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AITO(问界)发布的海报中,右上角logo从AITO换成了华为品牌Logo,引发关于华为下场造车的猜想。
华为表示:这一举措仅为突出华为长期深度赋能AITO问界品牌,华为与赛力斯长期深度合作没有变化,未来双方还将合作推出更多新品。
此外,华为智能汽车BU 王军停职,余承东接任,这一系列事件引发网友猜测华为即将收购赛力斯下场造车。
2020年10月26日,任正非签署了“华为不造车声明”,期限为3年,如今3年期限即将到来,华为会改变不造车的策略吗?
如果华为下场造车,会遇到哪些难题,跨界会成功吗?
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0年11月25日,华为心声官网上出现了一则《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EMT文件,强调“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签发人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细心的网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文件末尾有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按照3年期限计算,文件失效日期为2023年11月25日。我想那个时候,任正非也已经退休了,华为第二代掌门也已经顺利接班。
华为为什么不造车呢?
跨界造车难度太大了,失败率高达80%。格力董明珠、乐视贾跃亭、恒大许家印等都失败了!就连富可敌国的苹果也在造车上遇到了大难题。
董明珠造车失败
2016年12月,董明珠高调宣布跨界造车,经过多次考察,最终决定收购珠海银隆,然而收购方案意外遭到格力股东大会的否决。
董明珠不服输,自己拿出了10亿,又拉来了刘强东、王健林等,最终拿到了银隆22.3%的股权。
本以为可以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没想到珠海银隆突然被爆拖欠贷款,随后开始大面积停工,董事长魏银仓、总经理孙国华等人侵占公司利益高达10亿元。
2022年珠海银隆仅卖出1736辆汽车,而比亚迪一个月就卖出了15万辆。可以说董明珠跨界造车失败了。
贾跃亭造车失败
贾跃亭于2014年开始造车,8年多花费了230亿,至今仍未量产。就连网友都说:“贾跃亭下周回国,汽车下个月量产。”
更为魔幻的是,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获得了近1000件专利,涉及自动驾驶、电池等多个技术领域,有些技术甚至超越了丰田、福特、特斯拉。
实际上,贾跃亭玩的就是忽悠,被他忽悠的人实在太多,包括:张艺谋、孙红雷、黄晓明、刘涛、贾乃亮、周迅、王宝强、孙宏斌、许家印等,如今连海外资本也被他忽悠了。
总之,贾跃亭的汽车一直活在PPT中。
恒大造车失败
恒大家喻户晓,欠下2万亿巨款,也令人叹为观止。
2018年,许家印拍板造车,没技术、没人才、没经验都不怕,只要我们有胆量就够了。
于是恒大从银行贷款450亿,开始了庞大的造车计划。恒大一口气发布了6款汽车,恒驰1—恒驰6,覆盖了轿车、SUV、MPV、跨界车四大领域。
结果,汽车还未量产,就被爆欠款2万亿。别说造车了,连房子都交不了。
目前,恒大汽车已累计被强制执行近3亿元,各地造车厂也冷冷清清的。
跨界造车难度很大,不要说格力、乐视、恒大了,就连苹果公司的汽车也不断延期。
2014年,苹果正式启动Project Titan计划,招募了超过1000多名汽车专家和开发者,幻想着打造一台像iPhone一样的颠覆性汽车,但结果不尽人意。
目前,苹果汽车项目处于停滞状态,产品也被延期至2026年。
可以看出,任正非不同意华为造车,甚至扬言:“谁造成谁就走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跨界造车难度太大,一不小心就会遭遇滑铁卢。
所以,为了华为更好的在5G、芯片、智能手机领域发展,华为只能暂时放弃智能汽车这块大肉。
为什么要设置3年的期限呢?设置3年的期限,要从华为造手机说起。
华为造手机可谓一波三折,任正非甚至为此说过:“华为坚决不做手机!谁敢再提做手机,就给我走人。”
2003年时期的华为忙着研发3G,因此错过了小灵通的大发展,不仅错失了几十亿的利润,还被中兴等对手远远的甩在身后。
2003年7月,华为成立了手机业务部,开始研发手机。当时华为拿出了10亿资金搞研发,但最开始只能做低端贴牌,费力不讨好。
随着3G业务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拓展,任正非决定卖掉一直亏钱的手机业务。于是华为找到了红杉、贝恩、银湖等众多资本进行谈判。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华为手机部门雪上加霜,此时资本们开始疯狂的压价,价格只有之前的1/10,任正非大怒:手机不卖了,我们自己造。
就这样,余承东被召回,临危受命。华为海思也在此时全力攻关麒麟芯片。
经过5年的不断试验、改进后,华为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自研高端手机。
2013年,华为发布Mate 1和P 2,搭载了自研的K3V2(麒麟前身)处理器,终于打开了市场。并在2019年超越了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
有了造手机的经历后,任正非更加清楚造车比造手机更难,一旦成功利润也更大。
那么如何把风险降低,又能吃到造车的肉呢?那就是“不造整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但很快,华为内部不断有人来游说任正非下场造车,并做了大量的分析,市场调研等等,最后都被任正非严辞拒绝。
最后,任正非干脆签署了一份文件,文件中规定:谁再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同时,为了让华为在合适的时机切入造车领域,文件末尾备注了“有效期3年”。
可以说,3年的期限让华为避免了风险,积累了汽车制造的经验、掌握了汽车零部件及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
3年时期结束后,华为可随时下场造车。看到这,不得不佩服任老先生的先知先觉。
华为造车仍存在部分难题华为不造车,并不是被相关文件限制,而是因为还有很多技术难题,相关配件未解决。
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包括: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谁能拥有这三大件,谁就能够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领导者。
华为拥有哪些核心技术呢?
电池:华为没有自己的电池,尽管在电池技术上,华为拥有多项专利,但和宁德时代、比亚迪还有很大差距。
电机:华为拥有自主研发的电机,为Drive One峰值功率为220KW,转速为17300r/min,其功率和特斯拉相当,低于比亚迪,转速则介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算是一款不错的电机。
电控:华为的mPower业务就包括电驱、充电和电源管理。华为本身在通信电源、数据中心能源及光伏逆变器领域有很强的技术,这些技术用到电动汽车上不足为奇。
自动驾驶:华为的ADS自动驾驶技术一经亮相,就震惊了整个车圈。华为内部人士表示:“在自动驾驶领域华为是第一”。
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方面,华为自主研发的Hicar,不仅可以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同时也搭载了车规级麒麟芯片,绝对算得上自主研发。
在整个智能电动车领域,华为掌握了除电池外的全部核心技术,如果下场造车的话,使用国产宁德时代的电池,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并非如此!
华为造车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车规级芯片。
目前,一辆智能电动汽车上使用的芯片高达2000颗,种类也达到了40多种。包括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存储芯片等等。
其中,绝大部分汽车芯片都是28nm以上成熟工艺芯片,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上应用的芯片已经开始向7nm、5nm工艺过渡了。
例如:目前最火的汽车芯片高通8155,就采用了台积电7nm工艺,平均运算速度高达360万次/秒,运行内存高达16GB,AI算力能够达到8TOPS。
国产汽车芯片麒麟990A、“龙鹰一号”同样采用了7nm工艺。而下一代高通8295采用了台积电5nm工艺,特斯拉正在研发的HW 4.0也将采用5nm工艺。
由此可见,智能电动车最核心,价格最贵的芯片已经开始向7nm及以下工艺迭代了。而7nm工艺恰好是国产芯片制造的难题。
内地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目前的制造工艺为14nm,但CEO梁孟松表示“中芯国际已经掌握7nm技术,只待EUV光刻机。
但EUV光刻机只有荷兰ASML能够制造,仅此一家再无分店。目前EUV光刻机及其零部件对我国是禁售的。
那么我们自己研发EUV光刻机能够成功吗?
EUV光刻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制造工艺极其复杂。EUV光刻机共有10万个零部件,4000多条线路,供应商就多达2000家。
这2000家供应商大都来自欧美日韩,且都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在自己的领域中有着极强的技术,形成了很深的护城河。
国内企业要想在短期内代替这2000家供应商,短期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么如此,华为就无法解决7nm以下高端芯片的难题。
如果此时华为下场造车,一旦在芯片方面受到了限制,那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将无从谈起,智能汽车业务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总得来说,华为在未解决芯片难题时,在敏感期间,不会轻易下场造车的。
华为何时下场造车呢?唯有真正解决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彻底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跑通后,华为才会下场造车。
写到最后
AITO换成华为品牌Logo,引发众人对华为下场造车的猜想,绝非空穴来风。
华为不造车的承诺还有半年就到期,如果到时能够解决芯片、电池等难题,那么华为官宣下场造车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华为真的造车,你会看好吗?会选择华为汽车,还是比亚迪,亦或是进口品牌?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