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躺平的正确姿势(论躺平的正确姿势)(1)

最近,“躺平”一词,十分火热。

“躺平”的基本逻辑是:

“只要我躺得足够平,韭菜的镰刀就割不到我头上。”

(嗯,的确是无懈可击的逻辑。。。)

和前段时间的“打工人”一样,这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调侃,是“劳资二元对立”生产关系下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那些天天喊“躺平”的人,大多数都是“卷王”。

只是实在“卷”累了的时候,喊两句“老子要躺平了!”,放松一下,解解压。

(喊得越响,越解压,越有助于明天继续“卷”。。。)

“躺者不言,言者不躺。”

所以当我看到以白老师、俞老师为首的一群大佬,一脸严肃、煞有介事地对“躺平”进行批判时,那种强烈的滑稽感,让我笑出了猪叫。

~~~

事实上,像“三和大神”那样的“躺平族”,古已有之。。。那才叫真真正正的躺平。(如下图所示,三和街头宿醉的大神们,省了一晚上的床位费)

论躺平的正确姿势(论躺平的正确姿势)(2)

白老师们,倒真该去劝一劝那些“干一天玩三天”,日常睡大街的三和大神们,他们才是最需要“被唤醒”的。

而对那些常年996,被房子、boss、娃子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而言,他们还需要“被唤醒”吗?他们只求不要“过劳死”。。。

“躺平”对他们来说,只是获得一种“吐槽”的乐趣,让自己在网络的世界里,能稍微喘口气。

现实中,他们一个比一个“卷”,日常焦虑得不行,生怕被别人落下。

“只有傻子才会先躺为敬!”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而白老师们,连这点“吐槽”的幽默感都没有,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那就不要怪别人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

其实,说起“躺平”,迟英还真是有一些心得。

在小学5年级之前,迟英一直是“躺平”的状态,成绩常年吊车尾,每天上学吊儿郎当的。

还没上课就盼着下课,也从来不上任何课外班,每天在家的娱乐就是“看闲书”。

金庸、古龙、孙子兵法、童话故事、蔡志忠漫画、卫斯理等等,什么都读,就是不读“正经书”。

小学5年级转学之后,突然哪根筋转过来了,决定好好学习,成绩也一下突飞猛进,毕竟小学的知识,也就那么回事,稍微认真点就学好了。

直到后来考上清华,我都觉得,小学5年级之前那段“躺平”的时光,虽然成绩很差,但事实上,比“卷来卷去”地报各种班,要有用得多。

因为通过“看闲书”,我的视界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知不觉间建立了起来。

“道、理、法、术”,道最高,术最低。

而“卷来卷去”地报班,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停留在培养“术”的层面。

为啥只能是培养“术”?因为“术”的培养,立竿见影,可以让投资人——也就是家长——非常直观地看到“成效”,或者叫“投资回报”。

唱歌、弹琴、跳舞、轮滑、跆拳道。。。这些展示性很强的“术”,是家长们的最爱。

与此同时,这种“展示型”的才能,也特别适合去刺激其他家长,方便培训班进行营销。

在朋友圈,天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种才艺展示,正常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感。

何以解忧?唯有报班。。。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术”,除了方便展示之外,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对“道、理、法”的培养,又有多大作用呢?

当我们被各种浅薄的焦虑感所绑架,像提线木偶一样,奔跑在别人替你画好的赛道上,连停下来喘息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这个时候,如果能停下来,躺平,仰望天空,或许就能通过不一样的视角,看清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是的,我们躺平,不是躺下睡觉,睡觉也用不着躺那么平。

我们躺平的目的,是躺下看天,切换视角,也就是传说中的“仰望星空”。

~~~

相信大伙儿已经看出来了:迟英所说的“躺平”,并非大家通常理解的那种“躺平”,而是一种非常高的、很难达到的境界,甚至比“内卷”还要难得多。

因为“内卷”,只要有“肝”就够了,而我所说的“躺平”,则需要智慧与悟性。

其实,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哲人——庄子,就已经提出了“躺平”理论。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的好基友惠子,来找庄子聊天,说:

“我有一颗大树,特别特别大,但是,它的材质,干啥啥不行,匠人来了,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十分嫌弃。

而庄兄你的言论,就像这棵大树一样——大而无用,所以大家都抛弃你。”

庄子笑道:

“惠兄啊,你没见过田地里的黄鼠狼吗?它们每天都在不停地东西跳跃,捕食着田间的小动物,灵活极了。但往往踏中机关,死于网中。

再看那耕牛,庞大的身体好像垂天之云一般,虽然不能捉老鼠,但用处可不比黄鼠狼大多了吗?

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还愁它无用,简直是太不会“用大”了!

何不直接在树下躺平,既不会担心被斧头砍,也没有任何东西会来侵害它,那是何等的逍遥自在啊!”

庄子在这里,其实是讲了一个寓言。

通过这个寓言,他想说的,是一个“无用之用”的道理。

寓言里的“黄鼠狼”,每天东西跳跃,忙忙叨叨,但最后却踏中机关,死于网中。

映射到现代,不就是说的每天“内卷”996,最后身体却“中招”进入ICU的“福报”吗。。。

而那棵看似“无用”的大树,却可以免于刀削斧砍,永葆天然本色。

相比因“有用”而被砍,“无用”地躺平于下,逍遥自在,以尽天年,这可不就是“无用之用”么!

当然,很多人会批判,你这个思想太消极了,一个人,怎么能满足于躺平不动呢?

这里,大家就完全误会了。

因为道家讲的“无用”,并非是消极不作为,而是讲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争”的境界。

这种“躺平”,是一种精神上的超然物外,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够不被那些蝇营狗苟的琐事侵扰。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个人,若是每天只知“卷来卷去”,一叶障目,与人勾心斗角,心浮气躁,又怎能成就大事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相比那人世间无休无尽的“尔虞我诈”,这种“躺平”,难道不才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吗?

用马克思的话讲,这种“躺平”,应该叫“对异化本质的积极扬弃”,是达成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

很多人批判躺平,是说:“年轻人躺平不生孩子了,国家的未来怎么办?”

但事实上,年轻人不生孩子,根本不是因为太“躺”,反倒是因为太“卷”。

为啥相亲那么难?彩礼那么高?为啥养个孩子那么贵?那么焦虑?报个班一年花十万?写个作业折腾得全家鸡犬不宁?

一个字:卷!

虚荣,让我们无所适从。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在这个生产过剩的年代,所有人都在拼命地贩卖焦虑,拼命地刺激需求。

我们的欲望,因此不断膨胀,我们的精神,因此魂消魄散。

“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

是的,在中华的哲人看来,这种“卷来卷去”的样子,不仅毫无乐趣可言,而且简直是天下最悲苦的事情。

和西方的自由不同,我们中华哲学所讲的自由,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是强盗劫掠的自由,是野蛮人的自由。

我们中华文明的自由,讲求的是“涤除玄鉴”,返照内心。是向内心中去寻求精神的飞升,而不是追求把其他人都踩在脚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当然,这种“不争”的境界,说起来还是太虚了,相信没几个人能接受得了。

即使能接受,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过,只要能少一些焦虑、少一些内耗、少一些被消费主义割韭菜、看清世界大势、提升认知水平、少私寡欲、多攒点钱。。。这篇文章,就算没白看。

是的,“躺平”并不是拖后腿,恰恰相反,当我们“内卷”到资源天花板的时候,“躺平”反倒能帮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景色,获得船新的认知。

“没人能赚到他认知水平以外的钱”,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才是打破内卷,提升天花板的不二法门。

“躺平”的正确姿势,绝不是向“三和大神”学习睡大街,而是以一颗“不争之心”,重新审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跳出“内卷”的怪圈。

“何以破卷?唯有「躺平」。”

如果说“内卷”是脚踏实地,那么“躺平”,就是仰望星空。

~~~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chiying366)

关注我,每天阅读理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