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有国语版吗(狮子王中文版献演超过200场)(1)

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在沪庆祝第200场演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供图

12月1日,献演于“华特迪士尼大剧院”的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迎来了第200场演出。这意味着该剧成为在国内驻演时间最长且最受欢迎的百老汇音乐剧之一。

“这是全球迪士尼度假目的地第一次上演完整的百老汇作品。能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呈现全球首个中文制作版本并取得巨大成功我们感到非常自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总经理郭伟诚(Philippe Gas)如是表示。

本土化策略的成功

迄今为止,《狮子王》音乐剧上演19年,演出目的地遍布全球,累计票房超过史上任何一部电影或戏剧作品。能在国内并不发达的音乐剧市场取得200场的佳绩,本土化策略不得不提。

作为剧中最重要的配角,“沙祖”在介绍自己时自称是狮王的“大内总管”;在和小“辛巴”和小“娜娜”对话时,告诉他们“你俩订了娃娃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在提议要不要把“刀疤”变成石狮子摆在门口时,又说这在中国很流行……

中国味十足的台词和熟悉的语言提升了中国观众的戏剧观感,更容易理解剧中的对白,更深层次地理解该剧的主题和内涵。中国观众仿佛走入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见证一头小狮子展开一段历险,迈过艰难和不幸之后荣登狮王之位。

《狮子王》中文版的导演赫明哲(Fred)告诉记者,除了把这部百老汇音乐剧杰出的视觉艺术技巧、非凡的音乐表现和摄人心魄的舞蹈设计以中文呈现给本地观众之外,制作团队也将剧本改编得更为贴合本土文化,与中国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面具下隐藏的奥秘

在本土化策略之外,高科技的舞台道具也是整部音乐剧的一大秘诀。

走进《狮子王》的后台,各种各样的服装、木偶道具、舞台装饰便映入眼帘,吊在半空中的、挂在墙面上的、码在地上的。具体有多少物品,赫明哲笑言自己也记不清了。

在所有的木偶道具里,最大的一只是大象,长近4米,宽近3米,需要4名演员配合着移动前进。最小的一只则是“刀疤”手杖上的那只小老鼠,不仔细看根本注意不到它。

“刀疤”是《狮子王》音乐剧里戏份最重的角色之一,是小狮子辛巴的叔叔,也是最大的反派。这个角色最重要的道具就是演员头上的面具——演员的面庞代表角色的“人性”,面具则代表了“动物性”。当该角色“兽性大发”时,面具会掉落,遮住脸部。

观众在观看音乐剧时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到,控制这个面具的奥秘就在于演员右手掌心的无线遥控器。在这个遥控器上,还需要控制其他道具,所以一不小心摁错按钮,面具就可能会“砸”到额头上。扮演者就说,自己已经被砸过无数次了。

唱得好跳得好也可能淘汰

像“沙祖”、“刀疤”这样的角色,《狮子王》中文版一共有52个角色,为此面试了1959个候选演员。

“在中国招募音乐剧演员比美国难得多,所以整个招募期前后持续了有一年半。候选人要经过好几轮的选拔,最后一轮才会与木偶合演。”赫明哲说,有些演员本身条件非常好,跳舞跳得好,唱歌唱得好,但是一配合木偶,一下子就不会演了,最终只能遗憾淘汰。

90后小伙吴家明今年7月刚刚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就被迪士尼招进剧团扮演“沙祖”一角。他说,自己整整花了半年时间,才能熟练掌握手中的木偶。

“剧组给‘沙祖’的设定是管家式的,所以全剧都要保持绅士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吴家明说,木偶的重量可以达到3-4公斤,刚开始排练的时候自己手臂力量不够,只能让木偶的翅膀扑腾三四下,剧组特意安排了理疗师,加强力量训练,“经过200场的演出后,自己感觉已经与木偶融为一体,‘沙祖’成为自己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记者王延浦东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