有希望,不停地给我灌鸡汤,那些话他们信吗?黑板报上面写着考上211打败富二代,他们是在搞笑吗?”

最终他干脆放弃了思考,成为了真佛系中学生,只有在受到严重刺激时才会做出比如跑向网吧这样的暴走事件。

高考后小陶去上了个三本,我问他“如果高考可以重来,你的人生会有什么不同吗。”

小陶答道:不会的吧,顶多上个二本,然后毕业了一样是去做销售。

我问他中学时光是否有遗憾,他说他喜欢的女孩就在隔壁班,每天看见她从走廊路过是他高中生活里唯一有色彩的时刻,不过高三下学期女孩就不来上学了。

“她出国读书了,后来我也没再见到她。”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3)

对小王来说,高考仿佛就在昨天。

她的事迹至今被班主任老师用来鼓励学生:高考前一个月二本线都没有,最后高出一本线三十多分。

考前小王是被认为没有希望上好大学的,三次模拟考她只上了一次二本线,但这并不能说小王成绩不好,或者她不努力,他们班一共就十二个人上了二本线,小王在班里算得上是中游偏上了。

小王所在的学校是当地一所乡镇高中,在全市三所高中里,小王的母校是师资力量最薄弱,教学设施最落后,每年成绩也是最差的学校,“中考考到我们这个学校基本上是没希望上好大学的。”小王一脸惆怅地说,“不过也还好,我妈说过,中考刷一半,高考再刷一半,普通人家的孩子有学上就很不容易了。”

在这里,墙上没有“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标语,老师不会问你“还想不想考大学了?”,也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压力,那种打了鸡血般的百日誓师大会这里也从来不办。因为全校几千人,能考上二本的也就几百号人。

“我们都知道,教学资源的落后,还有生源的素质,很多事情不是人能决定的。”小王当年的班主任陈老师非常坦然地谈起学校的各种问题,“市一中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学生基本上都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一路走过来的,我们不跟他们比,我们跟自己比。”

陈老师今年35岁,当年他就是从这个学校考上的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母校任教,这么多年他的班成绩一直都是最好的,“最多的时候能考二十多人吧,我们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清华北大是肯定没有的,但武大有过一个。”谈起过往辉煌,陈老师一脸骄傲,但他旋即又说:“还是不能跟一中比,他们有清华北大,一个班能考十来个一本。”

说起小王,陈老师非常激动,但他只是一个劲说“这个学生不得了啊,我记得她蛮用功的”,但要问更多细节,他也想不起来。究其原因,大概在于高考前的小王只是班上一个不起眼的孩子。

小王生性内向,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带着她独自生活。跟很多家长一样,母亲最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教育,但这位母亲不会给孩子很多压力。

中考前,母亲对小王说“我也没多少要求,你能有高中上就可以了。”成绩出来,小王只能上乡镇高中,她本来很难过的,母亲却说,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有一半人不如你呢。

这样的态度延续到了高考,即便小王模拟考成绩不佳,母亲也没给她太多的压力。

但不给压力的同时,母亲对她的照顾却又很细心,这个女人从小王高三开始便辞去工作,去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每天照顾小王的生活起居。她很少问成绩上的事情,多是问些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再就是“最近感觉怎么,压力大不大”这样关心的话语,在她身上能看到一种中国式母亲的无私与隐忍。

小王在班上没什么朋友,她总是独来独往,大部分老师对她的评价都是很安静,很用功。高考成绩出来后,说到她的名字,很多老师甚至不知道是谁。

我问她考前是不是有什么秘籍,小王摇摇头,她只是跟着老师的步伐,做试卷,一遍遍做试卷而已。考前一个月,他们平均每天做四套试卷,这只是老师发的。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4)

高考没有给这个普通乡镇少女留下什么惊心动魄的回忆,她印象最深刻的事发生在高考以后,小王说:“成绩出来后我们家办了酒席,我见到了很久没出现的爸爸,他很开心,别人说你女儿真厉害,他说哪里哪里,我没有功劳的,哈哈哈。”

小王现在在上海做市场策划,她把妈妈接了过来。

高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的命运,而在她的家乡,仍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进入她的母校就读,即便那是一所被认为“进来就没希望考上好大学”的学校。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5)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6)

老曹并不让我叫他小曹,虽然他才二十多岁。

老曹的故事也不复杂,但他连绵不绝balabala了两个多小时,从他决定不参加高考远走他乡读书到回国养鸡,其间经历都可以写一本长篇小说了。

在此只节选高考部分。

与我采访的别的对象不同,老曹没有参加过高考,但高考前的日子对他来说同样刻骨铭心。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7)

老曹是江苏人,高二分文理科,江苏的文科理科是有组合选项的,比如理科就是物理 化学,文科就是政治 历史,语数外算总分,选择的科目算ABC。

老曹选择了物理 地理,这个组合在当时是非常奇怪的,大家觉得,只有理科不好又不想读文科的人才会这样选。老曹所在的学校是省重点学校,进一步地大家觉得选物理 地理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废物。

老曹就是这样的废物,他理科不行,物理化学生物没有及格过,他文科也不行,他觉得希特勒是英国首相,美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命运安排这个废物去了废物班,但他发现班上不全是废物。

外地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当地富商巨贾家的孩子,高二生活只是作为一个跳板,最后都是要出国读书的。

老曹反而成了班里最用功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这让人心慌。”老曹讲。

小高考老曹考了四个C,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跟他讲:我要是你爸爸,现在就准备送你出国了!

老曹的爸爸,据老曹描述,也是个废物,但是祖上阔过,也算是个体面人。老曹16岁时,他爹光收地租就每月一百多万进账了,这也成了一个老师用来激励普通学生的梗,“你以为你爸爸是曹瑞天啊。”他们都这么讲。

老曹的爸爸从来没有关心过儿子的学习,当老师把他爹叫学校里准备共同商议老曹的未来时,他爹甚至以为儿子是不是吸毒了。“你小子是不是偷我的XX了。”他爹当众这么说。

老师忙讲:“曹先生,不是的不是的,小曹是个好孩子,跟您不一样。啊,不对。总之,我们叫您来是想谈谈小曹的未来,您看他是不是出国读书比较好,我们班很多这样的,报了我们的出国班,陈总的儿子已经确定去斯坦福了。”

老曹的爸爸说好啊好啊,我儿子去哪呢?

老师说:哥伦比亚大学不错。

于是老曹他爹当场交了十几万中介费,老曹就走上了出国留学的不归路。

老曹最后去了北美某野鸡大学,高考前的时光他基本是在玩乐中度过的。但这段时光里仍然有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

比如他网恋,双方约定要一起去国外,可是在第一次视频后,对方就迅速地把他拉黑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老曹很伤心,他需要安慰,而他又没有朋友,他能去哪里呢?

最终他去了学校,晚上十点半,他默默坐在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埋头写作业。坐前面的同学拿出一袋面包,问他吃不吃,“好久没看到你了,你是不是被录取了?”同学讲。

老曹摇摇头,又点点头。

同学说:“你看起来不太开心诶,有什么大不了的,放假我们去玩游戏吧。”

教室里,只能听到空调的声音,墙上“多考一分,打败富二代”的横幅在空调风中摇曳,老曹啃着面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那种状态让人印象深刻,以致多年后回忆起来,没有参加高考的老曹也觉得这是他难以忘怀的高考记忆。

假如回到高考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你会对高考后的自己说什么)(8)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次重回高考的机会

你会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