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渊源,由姓而起,今考父祖,以为志念。余之盖氏,幼长于东北,上溯于莱阳,搜罗于网络,得信息记于此。

新春佳节,返乡祭祖,走亲访友,好多盖姓族人一见到姓盖的本家都分外亲,说说家乡论论辈分,距离马上拉近不少,就像多年未见的亲戚一样,非常近乎。

闲暇之余,在翻看研究族谱并与族人交流后,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及家族历史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爱好,由此产生了追溯祖源寻找祖先迁徙繁衍生息的想法。

盖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202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人口约二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公族贵胄大夫王欢的封地,属于以封地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地名为盖(今山东省沂水县),齐国公族贵胄大夫王欢因功受封于盖,在王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盖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盖氏正宗。盖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欢为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公族大夫王欢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叫王欢,他因功受封于盖邑(暐邑,今山东沂水)。在王欢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盖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盖氏正宗。盖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欢为得姓始祖。

该支盖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盖姓在历史上来源众多,关于源流一,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其主要的一支与吕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吕尚封于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时,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孙名傒,史称高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赐食邑于盖(今山东长清西南),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称盖氏。

源流二

源于各少数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的记载,卢水胡人中的西羌族复姓盖拉氏,又有鲜卑族复姓盖楼氏。其实,所谓“鲜卑盖楼氏”原为羯胡部的一个分支卢水胡的姓氏,被北魏政权吞并后归附于鲜卑拓拔部,称盖楼氏,实际上就是西羌盖拉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06年)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入主中原,其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此期间,盖拉氏、盖楼氏皆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盖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盖氏正确读音作guó(ㄍㄨㄛˊ)。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世居新巴尔虎左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盖珠氏后多冠汉姓为冯氏。

该支蒙古族、满族盖珠氏汉化盖氏读音皆作gài(ㄍㄞˋ)。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盖氏、葛氏等。

该支满族格佳喇氏汉化盖氏读音作gài(ㄍㄞˋ)。

源流五

源于改姓。明代云南腊撒长官司长官盖氏由况氏改姓盖氏。

源流六

据《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所载,楼姓之后有因避仇而改为盖姓者.

据《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此改姓应发生在南宋(1161年)以前。

源流七

源自葛天氏,其读音为ge(ㄍㄨㄛˊˇ)。盖氏中部分源于葛天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迁·徒·分·布

迁徙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地名为盖(今山东沂水),后来齐国大夫王欢被封在盖,其子孙取邑名为姓,称为盖氏。

  据古籍记载,历史上在战国时期魏国曾出过盖娄氏,后来盖娄氏却未能流传下来,理应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简化成了“盖”姓(因在后期的同地出现了盖娄氏改为盖氏的例子),成为盖氏的又一支源。

  根据《姓苑》记载,盖氏望族出于渔阳、洛阳。古代的盖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盖氏家族就发祥于此。盖氏除了以战国时期的齐大夫所传的后裔为主流外,还有两支外来的组成部分,不过,经过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

  盖氏望族居于安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

  元末动乱以后,加剧了盖氏族人南徙于更多南方省份的步伐,连云南边陲也有盖氏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盖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天津等地。

  明、清两朝,盖氏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山东半岛以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邻界之地区。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三省之盖氏贫民有乘船渡过渤海,或在葫芦岛登陆,或在旅顺岛登陆进入东三省谋生,因此中盖氏以胶东半岛之渔民为众,故后世盖氏以落籍辽宁大连为多。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分布

  起源于山东的盖姓,一直在山东地区活动,逐渐向四周发展。

  宋朝时,盖姓大约有2万3千人,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明朝时,盖姓人口急剧减少,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等地。

  当代盖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8%,为第二百八十五位姓氏。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盖姓人口增长率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山东、陕西、吉林、辽宁等,黑龙江为当代盖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盖姓总人口的33%。

  盖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辽吉大部、山东东部,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有的达到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居住了大约60%的盖姓人群。

今山东省的临沂市三区境内,特别是临沂市兰山区的盖家沟是临沂盖姓起源地。潍坊市峡山区、莱阳市、东营市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滕州市、高唐县、阳谷县、乐陵市、威海市、德州市宁津县、青岛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石桥市、盘锦市、瓦房店市、抚顺市、辽阳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敦化市、扶余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市、佳木斯市,四川省的乐山市,贵州省的毕节市,山西省临汾市等,江苏省的苏州市、丰县、淮安市楚州区、扬州市宝应县,天津市的滨海区,河北省的泊头市、行唐县、承德市、邢台市、邯郸市、南宫、枣强县,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湖北省的黄石市,上海市,安徽省的亳州市,甘肃省的泾川县(尤其是该县丰台乡盖郭村,90%以上都是盖姓),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盖氏族人分布。


山·东·莱·阳·盖·氏·缘·起

始祖盖公[演],自明朝洪武初年,兄弟三人由山西省小云南移民到山东。

长兄在济南府,次兄在寿光县,本始祖[演]到齐东莱阳县。

初居凤翥山阴,迨后所生日益繁衍,左右村落同源共流,根固枝繁叶茂。

初始我祖形单影只,举目无亲,三世单传,仅之一线。然天佑我祖,至五世分二支,六世分四,七世竞分十六支。

胶东的盖姓发源地是莱阳姜疃镇凤头村。

村边是一条小河,名五龙河。村中有座小山,名凤头山。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1)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2)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3)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4)

主要分支:

一世祖为演老帝,二世政,三世忠(忠为长子,共兄弟七人,其他六人未有记载,可能移居他乡),四世世荣,五世志得(老长支)、志友(老二支)。

自此,五世分二支,六世分四支,七世分为十六支,莱阳盖姓得以繁衍壮大。莱阳盖姓家谱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39年,在册二十六世数万人。

老长支[志得]十个孙子分为:

老二支[志友]六个孙子(居泊庄)。

北五(屋)二支系[整]祖的后代,由凤头村迁居庵里(现姜疃镇安里村)上疃,至八世分为二支:长支[仓]、二支[昶],九世五人,至十三世分为十四人,散布在其他村落如鲍村、龙湾泊、东羊郡、东朱皋等,外地及东北也有我二支的人居住,大部以耕读为业,忠厚老实,勤俭持家,支支荣盛。

分迁之前世系表:始祖 演二世 政三世 忠四世 世荣[老长支]五世 志得[北五支]六世 腾秀[北五(屋)]七世 勉(长支),迁居姜疃桥整(二支),迁居庵里上疃贵(三支),迁居姜疃端(四支),凤头东疃振(五支),凤头西疃[南五支]六世 腾飞[南五(屋)]七世 胜(长支),迁居前大策冲(二支)智(三支)东(四支),迁居大策郁(五支),迁居庵里[老二支]五世 志友,居泊庄六世 腾万七世 轮 喜 铿 从六世 腾花七世 仲贤 训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郡望

渔阳郡:秦朝时期置渔阳县,其时地在今北京密云西南一带地区。秦、汉、魏、晋诸朝均为渔阳郡。隋朝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朝时期为玄州渔阳郡、唐朝时期为蓟州渔阳郡。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朝时期省入蓟州。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时期亦为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位长川县置郡,治所在安阳(今河南息西),领安阳、乌水二县。西魏时期改为北秦州,后又改为交州。隋朝开皇三年废黜,但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为纪州,安阳称为长川;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州,又废乌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部一带地区。

洛 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堂号

渔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崇贤堂:唐朝时候,盖文达、盖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们见他一门多士杰,因称“二盖”。盖文达博览群书,尤其精于三家《春秋》,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盖文懿为国子监助教,晓譬密征,远近敬仰,拜国子博士。


宗·祠·通·用·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宗开盖邑;

  秀毓安阳。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盖姓的源流和郡望。

  云台图像;

  瀛洲列名。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要阳人盖延,字巨卿,跟从刘秀平定河北,任偏将军。刘秀建东汉后,任他为虎牙将军、左冯翊,封安平侯,图像被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唐代信都人盖文达,博览群经,尤其精通《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贞观初年,由秦王文学馆学士升谏议大夫,又官祟贤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

  任司隶尉;

  治黄老言。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盖宽饶对策高第,官司隶校尉。下联典指汉盖公善治黄老之言,曹参为齐相,问以治道曰:“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

  春秋传学;

  二盖驰声。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盖公,善治黄老之言。下联典指唐·盖文达、盖文懿,以儒学称,时号“二盖”。

  春秋传学;

  达懿驰名。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名高司马;

  望出渔阳。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盖宽饶。下联典指东汉·盖延。

七言通用联

  治黄老三齐致聘;

  讲春秋二盖驰名。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胶西人盖公,精通黄(帝)、老(子)学说。曹参为齐相时,派人请他,他对曹参说:“治理国家,贵在清静,百姓自然会安定。”曹参照他的话去做,果然使齐国大治。下联典指唐代信都人盖文达、盖文懿,当时号称“二盖”。盖文懿在高祖时任国子助教,以《春秋》等儒家经典教授王公子弟。后官至国子博士。

  云台武臣超一世;

  瀛洲学士重千斤。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虎牙将军盖延,字巨卿,要阳人。累战功拜左冯翊,封安平侯。下联典指唐代国子博士盖文懿,与同代文学家馆馆博士盖文达并称“二盖”。唐代崇文馆学士盖文达,博涉经史,尤精春秋三家。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田汉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戏剧家田汉赠盖叫天联。

八言通用联

  经名贯通,众称二盖;

  远近宗仰,博洽三家。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国子博士盖文懿,与同代文学家馆馆博士盖文达并称“二盖”。唐代崇文馆学士盖文达,博涉经史,尤精春秋三家。

八言通用联以上

  威重虎牙,肖玉容于云阁;

  文蜚风采,列金马于瀛洲。

  ——佚名撰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盖延。下联典指唐·盖文达。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盖氏家训》

家训小引

  古之世族皆有家训,颜柳其最著也。但文义渊深,愚者昧焉。今作家训数条,以作家规,不求辞藻之工,惟取明白晓畅,盖为中人以下者设也。若良马见鞭影而驰,亦安用此喋喋为哉。吾族人试读過,退而自省,且为后生辈悉举而讲明之,庶几劝善归过,共为正人,则此训虽俚,不仅托之空言矣。

愼行习

  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是也,第不慎之于始,非但博爱不专,抑且一事无成,惟因人之业,秀者习经,可以飞腾,而上朴者负来,可以衣食无亏,即为工商,亦可以资器用,亦可以通有无,凡此四者,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乃不见异而迁焉,我族子姓日繁,务令各习一业,精于勤,无荒于嬉。自见家道渐昌,兴隆日起矣,若游手好闲,而一无所事,其不致致倾家败产者几何耶。

择嫁娶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盖夫妇为人伦之首,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不可不预为審择者也。择之何如?栢庐家训云:嫁女择佳婿,一言尽之矣。若娶妇,必访其母氏之贤否,女子之贤慝,门闾欲其相当,年庚欲其相若,然后通之,以良媒聘之以六礼,切不可贪富贵、慕势利,而以子女为攀缘附会之阶也。况闺门有训,一切为妇之道,尤宜谆谆教诲之,不然,牝鸡司晨,为家之索矣。

行庆吊

  我族自文达公以下,分为五大分,迄今各分服制虽尽,要皆一本之亲,如概从疏畧,将来渐成陌路矣。其如敦本之义何嗣后,凡遇庆吊大事,各分须先传一信,不论远近,临期亲到,资费不拘多寡俱可,若亲房及素有往来者,听从加厚,盖联属情义,惟俭朴始可久而,至于主人,丰约亦宜量力,不必过费滋累耗折。

积阴骘

  阴骘者,悯凶乐善,济危扶难,行于人所不必感,出于人所不及知,非齐僧布施之谓也。我族一脉相传至今,子姓繁昌,皆祖宗深仁厚泽所致,我等蒙享其利,固不敢上忘祖功宗德,尤宜勉于为善,培植元气,下贻子孙无疆之福。况乎积德不论贫富贵贱,力可到处常行好事,力不到处常存好心,岂不族益昌炽,而世德相延于亿万年哉。

辩交游

  人而无友,故不可成德,而友有损益,择交尤不可不慎。宣圣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之详矣。第今之人,或以势利相交,或以酒肉相好,其始也,携手同心,若可以通有无,其继也,品茶谈月,亦堪以共来往。迨至时异势殊,平生之好顿弃,故友视若途人,招之而不来,求之而不恤,又何取乎友哉。此无他,交友之道,辨之不早辩矣。语云: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盖可宗乃得观摩之益耳,故交者,立身之大要,凡吾族人尚其慎诸。

务勤俭

  富室之子每好奢华,纨绔之儿习成懒惰,不勤不俭,贫贱之阶也。民劳则思善,人逸则思淫,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逸乐其可过乎?邓高密有十七子令各占一艺,勤也;公孙丞相布被安眠,高侍郎食无兼味,俭也。卿宦且然,况士庶乎。不勤不俭,未有不丧家而困穷者。

禁词讼

  词讼者,丧身之本也,捏无实之词,以逞聪明,造阴险之计,以诬善良,甚至轻遗体以受刑辱,枉是非以求侥幸,欺人欺己所不恤矣。是以君子能忍,受诬不辨,不失足于公廷,引过自归,不角胜于群小,此岂畏缩不前哉?亦谓直道自昭天壤,公论自在人心耳。我族人切莫以小忿而乱大谋,诩诩以词讼为能也,若讦人阴私,隐为帮讼,更宜戒之。

戒饮博

  孟子云:“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是谓不孝”,夫古之人博弈,不过适情而已,今之人倾囊不顾,每以博而入于匪类者有之。古之饮酒,为人合欢而已。今之人沉湎不返,每以饮而蹈于法网者有之,由是强则作歹为非,弱则脋肩谄笑,向令父兄之教,克先何致,子弟之率不谨乎。我族尊长,宜各防微杜渐,禁于未然,是使父母之养有资,而博弈饮酒之弊泯矣。

谨祭祀

  礼曰:“春雨露即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祭祀以时。”所以教人孝也。且鹰先祭鸟,獭先祭鱼,物尚如此,何以人而不思报本乎。今约为定制,每至岁时节序,将临祭祀,十日之前,须谕知通族,至期少长咸集,合祠祭祀,而趋跄拜跪,各竭其诚,切不可视为奉行故事,如是则水源木本之思,庶稍展于万一矣。至生死期祭辰,各祀于家,生子三日及娶妇三朝,皆告于宗庙。

誌坟墓

  坟墓者,先祖之体魄所依也,为子孙者,孰不欲世守而勿失乎第岁月遞嬗,陵谷变迁,既无碑记又失传闻,遂使祖坟移为荒坵,甚至犁耕为田壤,挖掘作池塘,大可恨也。故凡先祖坟茔,无论远近、新旧,均宜竖立石碑,镌文其上,曰某朝某府君配某氏之墓,如有官职功名,亦宜书出。如是即子孙式微,拜扫不及,而墓誌永存,人亦无敢毁坏矣。况祖宗之血脉潜于子孙相通,弗替引之乎。

孝父母

  父母生我之恩与天地无二,凡事父母者,输诚竭力,奉养其身,承顺其意,使父母身安逸乐,乃免不孝之诛,少有违忤则通天之罪何所逃诸,乃人不知此理,遂生怨怼,甚至谇语违言,以自取罪戾,良可哀也。人子于父母,悦我则起敬起孝,憎我则自怨自艾,庶可以补顾,复而不失其懽心矣。至若父祖有爱妾、庶子,而欲偏頀阴厚者,则亦不可与之较矣。

重师范

  师也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必尊之重之,忠而且敬,而子孙之贤者,固可日进高明,即子孙之愚者,亦可变化气质。如延师惟是虚词虚意,不以礼接之,而欲子弟之受益于师,且谓诗书不误人也,其可得乎?我族人尚其尊师重道,而不为晚近之所为,斯可矣。

摈蠹行

  何为罪魁,奸盗邪淫是也,何谓下流,娼尤隶卒是也。吾族祖宗流风余韵,清白传家久矣。为子孙者安可败坏家风,而不为端人之事哉,如我族人倘有不顾廉耻,所作所为,玷辱祖宗者,无论长幼尊卑,必指名削谱,永不许入祠,各分人其自爱焉。

修世系

  所贵乎世家大族不徙以富贵是雄也,以世德相承之久耳,惟其久也;昭穆之详非传说所能及,谟烈之盛亦非闻见之所能周,不有谱为之记载,世远年湮无可考证,必有视至亲为途人,昌他人为远祖矣,虽有孝子慈孙,百世之下欲为考证,亦无如之何矣。由是知,谱诚故家之首务。而子孙尤当汲汲焉,凡我族世系需二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不然遗忘谬戾所不免矣。

重祠宇

  祠宇之设,一以妥祖考之灵,一以萃家族之涣,一以教子孙之孝,甚矣祠宇之重也。第今之人治私室,则规模惟恐其不敞,而于庙宇之兴废则不加意焉。何为己谋者重,而为祖考谋者轻耶,噫弗斯甚矣。夫仁人孝子粢盛不洁,不備饔飱,祭服不具,不营衣裳。况祠宇为祖先之灵爽所托乎,凡我子孙宜及时修理,慎勿因循以致倾颓,且龌龊污秽之物尤不可置于祖庙之内。

和兄弟

  赴急难,御外侮,虽死不避,惟兄弟为然,盖一气所分而亲爱之情根于天性耳。夫兄弟之情其亲若此,宜其式相好,无相尤矣。而人世间每至入室操戈,不免阋墙之变者,岂有他哉,无非以产业资财之故,遂伤手足之情也。呜呼!急难之顾死生且所不计,而财产之微视死生何如也?古哲轻生以全兄弟之义,今人争财以忘天性之亲,惑亦甚矣。孔子云:“兄弟怡怡”凡我族人共铭佩之。

敬长上

  小人之情,喜于妄自尊大,进退答问之间,倨傲自肆以为得意,而不知侧目哂笑者交集于前,弹指议论者群起于后,非但不能自尊,抑且动辄得咎耳。故有道之士,德业愈高,则意气愈下,名望愈重,则礼貌愈恭,无论内外亲疏,凡我长上之辈,无不退让以循礼。易曰:“谦受益”,可不思欤?至于以长虐幼,以尊凌卑,公议难容,能无自愧乎。

训子孙

  子孙之贤与不肖,门户之盛衰因之,而父兄之教育与否,子孙之贤不肖因之。是以君子为子孙计,积阴德以庇之,躬仁义以导之,明经史以励之,严课程以督之,日就月将,激此劝彼,庶几,德业事功,骎骎日上,其不能者亦需朝夕训诲,令其务勤俭,知廉耻,乃不至辱我门户。

正名分

  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以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名分者也,风化之所关,不可以毫发僭越也。由是长而父兄伯叔,幼而弟侄子孙,各有定分,行必有序,立必有方,坐必有次,见于家庭,则趋而进,遇与道路,则拱而立,虽盛富大贵,不可骄于宗族,怒色疾生,不敢加于尊长,此无他,分定故也。苟不各自谨慎,而有干犯名分者,各分长轻则呼叱之,重则挞罚之,如敢抗违,通知合族,以不孝不悌论。

端品行

  品行之不端,出于贫贱者多,出于富贵者更不少。盖贫贱者以家业寒微,不顾名节,每致愈趋而愈下矣;而富贵者以衣食丰足,情欲多端,每致愈侈而愈纵矣。如是而欲行端表正,岂不难乎!我族人须立其品行,即家业之厚丰薄啬不同,均宜互相劝勉,学为端人,迨至风俗醇厚,人心正直,孰不仰而慕之。曰:某族某良士某良士哉。


祠·堂·古·迹

莱阳盖氏宗祠

追远堂是莱阳盖氏祠堂,俗称老家庙,坐落于姜疃村,侍奉莱阳盖氏1(演)至7世远祖,1930年代毁于抗日战争;奉先堂是姜疃北五长支祠堂,建筑年份晚于先正祠,1980年代拆除;先正祠是姜疃北五三支少三支即格子房祠堂,侍奉格子房8(威)至14世远祖,1970年代拆除;思敬堂是格子房小支祠堂,俗称客房,侍奉本小支15世(兆生)及以下远祖,建筑年份和先正祠差不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5)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6)


历·史·名·人

几千年来,盖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这里仅撷取盖世家族祭祖对联里记载的两位历史名人一飨家人:

汉代功臣名延百世,唐朝学士文达千秋。

这幅盖世家族的祭祖对联,上联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将盖延曾为平定战乱、建立东汉王朝屡立奇功。刘秀称帝后,任“虎牙大将军”,封平安候。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7)

盖延:身高八尺力大无穷的猛将,东汉的开国功臣

下联记载了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大学士”之一的盖文达的事迹,盖文达博览群书,由文学殿士升任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8)

盖文达:“唐十八学士”之一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祖文韬武略,名垂史册,光照千秋。

“水源木本呈先泽,春露秋霜启后昆。”我们要饮水思源,追念祖德宗功,用孝道来熏陶后代,发扬光大,这是功在千秋的壮举。


盖·氏·图·腾

盖姓分布(源远流长的盖姓族群)(9)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1984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爸爸妈妈商量供奉的事情,请我家东院三爷北京来的一个姓夏的朋友写宗谱,这个夏爷爷是个老教授,闲时从北京来看望他的老朋友,因为字写得好,所以在他旅居期间,乡亲们家里有事需要写字的都来找他,他也来者不拒,乡亲们也是拿他当贵客,夏爷爷的字写得确实好,我深象最深的是那幅宗谱对联:汉代功臣名延百世,唐朝学士文达千秋,现在知道了写得就是汉代名将盖延和唐朝学士盖文达,当时虽然对这幅对联的意思不甚了解,但也通过宗谱知道了自己是盖氏二十四世人。

转眼30多年过去了,2020年孩子考上北大后,莱阳盖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联系上我,这才正式认宗归亲,对自己的前世今生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于这样的终极三连问,我也有了自己的思索:

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为一个家庭、家族、氏族修谱,使千秋万代的子孙有根可寻;使所有他乡游子有一处精神家园,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正能量”。

家谱、家风、家教、树碑立传,都是中华民族优秀遗产“家文化”的传承,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的氏族从什么地方迁徙而来?自己的家族如何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祖上几辈都出过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修谱,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大事,很神圣、很庄严。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生存压力,为一个六、七百年前、谁也没有见过的老祖修谱,能帮助你求职加薪?能帮助你买房月供?能帮助你孩子就近入学?能帮助你解决现实生活里的诸般困扰?

答案是:不能!

这一切,都是你在物质世界的生活,是你物质生活的层面。

每天的职场奔忙,每日的柴米油盐,人是血肉之躯,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样的物质生活。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之上,还有精神生活,在精神世界里,需要一处存放你的心灵的地方,你的灵魂、你的乡愁、你对亲人的思念、你对人生意义的悠远追思……

那是你精神的家园,你精神家园里,一定有一块芳草地。

那便是亲情和故乡,是你的根。

一个不知道自己“根”的人是可悲的,一个从来没有回到故乡的人,是人生情感领域的极大缺失。

故乡,未必是你小时候真正生活过的地方,你的父辈、你的爷爷,你爷爷的爷爷,往上数几十辈子生活过的地方,都是你的故乡,都可以做你心灵的家园。

故此,人喜欢寻根。

那些天南海北离家谋生的在外游子,一代一代,一辈一辈,永远忘不了故乡。

故乡的概念,有一个无可替代的标志——老屋、祖坟,铭刻着祖宗的名字的石碑。

为祖宗撰而修的族谱,便成为一个精神载体,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当我们回到家乡、回到故里的时候,最能够慰籍我们疲惫心灵的,就是看望父母,祭扫祖坟,敬拜先人。

为一个离我们六百多年前的老祖,一个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的平民祖先,鞠一个深深的躬吧,没有他,便没有所有莱阳盖姓后人的今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

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

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

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