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词不达意?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误会我的善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与别人沟通表达内心所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与别人沟通表达内心所想
为什么我总是词不达意?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误会我的善意?
在工作上,我们总是说这个需要开会沟通,那个需要开会沟通,但是往往会开了,有沟但是没通。很无奈。
家庭中,我们总爱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缺乏沟通,这不沟通还好,一沟通家瞬间变成了战场。
那到底怎么沟通呢?
共情——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在讨论沟通的技巧前,我们先来讨论沟通的情绪。
会有激烈情绪产生的沟通大都因为一方或者双方比较强势。比如妈妈让孩子做作业,妈妈觉得让孩子做作业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所以,会用命令的口吻说“赶紧去把作业做了”。
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就不高兴了,声音提高八度说“让你做作业呢,你还在磨磨唧唧干啥呢”。
妈妈完全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情”。他为什么不肯做作业呢?也许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又或者和同学闹矛盾了?
我一朋友的孩子挺有趣的,妈妈让他刷牙,他说“我现在没有刷牙的心情。”你看,你得照顾到他的心情。
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单独或者和我们一起去达成某个目的,完成某个事项,如果我们能共情到他的感受,从他的情感需求出发,或者能让我们提的要求更合理、更温柔,也更容易达成。
内观思维——对方为我做了什么?
我给对方添了什么麻烦?
在家庭和日常工作的沟通中,我抑制不住地想发火怎么办呢?
就拿孩子读书来说,妈妈总是觉得我让孩子做作业,让他快点做作业是为他好呀,所以,我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他做作业,而且,其他家庭也都是这样的。你看,我为他好,他还不好好做,这就是着急上火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换种思维,在催促孩子做作业这件事上,妈妈给孩子添了什么麻烦?初接触或者没接触过内观的人会说“添什么麻烦,没添麻烦呀。”
给孩子添的麻烦:孩子原本就有自己的学习节奏,甚至有自己的情绪需要消化,妈妈一催促,打乱了孩子的节奏,或者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劣。孩子原本可以更自如地做作业,也没有来自妈妈的额外情绪压力。
工作上也是,为什么需求方和执行方总是容易扯皮呢?
比如策划需要做张图,但是美工迟迟做不出合适的稿件。一般策划人员会这么思维:美工是不是消极怠工了?这么简单的图都几天了还做不出来。
美工会想:已经这么多工作量,还要再给我提需求,要求还这么高,又要有创意,又要简洁,真的烦死了。
这么两个人一沟通肯定火光四射。
倘若加上内观思维呢?
策划想,美工为我做了什么?我给美工添了什么麻烦?美工需要为我思考构图、以及用图片表达文案的意思;如果我不提这个需求的话美工本可以干完其他工作就休息的。
美工想策划为我做了什么,我给策划添了什么麻烦呢?策划为我把文案都写完整了,甚至还帮我把结构图都画出来了;如果我能早日做完图片的话策划就可以尽早拿着图片开始活动推广了……
是不是如此一想,原本火冒三丈的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以好好说话了?
那把情绪的问题梳理完了,我们就来讨论沟通技巧的部分。
非暴力沟通——说话技巧需要刻意练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会不会说话在某种程度上真的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那有人就要说了,我天生嘴笨,该怎么呢?
沟通也是有技巧的,而这些技巧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得到提升。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通过观察、表达感受、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使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谈话和倾听。其目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心的联系,提升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
01
观察,而不妄加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木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了评论而不是观察。我们脱口而出的大都是带着满满“我认为”的评论,比如,“你怎么老是迟到”而不是“你怎么一个星期里面有4天是10点到公司的?”再比如,“你怎么那么胖”而不是“你的体重超过正常体重10斤”。前者是评论,后者是观察,或者说是客观事实。
那怎么避免掉进评论的坑呢?我个人认为是多说动词、名词,少说形容词、副词。因为动词和名字一般表述的是我们都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状态;形容词则是对这个状态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形容词标准和定义是不一样的。
举例里面说的“老是”和“胖”。一个是程度副词,一个是形容词。多少次是“老是”?多少斤又能称之为“胖”呢?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这就容易造成我说的和你理解的不一样,也就容易造成沟通不彻底,甚至不愉快。
02
说感受,而不是表达想法。
“感受”就是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猜测。当“感受”被“想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失控。
什么是想法呢?比方说:“我觉得你很浮躁”。“我觉得你不为别人考虑”。这些想法一说,你直接给人家贴了一个“浮躁”的标签,贴标签就是不尊重,没有人愿意让别人贴标签。“不为别人考虑”就是指责和评判人家不行。实际上你想表达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想说:“你别着急”。“我需要关心”。这是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感受就是身体的感觉和情感,比如:我感到神清气爽、身体轻松、呼吸顺畅、高兴、喜悦、宁静、安祥、全身乏力、胸闷、头晕、绝望,伤心等等。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对方了解的是我们的感受,这样,对方才会知道他的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才有可能去调整他的行为,达到我们沟通的目的。
03
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
在沟通之前,我们自己得首先弄明白这次沟通的目标是什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共识。然后,我们才能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去沟通。
坊间有种说法是上海女人很“作”。什么叫做“作”呢?就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怎么样都没办法让她满意。
除了她觉得“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戏更能考验心灵相通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她自己都没弄清楚她想要干嘛?
但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策划就是希望美工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方案做出图片来能让这个活动有良好的推广效果;比如妈妈就是希望孩子能快点做作业,能早点休息。
既然目标明确了,就围绕着目标去表达。
04
发出请求而不是命令。
马歇尔博士认为是发出请求而不是命令。当你用批评、指责、威胁或者引起别人内疚的方式来提出自己需要的时候,那就是命令而不是请求了 。
策划说请你在三点之前发我图片,否则我就把邮件抄送给领导。这是威胁。
妈妈说“你不做作业,就别玩游戏了!”这也是威胁。
策划说“小哥哥,你三点之前不把图片给我,我要被我老板骂死了”这是引发对方内疚,其实也是命令。不过,在职场上,这个我们用的还是比较多的。又叫示弱吧。
妈妈说,“我每天陪你做作业到半夜三更的,我都比阿姨们看着老了很多”这也是命令,妈妈在引发孩子的内疚。
策划说“小哥哥,麻烦你在三点之前把图片给我吧,这样我就能开始活动推广了”这个是需求。
妈妈说“你能不能在吃饭前把作业做了,这样我们还能一起看会儿电视。”这个也是需求。
最后呢,需求是互相的,你在向对方提需求的时候,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这样才是非暴力的沟通。
用内观思维的角度来看,你给对方提需求的同时,要带着“他为我做了什么?”“我给他添了什么麻烦”的意识。当我们带着感谢的心和对方沟通,我们的话术才能柔和,态度才能更诚恳,效果应该会更好吧。
毕竟,尊重是互相的,不论用什么方法和技巧发自内心的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