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人先锋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1)

1997年9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玛扎塔格构造带玛4井钻获天然气,塔里木油田和田河气田由此发现。东方物探曾五上玛扎塔格,为和田河气田的发现及增储上产做出突出贡献。为实现和田河气田长期安全平稳供气,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玛扎塔格构造带和深三维地震项目(简称和深三维地震项目)于今年9月启动。12月上旬,记者一行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走进和深三维地震项目作业现场,见证了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47队征战玛扎塔格、攻坚世界级难题的恢宏场面及其艰苦拼搏的片段……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2)

撒网擒“龙”

蒋万全

乘车从“玉都”和田市出发,一路向北,穿过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漠。4个小时后,红白相间的玛扎塔格山像一道长城赫然兀立前方。就是这道海拔1500米高的“长城”,阻止了沙漠南侵,几千年来保护并孕育了和田绿洲及其子民。

在这座唐代文献中的“神山”脚下,一场规模庞大的三维地震作业正在进行。恍然间给记者这样一幅画面:这支由1600人组成的队伍,如同一个巨人,正躬身站立在玛扎塔格山上,一个急转身,轰然一声撒下手中的巨网,誓要擒获这片大漠瀚海下的远古“苍龙”。

对于这个项目,塔里木物探处247队队长王超形象地告诉记者,与之前的和田河气田二维地震不同,和深三维地震是把过去的“一条线钓鱼”变为今天的“一张网捕鱼”、应用现代最先进的物探技术找出深藏地下的油气资源。

他说,和田河气田生产井平均埋深约2500米,近年来塔里木深地勘探成果表明,和田河气田深部存在大发现可能,此次勘探目标瞄准6500米以下寒武系,向超深勘探挺进。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3)

投产24年的和田河气田近年来开发过程中见水,给下游民生的高峰供气带来影响。“所以,我们正焦急地盼着新的油气发现和突破,能在和田河气田下面再找到一个和田河气田。”和田河气田技术主管刘熠这样说。

但是,塔里木盆地地下构造像一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地质构造极其复杂,6000米以下的“地宫”勘探更是世界级难题。而在和深项目现场,南有戈壁荒漠,中有“刀片”叠立的玛扎塔格山,北有“死亡之海”的连绵沙山,一年中300多天风沙肆虐,还有众多冲沟、断崖、地下空洞与巨厚沙土层的加持,让这里成为难题中的难题。用王超的话来说:“这是我们油气勘探生涯中一次全新的考验。”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这是塔里木物探人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今年9月中旬进场以来,247队采取井炮与可控震源相结合、机械化钻机与皮轮钻机相结合、大型载重无人机吊装与智能化地震队建设相结合及“两宽一高”等新技术新方法,千方百计在地震资料品质上寻求新突破。

对此,247队指导员罗鑫深有感触:“面对世界级难题中的难题,我们只有通过采集设备与装备、技术与方法、管理与创新、服务与保障的全面提档升级,才能在物探资料品质上取得突破。当然,这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

正如他所说,撒下这张巨网,需要物探人“一针一线”地编织。在“刀片”山上,他们要时刻面对各种风险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在落差近200米的沙山上,肩扛几十公斤重的大线或检波器等设备,深陷沙海的双脚,前进20厘米却要下滑一半,行进艰难;冰雪严寒中的早出晚归,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水润润嗓子……

就这样,他们用人抬肩扛将7500吨重的“地震网”铺撒在山和沙漠中,以人均累计运重10吨、一步一个脚印、一厘米一厘米地推进作业,在894平方公里范围内布下3.03万炮、地震测线150条……

“找油报国,使命必达!”这是塔里木物探人的精神原点。目前,247队全体干部员工正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持续深耕找油先锋的根系,在“死亡之海”大写物探人誓牵瀚海气龙出“地宫”的激情豪迈。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4)

开路先锋

冯楚涵

物探人的作业区域基本无路。路,要靠他们走出来。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路更是247队推进项目作业的前提,推土机手是他们的开路先锋。

在和深三维项目中,共有南北6条、东西3条交通要道。所有设备物资给养或救援能否及时到位,全凭路况。

项目原计划用30台推土机、2个月完成道路施工。每年10月以后,风沙逐渐减小并趋于平复。今年却出乎意料,10月开始温差变大,大风连续席卷工区,打乱了修路计划。沙漠的路最怕风,修好的路一场大风过后便消失得干干净净。没有路就无法作业,247队只好再增加6台推土机,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地修路。

路修了坏、坏了修,导致成本直线上升。更让人头疼的是生产效率骤然下降。路没了,一切从头开始。平常的沙漠勘探项目,一般需要10到20台推土机,而和深项目共有36台推土机不停地作业。

记者乘坐的沙漠车行至和田河气田伴行路147公里处,一台32吨大型推土机正在玛扎塔格山山肩上作业。玛扎塔格山所在的和深项目中部,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山肩上2公里的炮点路全靠这个大家伙一点一点推出来。

站在山下的公路边向上望去,陡峭山崖上的推土机渺小如火柴盒般大小,每向前一步,都看得人心惊肉跳,因为前面、旁边都是山崖。这一刻,记者只有一个想法:“上山去,一定要见见这位厉害的推土机手!”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5)

我们跟着推路组组长丁海上山。他是个有着20多年沙漠行车经验的老司机。经过不断地给轮胎放气、充气,反复退后、冲坡压路,我们终于成功驶上半山腰的沙漠路。

山上,推土机艰难前行,山崖上的沙土边推边垮,像流水般下涌。推土机手并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直到丁海通过电台呼叫。

推土机手吴志田今年47岁,由于常年风沙洗礼,黝黑的皮肤上像是浮着一层白霜,下嘴唇裂了一道血口子。记者心疼地提醒他多喝点水。

“我车上保温壶里有水,想不起来喝。这条炮排线悬在半山腰,很容易侧滑,推路过程中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他笑着解释,“以前在山地作业中,比这样危险的路也遇到过,好在每次都化险为夷。”

这段200米长的炮点路,他带着水和方便面等食物,一天作业十几个小时,来回已经推了3天。然而一场沙暴袭来,路统统被吹毁,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吴志田犯难地苦笑道:“前面几百米,10天也到不了头啊!”

与山地不同,沙漠腹地道路施工最常见的问题是爆胎,耽误工期不说还非常危险。这是丁海最担心的事。

一年8月,在沙子可以烤熟鸡蛋的酷热中,他开着油罐车去为修路车加油,路上连爆两次胎,只有一个备胎的他被困沙漠中央。电台联系不上营地,车里只剩半瓶矿泉水和一个馕,靠“11路车”是走不出去的。

为躲避沙暴和酷热,他在车底刨出一个沙坑躺在里面,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坚持了两天一夜。

“我们前后方都有队伍,他们没油了肯定来找我!我被救的时候水还剩一半,再坚持36个小时也没问题。”他笑着说。

20多年前,丁海所在的队伍发现了和田河第一口井,便有了和田河气田。如今,他再战和深,风沙依旧,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他和他的推土机手将再战浩瀚沙漠,踏平坎坷,直到项目结束。

石油储产比(石油人为了增储上产)(6)

踏“浪”沙海

王健 袁镜武

玛扎塔格山,维吾尔语意为“坟墓”。这座独自横亘沙漠中心地带、万古洪荒的大山,因其神奇的传说而著称。

翻过玛扎塔格山,进入茫茫沙海。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47队的“帐篷城”就坐落于玛扎塔格山下的一处洼地中,周围沙山起伏,满目苍凉。

247队是东方物探的一支勘探劲旅,近年来征战库车山地,在西秋1三维、佳木3三维、库车三维屡建战功,以敢于攻坚啃硬闻名探区。

到队第二天,在副队长董树鑫陪同下,我们一行驱车赶往工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玛扎塔格山的奇特地貌。宽1.5公里、东西长约200公里的山体如一道屏障,把风裹挟而来的塔克拉玛干黄沙阻挡在山北面,形成巨厚风成沙,连绵的沙山层层堆积,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中如起伏的巨浪。

坐在沙漠越野车驾驶室里,在起伏剧烈的沙山上穿行如同坐“过山车”,下山时让人感到瞬间失重。这些“路”盘绕在连绵起伏的“山梁”间,如密布的“血管”,为钻井生产输送机械设备和作业所需的水、柴油、膨润土等“血液”。据董树鑫介绍,为便于生产组织,他们在工区内推出了保障物资运输、排列布设和钻机搬排的“三级”路网,巨大的工作量相当于“移山填海”。

在钻井作业现场,我们遇见正在忙碌的副队长郭忠。54岁的郭忠快人快语:“工地36台钻机每天打井需要400立方米水。”而沙漠中最缺的就是水。郭忠说,这里的地下浅水面深达一两百米,只能打深水井取水,但耗资巨大。解决沙漠和山地钻井用水难题,成为和深项目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郭忠说,山的南面虽然地势相对平坦,可出水也分地方。他带人跑遍了南面的沟沟坎坎,找到8个早已被人遗忘的旧水坑,通过推土机扩大、加深,再用皮轮钻机在旁边打出40米深的水井,以最低的成本建成了“水源地”。

在山北的钻井营地,推土机推成的6个长方形蓄水池组成一个简易“小水库”,可储水500立方米。水罐车把水从山南转运到山北,注满“小水库”,沙漠水罐车再从这里把水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队长王超形象地称之为“南水北调”。

为解决机械化钻机打井“到位难、停点难”问题,247队还加大修路力度,充分发挥皮轮钻机小巧轻便灵活的特点,创造了“皮轮上山作业”的新工法。

解决了沙漠钻井难题,还要攻克山地钻井难关。钻井班长吴军说:“玛扎塔格山体风化严重,刀片山、断崖、冲沟,在西秋1三维遇到的地形这里一样不少。”干了20多年山地,吴军踏遍了却勒塔格、秋里塔格、帕米尔高原,在他眼中早已“天下无山”。但玛扎塔格的奇险还是让他倍感压力。

“今年没有直升机支持,设备全靠人抬肩扛。”吴军告诉我们,为降低山地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推土机破石开路,在山顶修了3条通道,总长度约10公里,为山地钻机组搬迁和钻井提供了支撑。山高路险,但阻挡不住物探人攻坚的脚步,吴军带领“山地特战队”用41天就攻克了本以为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山体区,安全高效完成钻井2180口。

遇到困难不低头,永远迎着困难上,早已融入物探人的骨子里,迸发出无坚不克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浩荡向前。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