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即位后,赵国正处在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彼时,不仅魏国、齐国、秦国等大国不断压制赵国,连中山国等小国都敢和赵国一较高下。在此背景下,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也即开启了“胡服骑射”这场变法。
如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向强盛,“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得以奠定了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位置。换而言之,如果没有胡服骑射,赵国或许会像宋国、中山国一样,无法成为战国七雄。那么,问题来了,除了“胡服骑射”,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还有哪些功绩?
在战国七雄的君主中,赵武灵王和魏文侯、秦昭襄王、燕昭王等君主一样,都获得了比较高的评价。对于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显然不止“胡服骑射”这一项功绩。除了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还做了以下事情,促使赵国得以位列战国七雄,甚至成为战国七雄中为了可以单独抗衡秦国的强国。
一、和韩国、宋国结盟
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武灵王与韩宣王会盟。在战国初期,赵国和韩国都受到了魏国的压制。因此,为了抗衡魏国,赵武灵王决定和韩宣王联姻,以此巩固赵国、韩国之间的联盟。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迎娶韩女为夫人。
胡服骑射后,赵武灵王着手消灭中山国这一诸侯国。为了避免和中山国作战的时候,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干涉,赵武灵王与宋康王结成联盟,利用宋国牵制赵国的重点防范对象齐国和魏国。当然,对于宋国来说,之所以选择和赵国结盟,也是希望借助于赵国来牵制魏国和齐国,以此为宋国对外扩张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换而言之,赵国和宋国存在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是,不管怎样,构建赵国、韩国、宋国的三国联盟,无疑为赵国变法、消灭中山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扶持燕昭王、秦昭襄王即位
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赵国的邻国燕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齐国大将匡章引军入燕,齐军杀死了子之和燕王哙。齐军获胜后,大肆掳掠,引起燕国上下的不满。于是,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奉公子职引军入燕,与太子平和匡章的齐军交战。最终,在赵国、秦国的支持下,公子职成功即位,是为燕昭王。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由此,秦昭襄王能够即位,赵武灵王可谓出了不少力。虽然秦昭襄王最终发起了长平之战,但是,在即位初期,秦昭襄王却没有猛烈攻打赵国。通过扶持燕昭王、秦昭襄王即位,赵国不管是消灭中山国的时候,还是向北进攻林胡、楼烦的过程中,秦国和燕国都不好干涉了,毕竟当初自己可以即位,离不开赵武灵王的帮助。
三、调整赵国的扩张方向
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将重心放在了中原地区的争霸上。比如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包围魏国北部(河南内黄西),不克,被迫撤军。对于赵肃侯来说,和齐国、魏国争霸中原,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的好处,这也是赵武灵王即位初期,赵国国力衰弱的重要原因。为此,赵武灵王及时调整了赵国的扩张方向,将重心放在了北边的林胡、楼烦,并将中山国视为赵国的头号威胁。其中,赵国大败林胡、楼烦后,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也即扩大了赵国的疆域。
四、发起赵灭中山之战
最后,赵灭中山之战是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大患,使得赵国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并且,领土的扩张也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对于赵国来说,之所以成功消灭中山国,一方面是胡服骑射带来的精锐兵马,另一方面则是赵武灵王纵横捭阖,通过和韩国、宋国结盟,并扶持秦昭襄王、燕昭王即位,从而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即当时没有诸侯国干涉赵国。等到赵国消灭中山国之后,更没有遭遇类似于“五国伐齐”的后果。而这,不得不让人佩服赵武灵王的布局能力。总的来说,除了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还对赵国有诸多的历史功绩,这也是赵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能够和秦国相抗衡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