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广东广州,以“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为主题的2021年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100亿规模的重大专精特新产业基金项目在会上签约。图/IC photo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有利于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激发创新活力,也有利于完善产业生态,推进补链延链优链强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地方产业升级。
新京智库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城市报告》显示,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信部先后公示了四批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9000多家。各行业的“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城市分布与城市GDP呈现高度正相关性。但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123家,在全国排名第15位。2021年广州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元,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上高居第四。
为何广州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何跟经济体量不匹配?
“小巨人”企业数量与经济体量不匹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其产品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任一特点的企业。
从城市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城市分布数量与城市GDP呈现高度正相关态势,GDP过万亿的城市依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集中地。
企查查数据显示,前四批9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前30强城市共有5175家,占总数56.25%。可以说,前30强城市集中着全国超半数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共有596家、505家和445家。
不难发现,在2021年经济总量前四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小巨人”企业数量也排在前四,只有广州“小巨人”企业数量跟GDP排名没有呈现正相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广州共有123家企业入选,在全国排在第15位,数量不仅少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也低于武汉、成都和合肥等中西部省会城市,仅仅比西安多九家。
从广州第四批入选企业来看,据南方日报的梳理,广州第四批55家“小巨人”企业与前三批68家“小巨人”企业相似,主要分布在12条产业链上。重资产属性依然相对明显,更注重高端制造业和升级传统制造业。
其中,包括软件和信创产业链有12家,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链分别有7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分别有4家,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链分别有2家,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时尚产业、建筑业和规划设计产业链分别有1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广州在前四批次的1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有55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49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11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四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家,建筑业和文化行业各有一家。
如果跟北京、上海和深圳对比,在制造业上,广州55家比北京79家少了24家,比上海185家少了130家,更是比深圳217家少了162家。
在衡量城市创新实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上,广州只有49家,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一数量分别是434家、233家和54家。
广州一家轿车生产厂车间。图/IC photo
跟产业发展方式有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产业赛道,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三座城市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实力出众。
拿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来说,超七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
相比之下,从各种因素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与深圳存在较大距离,这主要与其长期的发展条件差异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广州在制造业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少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原因。
例如,《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2)》就曾指出,广州制造业“前台”(终端产品、链主型、枢纽型等)门类比较齐全,表现尚可,既有量的优势,也有一些质的突破,但“中台”(中间产品、工具手段、共性技术、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是主要发展瓶颈。
特别是新材料、高端装备、软件、生物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作为一座以服务业见长的城市,制造业比重在广州经济中的占比一直不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保持在70%。
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9:27.35:71.5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28.1%和71.1%。
新京智库注意到,2015年以来,广州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从30.2%一度下降至2020年的22.9%。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已经意识到制造业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造业立市”。这是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后,制造业首次在近些年广州城市发展的定位中占据主位。
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对此评论说,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体现“千年商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嬗变和重振出发。
后备力量雄厚
广州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2021年广州工业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工业发展实现强劲回升。
202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广东省有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胜出,跟广州有关的有3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分别是广州协同周边城市打造的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三个集群。
制造业在强势回归的同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上,广州也是在加大力度。
今年4月份,广州市政府官网发布印发《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这是广州历史上首个专门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每年将安排三亿元左右资金,三年投入约九亿元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梯度培育、技术创新等八大行动,在资金支持、技术改造等七个领域给予支持。
该行动方案也提出广州力争到2024年累计培育25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同时还提出培育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军迅速成长。
据了解,目前广州拥有4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5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拥有数量可观的省、市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后备力量,这无疑是广州实现上述目标最大的底气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州来说,城市产业能级的跃升急需“专精特新”企业来支撑,提出“制造业立市”无疑十分关键。
新京报记者 查志远
编辑 柯锐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