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郎窑,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讲究的用料、卓越的美感和艺术性,成为近年收藏圈的大热品种。尤其是其代表品种"郎窑红",可能是最为著名的红釉瓷器了,"脱口垂足郎不流"无人不知。同时,郎窑的出身扑朔迷离、"似官非官",却在康雍乾三朝官窑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博得"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的美名,更让后人啧啧称奇。本文将带您回顾郎窑之主郎廷极的人生之路,结合康熙一朝大环境的变化更迭,试图解开瑰丽"郎窑"的身世之谜。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1)

郎窑红胆瓶

二、"贤达满门"的郎氏家族

郎廷极家的郎氏族谱,记载了自始祖郎玉以下十代。第二世郎山仕于明,官至骠骑将军;第四世明忠为辽东中路副总兵;显忠为易州参将都督同知;第五世郎万年,为游骑将军,镇守广宁并死在任上。至六世郎熙载,归降清朝。《郎熙载本传》记载:

"……公得以顺天应人率四堡之众以佐命,皇帝嘉纳之,授封男爵……世袭罔替。"

受封男爵之后,郎熙载将"郎氏族谱"改为《牛胡鲁哈拉家谱》,牛胡鲁哈拉是满语"狼"的意思。

郎氏至第七世廷辅、廷佐、廷弼、廷相,始以军功发迹,成为汉军中名宦巨族。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郎廷佐,历任江西巡抚、福建、江南总督、兵部尚书,曾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击退进攻长江的南明郑成功军,为清朝初年江山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郎廷极出仕自然顺风顺水,19岁即以门荫授江宁同知。

三、辗转地方、深合圣心

郎廷极自19岁出仕,先后为官云南、福建、江苏、山东、浙江,虽辗转多地,但一直勤政爱民,捐赠书院、修筑海堤,颇有政绩。而最能体现郎廷极为官之道的,是他在山东任内,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著作《胜饮篇》。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2)

郎廷极行乐图

康熙一朝中期,人民生活平安富足,酿酒技术不断提高,加之朝廷酒税较轻,民间酿酒业急剧膨胀,酒水需求甚大。康熙因担心酿酒所耗粮食过多,多次下达禁酒令,郎廷极的《胜饮篇》在此时应运而出。全篇旁征博引232部古代文献和500余首古诗,称酒"空有祛愁之号,绝无治疾之征",劝解人们适宜饮酒。这样文采斐然又体合圣意的文章,自然让康熙龙颜大悦,南巡至山东时,特意让郎廷极接驾。自此康熙爷六下江南,郎廷极四次接驾,并御赐郎廷极堂号:"纯一堂"。风光一时无二。(有没有想起另一位姓曹的"接驾"红人。)

四、上任江西,郎窑诞生

康熙四十四年,郎廷极由浙江布政使升江西巡抚,驻南昌。此时距离景德镇上一次官窑烧造,已经过去了17年。

1.康熙朝官窑烧造情况

许多人认为康熙的官窑烧造是一种连续行为,其实并非如此。康熙十年,是第一次有记载的御窑烧造。《浮梁陶政志》:

"康熙十年,烧造祭器等项,俱估值销算正项钱粮,并未派征。陶成分限解京。"

关于此次烧造的原因,据《清圣祖章皇帝实录》,应是康熙九年皇帝为诣顺帝陵,"命礼部准备各项器皿"。可见康熙朝初年,时局动荡、百废待兴,朝廷并没有能力真正启动官窑生产。

第二次官窑烧造,就是大名鼎鼎的"臧窑"了。康熙十九年,正是"三藩之乱"接近尾声之时,康熙终于可以有精力、财力来督造官窑了。于是朝廷派遣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所督造御器,臧应选也成为清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督陶官",清朝官窑制度的建立,也从此时开始。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3)

清朝第一位督窑官,臧应选

臧窑自康熙十九年始,终于康熙二十七年。

"烧成瓷器共得一十五万二千余件,动用江省钱粮银一万三白余两"(摘自《雍正五年年希尧奏折》)。

至于为何停止官窑烧造,并无史料记载。但是看看康熙二十七年,中俄雅克萨之战到了最后关头,葛尔丹蠢蠢欲动,开始了扩张计划。诸多用钱用粮之处,官窑烧造估计难以为继。其实,康熙一朝有正史记载的官窑烧造,只有上文中的这两次而已。

2.郎窑的来历

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就任江西巡抚,康熙五十一年升任两江总督,调驻江宁(今南京)。其在江西任职的八年,无论是江西地方志或是清宫档案中,均没有关于郎窑烧造的任何记录。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郎窑的最早文献,来自许谨斋于康熙五十二年所做《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一诗:

宣成窑器夸前朝,收藏价比妤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鉴精;网罗法物供品藻,三千年内纷纵横。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谁复数;约略官钧定汝柴,零落人间搜出土。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地水风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尧咨工訹明化理,舜叙百揆陶河滨;考工用补冬宫阙,中丞材具拟其伦。俗工慕效争埏埴,百金一器何由得; 淮海书生买不能,恭承嘉惠犹能识。

此诗的作者许谨斋为康熙三十年进士,是郎廷极的至交好友,二人经常诗词唱和,所以诗中描述的郎窑情况应该是准确的。"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我们可以看出郎窑应是源于郎廷极的个人爱好,以江西巡抚职务之便,网罗景德镇工匠自建的窑口。"贡之廊庙光鸿钧",则说明因烧造有成,得以进贡朝廷。之所以史料中均未记载,是因为朝廷或者地方并没有调拨费用,也未委派督陶官,一应费用组织,均是郎廷极自筹。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4)

郎廷极私窑烧造的“御制纯一堂”款瓷碗

3.筹办"大寿",得享盛名

康熙五十年左右,郎廷极动用自己的郎窑工匠团队,承揽了康熙六十大寿用瓷。我们对比流传至今的康熙六十大寿用瓷和"纯一堂"款郎窑瓷,制作手法如出一辙。而当时的大清朝,有能力承揽此工作而不需财政拨款的,也只有自拥"郎窑"的江西巡抚郎廷极了。要知道康熙末年,财政空虚,郎廷极肯自筹经费承办寿宴用瓷,如此为君分忧的臣子,康熙怎能不爱?不仅如此,郎廷极还绞尽脑汁,制作了一只万"寿"字大尊,高76.5厘米,直径37.5厘米,器身写满"寿"字,书写规整,个个不同,作为自己进献的寿礼。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5)

“万寿无疆”大瓶细节图

据说康熙得此大尊甚喜,专门招人数大尊上有多少个寿字,得报9999个。康熙问郎廷极为何是此数,郎廷极答"加上吾皇之寿,正好万个'寿'字,祝吾皇万寿无疆。"康熙大悦,寿诞过后,立升郎廷极为两江总督,后再升漕运总督。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6)

郎廷极烧造的康熙六十大寿贺礼,“万寿瓶”

郎窑之名,也在康熙六十寿宴上一炮打响。这也解释了为何郎廷极在江西任上八年,郎窑声明不显,反而在康熙五十二年即康熙六十大寿之后,许谨斋、刘廷玑等人开始撰文称颂。而此时郎廷极早已去江宁(南京)履新了。

五、何以成就郎窑

履新漕运总督的郎廷极,本想再建功勋,不料仅三年后就病死于任上,年仅52岁。康熙听闻甚是悲痛,言道漕运之上,"未有能及郎廷极者",并赐谥"温勤",足见康熙对其厚爱。

纵观郎廷极的一生,成长于文韬武略之家,少时既有文名,多与名家文人唱和,为他将来的郎窑烧造,打下了高绝的审美基础。出仕之后,为官多地,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多有政绩,从不参与党争。更重要的是,郎廷极政治情商极高,常能上体君心,为康熙分忧解难。故此才能在并非督陶官的情况下,调动景德镇"官窑"资源,成就私人之"郎窑"美名。这在康雍乾三朝,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其中既有郎廷极"温勤"的努力,也有康熙宽容豁达的性格,成就了一段难得的君臣佳话。

康熙民窑精品(大清督窑官)(7)

郎廷极于“郎窑红”瓷花瓶

想来郎廷极自筹郎窑之时,必有依仗官威摊派之举,不然以烧窑之巨额花销,能自筹也必是巨贪。不由得想起江宁曹家,想起雍正帝即位后铁腕清算康熙吏治之失,所以郎廷极的猝然离世,可能也算是不错的结局。

,