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隔离险产品,因其保费低、实用性强,“一杯奶茶钱保一年”,一度有成为“网红险”之势。但随着本轮奥密克戎在全国多点散发,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上海、北京等地遭遇疫情严重冲击,投保人遭遇被隔离概率急速增加。隔离险的理赔并不像当初买隔离险那么简单,相应的矛盾和纠纷也随之快速上升。近日媒体爆出多家保险公司在类似隔离险的理赔过程中乱象频出,消费者投诉不断。

网红险怎么理赔(网红隔离险善后比热卖更要紧)(1)

某隔离险产品

各家保险公司的新冠肺炎隔离险产品,在被保险人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旅行途经地或目的地被国家确定为中高风险地区,或被保险人被追踪为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而被当地防疫部门要求强制隔离的,一般会按200元/日的标准支付强制隔离津贴,最高给付日数以30日为限。相比于另外的确诊险,即保险期内若被保险人经医院确诊新冠肺炎的,轻型或普通型赔付1000元,重型或危重型赔付3000元来说,反而显得隔离险更加“实惠”,并且概率更大。毕竟根据实际经验来看,因为各种防疫要求,被隔离很常见,但往往被隔离人群中最终被确诊的人却不多。所以,有的保险产品打出“居家隔离有津贴”的广告,能成为“网红”也就不难理解。

但出乎多方意料的是,随着多地疫情反复,让“被隔离即获理赔”事件开始频发,这就颠覆了任何一个保险产品所能成立的理论基础。保险公司研发、创新新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做慈善,搞全覆盖。赔付情形一旦明显增加,超出理赔模型预期,产品“赔率”如果再不及时调整,很可能就会把相关保险公司拉入泥潭。显然,部分保险公司在隔离险的研发上,缺乏对极端情形的研判。在广告宣传上,也颇为自负。当下的纠纷更像是部分保险公司在找种种拒赔理由为之前的失误圆场,不然就得付出真金白银,照单全收。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保险公司或是“文字游戏”,或是偷换概念,所找的理由并不成立。不论是客户还是监管机构,甚至司法部门均不认可。例如有保险公司将方舱医院不认同为合同中的医院,因而隔离“无效”,随后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相关发文“打脸”。例如有保险公司将拒赔责任推给客户,认为客户对广告理解错误,拒不认账。

中国银保监会则发文明确,保险公司在宣传销售“隔离险”产品的过程中,不得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等方式,对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等重要情况作出容易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究其实质,是在隔离险产品赔付比例超出产品设立预期时,部分保险公司为减轻自身损失,刻意人为设限,抬高理赔门槛,涉嫌构成单方面违约。

虽说消费者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不论有无这个精力,肯定在这一刻就选择“永别”了这一家保险公司,而后者在选择无理由拒赔的那一刻,也已经没了对客户的责任心和羞耻心。

保险的“交费易、理赔难”向来诟病已久,让很多对保险有一定了解愿望与需求的客户望而却步,也影响了大家对保险内涵和真谛的正确认识。若无根本性改观,很多人会在“不喜欢保险公司无德行为”之后,最终会滑向“不喜欢保险产品本身”。 □蒋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