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是,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学普及首次写入今年一号文件(2月4日《北京青年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转基因标准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转基因标准号
聚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是,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学普及首次写入今年一号文件(2月4日《北京青年报》)。
针对网上某些疑虑,在2月3日中国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谈到,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是我们一贯的政策,我们支持科学家抢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够落伍。
一段时间来为何转基因在中国研究出现“制肘声音”?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是,会诱发什么中国人基因改变。由于此技术来自西方转基因就被一些人们戴上可能会“危害中华民族安全”的大帽子。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的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将基因改制技术实际投入农业生产领域以来,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的55%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有专家称,从21世纪以来,美国基本上每一种食品中都含一定量的基因工程成份。
多年来,对这项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科技领域在研究方面也下了一定功夫,而且成效显著。人们注意到,从2007年以来的一号文件先后有六次想到转基因: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强调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提出“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
与前五次相比,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更显得客观全面。可以说今年的措词同样平衡了各方面关切,首提转基因“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意味深长。中国转基因领域经过多年“折腾”后,从政府到行业内都已经看到,由于过去重科研轻科普,转基因知识出现真空,转基因被妖魔化,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导致转基因产业化搁浅。
中央在研究转基因方面,把“研究安全管理”放在首位,这就回答了一些人们的担忧;同时,把“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令人看到在中国转基因研究方面高层的唯物辩证思维。
其实,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上,谈到转基因,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自主创新,即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转基因的清晰表述恐怕就由此而来。
从转基因技术引进过程,人们自然联想到改革开放。在打开国门之初,不是同样有人有“中国会出现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担心吗?35年的开放历程告诉人们,只要根扎中国大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善于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开放同样可以为我所用。35年来,中国经济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打开窗户,吸进新鲜空气,同时及时捕驱虫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记得,当互联网刚出现之际,人们又曾担心网害,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普及互联网,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假若沿用往昔闭关自守政策,情况又如何?不言而喻,中国又会出现落后挨打的局面。
因此,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学普及,对于公众来说,放下“成见”,理性看待转基因,或许更为有益。再说了,即使不谈产业化,转基因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围绕它的各种辨析、思考也是非常有趣的,至少可以开拓思维、启迪智慧就不言而明。应该明白,任何科学都允许争论,而且科学界内部对科学进展都有批评,然后才有进展。对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科学界特别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界,自身有严格的标准远高于媒体、内容超出一般人的议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分子生物学界对应用转基因有普遍的共识,而不是有很多争论,对于其中具体科学问题需要严格、也需要有对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组织、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会和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才会多次声明转基因食品无异于一般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中文媒体常常不严谨地说转基因是有科学争议的问题,这是不懂科学规律、误导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